聂钰佳
(永城职业学院 河南 永城 476600)
“全收获”理念是虞永平教授提出的极具指向性与启发性的教育观点,从种植什么、如何种植、如何管理以及收获什么四个维度对种植活动进行了全面阐述,强调种植活动应以满足幼儿需求,增进幼儿情感,丰富幼儿经验,提升幼儿能力为核心价值,以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为最终落脚点。“全收获”教育理念对于幼儿园种植活动具有独特的指导意义。具体而言,第一,明确主体地位,提升教育指向性。“全收获”理念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幼儿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及动手操作代替教师的牵引,实现以学定教。不仅提升了种植活动的自主性与亲历性,激发幼儿潜能,而且能够使教学指导张弛有度,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第二,培养关键能力,提升自主意识。在“全收获”理念之下,种植活动的实践过程更加清晰,让幼儿亲身经历前期准备、种植过程、养护管理以及收获,将各项关键能力与基本素养融入种植的各个环节。种植活动关注点由事物表征向幼儿内心需求转变,丰富幼儿经历与经验,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幼儿的社会适应力。
虽然素质教育改革推动了幼儿园教学模式的转型,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师幼关系并未得到有效平衡,成为影响“全收获”理念在种植活动充分落实的重要因素。第一,幼儿的参与感被削弱。鉴于幼儿认知的局限性以及动手能力的薄弱性,教师对于幼儿的行动提出了过多的限制,时常出现越俎代庖的行为。幼儿并未参与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不仅不利于幼儿自主管理能力与责任意识的培养,而且削弱了种植活动的成就感与自豪感,影响参与积极性。第二,幼儿的主体认知被忽视。拥有天真烂漫的感性思维是幼儿的成长特性,容易提出看似不同常理的想法。然而教师并未对此予以足够的尊重与重视,甚至予以直接否定,将固有的种植经验与规则强加给幼儿,一定程度上是对幼儿想象力与探究力的扼杀,使种植活动缺乏了应有的童真与童趣。
“全收获”理念的核心在于将幼儿的活动过程感知置于首位,但是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主导,实践情况并不乐观,种植活动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普遍存在。第一,重表征轻探究。现阶段幼儿园种植活动更加倾向于观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幼儿对于植物的种子、外形特征、成长变化进行追踪。但是观察仅仅是种植活动的一个构成环节,对种植地址与植物种类的选择、植物成长特性的调查分析,科学的养护方式的忽视,丧失了种植活动的核心价值。在此情况之下,极易使幼儿对种植活动形成淡漠、散漫的态度,实践能力与责任意识得不到良好发展。第二,重经历轻体验。一些教师对于种植活动的教育定位理解不到位,活动设计的关注点在于幼儿的知识习得,单纯的强调种植的理论知识与一般规律,而对幼儿行为品质则缺乏针对性的引导。种植活动对于如何引领幼儿体会大自然的真善美,如何促使幼儿真切感受劳动的乐趣,如何正确处理同伴关系,如何面对种植过程中的难题等,释放幼儿体验的活动设计明显不足。因此,幼儿的活动体验较为浅薄,活动过程欠缺专注力与主动性,影响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实践是幼儿成长的助推剂,也是开展种植活动的重要载体,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与自然、植物亲密接触的空间,将种植全过程的自主权交还给幼儿。准备环节作为实践的开端,是奠定情感基调的重要时期,教师应以幼儿兴趣为切入点,以幼儿需求为落脚点设计种植准备工作。以蔬菜种植活动为例,首先,教师带领幼儿制定种植园的布置方案,包含土地的划分、围栏的设计、园区的装饰等。组织幼儿采取绘画的方式,发挥想象画出自己心目中种植园的设计图,并轮流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思路,以师生共同投票的形式选择出最佳方案。其次,教师引导幼儿围绕植物种类展开调查与探讨。让幼儿选择一种自己最为喜欢的蔬菜,进行整理归纳,形成被选清单。在此基础上,教师以调查表的方式,让幼儿通过询问家长、菜园走访或是借助幼儿园图书馆等方式,收集关于蔬菜种植时间、成长周期、种植方法、管理方法以及病虫害防治等相关信息。并组织幼儿进行交流与探讨,选择适合种植的时令蔬菜种品种。最后,教师设置种植目标汇总环节,让幼儿从已经获得的知识、想要知道的知识以及怎样了解这些知识三个方面,梳理关于蔬菜种植的过程性探究问题,唤醒幼儿的认知经验以及探究欲望,为种植活动的顺利实施奠定情感基础。在每一个环节之中,教师都要引导幼儿们参与其中,让幼儿们体会到种植准备工作的流程、内容等。一方面,幼儿们在进行种植准备工作时,通过亲身体验,使他们对种植活动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获得认知与经验的提升,另一方面,幼儿们也将会对接下来的种植活动产生期待充满兴趣,乐于进入到接下来的活动之中。通过这种形式,幼儿教师就实现了对于幼儿认知经验的激活,确保了种植活动的顺利举行与开展。
种植过程是“全收获”理念的核心内容,也是种植活动的关键节点,教师应对种植过程的环节设计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幼儿的实际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引导。以油菜种植为例,首先,幼儿的生活经验与社会阅读较为浅薄,欠缺种植知识与技能,教师整合多元化教育渠道,让幼儿了解应该如何种植。例如,教师可以播放农民伯伯的种植过程视频资料,让幼儿仔细观察,总结种植的详细步骤,这些都可以为幼儿的独立完成种植提供支持。其次,教师组织幼儿实施种植。教师带领幼儿制定种植计划,自由结合小组并进行分工。分为开垦小组、挖坑小组、播种小组、浇水小组,按照幼儿自主协商的分工各司其职,以锻炼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教师作为指导者与辅助者,在幼儿出现分歧、争吵或面临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提供必要的干预。在此过程中要确保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成为种植的直接体验者,保证专注度的持久性。此外,从种植的深度、每个种植坑中放入油菜籽的数量、间隔距离、浇水量等进行合理的计算,借此培养幼儿严谨的求知态度。最后,种植活动不失为建立亲子关系的纽带,教师充分调动家长教育资源,丰富种植活动的情感体验。教师邀请家长作为技术顾问的身份参与种植活动,充分借助家长的生活经验,为幼儿的种植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教师也要注意对家长们进行恰当的引导,通过家校合作,实现对于幼儿们的高效培养。
种植的管理维护是一项长期的过程,也是锻炼幼儿耐心、细心与责任心的重要环节,对于幼儿成长大有裨益。针对幼儿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能力的局限性,教师采取趣味观察日志的活动形式,引导幼儿对植物进行持续性的观察与管理,培养幼儿的自认意识。以番茄种植为例,首先,教师制作每日观察记录表,引导幼儿记录番茄每天的变化,捕捉每个生长关键节点,如番茄枝叶生长、花苞的形成与绽放、缔结果实。教师在重要生长阶段组织实地观察与探讨活动,促使幼儿在脑海中形成立体化的番茄成长形象,借助具象化思维优势建立深刻的理解,积累植物知识素材。其次,教师借助启发性问题激活观察日志教育价值。所谓学贵有疑,疑问是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媒介,深化种植活动体验。教师应有意识的设置疑问,如番茄枝叶有怎样的特点?果实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如何解决气温不稳定的问题等等。借助问题分析幼儿所收集到的数据,深化幼儿对于植物生长特性的认知。教师采取多元化的引导手段,让幼儿参与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培养责任意识,提升观察与探究能力。
在“全收获”视域之下,种植活动的收获并非单纯的是果实的丰收,而是知识丰富、能力的拓展以及情感的积淀。因此,教师应坚持多主体、多维度、多层次的原则,引导幼儿展开种植的收获归结。首先,从表征层面而言,带领幼儿亲自采摘果实,让幼儿切身体会劳动过后收获的满足感,让幼儿理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关系,形成正确的自然科学态度。其次,从知识层面而言,引导幼儿重温种植过程,掌握种植规律、土壤的使用以及植物培育等知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与认知经历,拓展知识涵盖广度。再次,从能力层面而言,教师注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设置交流环节,让幼儿分享种植过程中的收获、体会或是遇到的困难等,强化幼儿自主意识与能力。最后,从情感层面而言,通过种植活动向幼儿渗透正确的劳动观念,体会劳动的趣味,提升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同时,借助种植过程中分工与合作引导幼儿学会正确的处理同伴关系,激发积极情绪与行为。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就能够带领幼儿们从四个方面来进行总结,在活动回顾的过程中,实现多个层次、不同方面的提升。另外,老师在带领幼儿们进行活动回顾时,可以鼓励幼儿们进行主动发言、自我总结,以问答的形式对幼儿们抛出问题、形成引导。在问题的引导下,幼儿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们分别从表征层面、知识层面、能力层面以及情感层面四个层面上进行总结,从而实现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全面进步与提升。通过全方位的种植活动收获感知,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总而言之,在“全收获”理念主导下开展种植活动是教学创新的突破,为幼儿创造了亲近自然、亲历劳动、收获喜悦的机会,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但是不可否认,“全收获”理念的实践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教师明确教育目标,调整活动设计,探寻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