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双减”工作下古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2-02-18 14:59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伯牙古文双减

纪 颖

作者单位:北京市密云区第二小学

“双减”不是减学,而是高效且有质量地教学。“双减”不减责任,不减成长,不减素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每一节课上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从语文课堂上获取知识,从课堂教学中锤炼思维与智慧,才是正确的选择。“双减”工作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文教学,并力求探索出古文教学的新思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课堂需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并利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同时能够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阶段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古文就是《论语》。学习《论语》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并吸收前人思想中的精华和有益于自身思想修养的部分。因此,《论语》的教学重点不在于让学生逐字逐句理解课文,而在于让其把握课文大意,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体会孔子等先辈们谦逊好学的精神和做人的道理。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思路,将“双减”工作落到实处,让“双减”工作落地,在无声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古文的兴趣。

一、循序渐进,变课堂为学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

古文教学应首先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会看注释和译文,为今后学习古文、感悟经典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理解古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而教师也应转变观念,由教学中的辅助教学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会新知识、新方法。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理解、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能够为学生以后学习古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初步认识古文、感受到古文特点后让学生自己阅读,让学生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而此时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古文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学定教,为学生搭建第一级阶梯——为学生提供注释。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注释理解古文,可以让学生自己看注释自学,也可以让学生和同学共同学习,互相讨论。在学生利用注释进行学习后,针对读不懂的内容,教师再为学生搭建第二级阶梯——为学生提供译文。让学生读译文,再理解古文内容,相信此时学生已经能够完全理解课文的内容了。通过两级阶梯的搭建,学生在理解古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会了自己阅读分析,学会了怎样看注释、利用注释,学会了根据注释理解古文。这些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以后学习古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古今对话,晓理悟精髓

在教学过程中,为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古文,应做到“四个对话”。

(一)让已学课文与文言文对话

奥古斯特·罗丹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言文的“美”。《论语》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古文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急于告诉他们这是文言文,而是让学生通过初读,体会这次学习的课文和以往内容不一样的地方,让学生真正感悟到文言文的特点——内容短小、不好读、不好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够自己发现文言文的特点,因此他们的内心是愉悦的,进而感觉到学习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二)让迁移方法和文言文对话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是学习的迁移。在学生理解“三人行”时,他们一致认为是三个人一起走路,此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学过的李白《夜宿山寺》这首诗中‘危楼高百尺’中的‘百’是真的就指的是100 尺吗?”“当然不是,这里只是一个概数。而‘三人行’中的‘三’其实也是一个概数,可以理解为‘几个人一起走路’。”这样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来引导学生理解新的知识,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让课文内容与经典故事对话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才能使阅读教学变得更生动、有效。在理解了课文内容后,为学生讲一个关于孔子的小故事——孔子师项橐。孔子非常谦虚好学,不管是谁,不管年龄大小、地位高低,只要是优点,他都会学习。他不但教育他的学生这样做,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经典故事的引入,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孔子谦逊好学的品质,让学生对于课文精髓的感悟得到质的提升。

(四)让发散思维与经典人物对话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标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开展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在学生听了孔子师项橐这个故事后,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引导学生:“你有什么想对孔子说的?”学生畅所欲言,此时他们的理解已经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真正理解了孔子谦逊好学的品质,进而学习这种品质,这也是对于课文内容感悟的再一次提升。

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介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因此在大语文理念的指导下,古文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文学素养,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1]。

三、朗读积累,感受古文韵味

《课程标准》中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劳动供给者和企业平台之间并不存在传统的“劳动关系”。因而劳动供给者无法享受到劳动者所能享受的权利,例如最低工资、病假、等福利保障。除此之外,工资结算也是零工经济中劳动者经常遇到的难题,劳动价格确立以及劳动量判定所引发的纠纷最为常见,甚至常有拖欠现象出现。基于以上问题,有些人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全新的剥削模式[6]。Uber成立之初没有一个全职的员工,并且始终认为无论是全职司机还是兼职司机都是独立的劳动供给者,与Uber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这降低了Uber运营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劳动者的有效保障。

对于文意而言,只要学生借助注释能够大体理解即可,而作者要表达的情怀就在字里行间[2]。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

学习古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文章读好,通过反复朗读疏通文意、理解内容、体会情感。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伯牙鼓琴》一文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朗读:先是引导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接着去掉标点符号让学生读,再读繁体字的文字,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反复朗读中,学生自然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为体会情感打下基础。课中配乐朗读的插入,更能渲染伯牙悲痛的心情,让学生体会到朋友间真挚的情谊。课文结尾,师生间的对读,巧妙地帮助学生发现语言特点,让学生体会到知音间的默契。

在《论语》教学课堂上,教师也要丰富阅读形式,例如自由读、齐读、范读、指名读、展示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训练,学生就能够对课文有基本的把握,为后面内容的讲解奠定基础。从读入手,能够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和内涵。而从初步感知体会古文大意,到理解古文内容大声朗读,最后到吟诵古文读出古文的韵味,也是学生从学习古文、理解古文内容到体悟古文精髓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加学生的积累,提升其道德修养和语文素养,体会孔子等先辈们谦逊好学的精神,懂得做人的道理。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文教学同样能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

四、知行合一,学用相结合

五、扩展延伸,传承历史文化

文言文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由于学生相关的知识背景、审美和品鉴能力存在不足,会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增强学生对文学艺术之美的理解,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借助文字展开想象,还需借助相关阅读资源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从多角度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因此在古文教学中,可以适当融入课外资料,使学生在受熏陶的过程中吸收营养,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一)诗词拓展,感受语言文化

《伯牙鼓琴》讲述的是发生在2000 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和音乐有关的故事。在教学中,教师适当对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艺术之美,并由此感受到朋友间的真情,以及流传千年的知音文化。在“高山流水觅知音——体会《伯牙鼓琴》的作者情感”的环节中,教师顺势引导:“这荡气回肠的故事,并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被人淡忘,而是被永远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我们在课堂上继续传诵这‘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读了这些,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在感受“高山流水难觅知音”的同时理解知音情深已成文化,同时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韵味。

(二)音乐拓展,体会艺术之美

就《伯牙鼓琴》而言,因为文中故事与音乐有关,但是对乐曲的描述,只有钟子期的两句话,怎样引导学生落实语文要素中提到的“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艺术之美”呢?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经过反复思考,围绕钟子期的话,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文中并没有直接写出伯牙的琴声,让学生想象“伯牙志在太山”,他的琴声是怎样的,子期听到伯牙的琴声,他仿佛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走进两人的内心世界,感受琴声是二人心灵相通的桥梁。在此基础上,借助山水诗词的补充,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琴音背后的心声,体会音乐之美与人文情怀的完美统一。课程最后让学生欣赏古朴、苍凉的古曲,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艺术之美。

六、多重手段,加强信息融合

信息技术能够助力语文教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画面、声音可以带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对于《伯牙鼓琴》这样一篇离学生生活比较久远的古文,更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助推阅读教学。《伯牙鼓琴》教学中,让古琴忧伤、凄凉的旋律感染学生,使学生体会到伯牙痛失知音的悲痛心情。而徐徐移动的诗词长卷,恰恰说明这荡气回肠的故事并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被人淡忘,而是被永远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让学生感受到知音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总之,在古文的教学实践中,应在学生面前打开一扇扇窗户,铺开一条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去阅读、去学习、去思考、去吸取,去与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去学习、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猜你喜欢
伯牙古文双减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伯牙鼓琴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知 音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高山流水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