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水明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是一门与各学科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的综合性课程,STEAM(Technology Engineering Arts Mathematics)教育支持学生通过多学科、多视角来观察事物、认识事物、改造事物,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和重构。从以上理念可以看出,二者天然契合。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双减”政策实施的背景下,小学教学不仅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综合素质,还需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STEAM教育和小学科学教学相结合,能够充分体现出小学科学构建多学科的交叉、创新,帮助该课程构建多元化场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STEAM教育综合性、实践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学生在小学科学的学习中综合素养可以得到提升,能够得到全面发展[1]。
通过开展基于STEAM 教育核心理念的跨学科、艺术性、体验性、情境性、协作性、设计性的小学科学教学评价模式研究,目的在于对课程文化、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重新架构和改革,构建出具备高品质教育质量的教学评价模式。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研究者逐步构建了倡导项目式、突出综合性、注重过程性、发挥激励性的评价模式,并运用于教学评价实践,力求建立合乎学生学情和“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科学课堂评价的改革与发展。
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更多体现在课堂内外的探究与实践、合作与分工、设计与创新等能力的发展上。实验操作是体现科学学科的实践性,也是考查学生学科能力和探究精神的最典型的活动,实验中蕴含着设计创新、动手实践、思维碰撞等多种核心能力。在科学教育中加入实验操作,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对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无形中得到提高,符合国家人才培养的目标。但是在传统的测评中,学校大多是以笔试的方式来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只有测试之名,没有动手之实,无法判断学生操作能力的强弱。在探索实践中,从STEAM教育理念出发,开展突出学科特点,同时将科学、工程、数学、艺术等方面有机整合的“动手科学”实验操作项目式测试评价模式。实验设计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段特点,选择简便易操作、互动性强、以思维探究为中心的项目[2]。
例如,在三年级“动手学科学”实验操作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环形磁铁、蹄形磁铁、条形磁铁、小棒等),利用磁铁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征,设计并动手将各种磁铁进行排列组合,每位学生都必须动手完成一种排列与组合,并在记录单中画出自己完成后的图案。这一测评活动紧扣教材和课程学习目标,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利于充分展示学生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在实际测评中,学生设计的创新性、排列的规律性和呈现的艺术性等是评价的重点[3]。
评价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程度,需要通过在恰当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并能完成某项任务来衡量。教师通过将情境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和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全方面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掌握。特别是具体情景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结束之后更好地对理论进行学以致用。教师可依据STEAM教育情境性核心理念和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知识水平,开展学生综合能力测试。各学段应精心设计不同的活动主题,根据主题模拟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让每一个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完成相应的任务,教师和家长及学生观察员共同观察学生在参与具体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在综合测评中,每一个学生都是情境活动中的参与者,并接受挑战。通过观察每个学生的行为表现,教师可客观地衡量学生学习状况,评估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综合素质[4]。
以高年级活动主题“科技探险”为例,活动开展以教师画外音的形式为指导,根据教师画外音的提示,情境与体验交汇,完成每个环节的任务。第一环节,活动准备。营地分组,分配任务,组长汇报。在这一环节中的主要观察点为组织能力和主动性。第二环节,创新挑战。各小组根据提供的材料,合作架桥,依次通过虚拟的小河,攀登山梯,跳下山崖。在这一环节中的主要观察点为合作与分工、创新精神、挫折挑战。第三环节,科学探险。茂密的森林、璀璨的星空、广袤的沙漠,各小组利用指南针、星座、地形标识等走出迷途。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观察点为科学知识的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第四环节,总结反思。每人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一环节的主要观察点为口头表达和反思能力。这一富有特色和创新性的评价活动,每年借助家长开放日的契机进行,一学年开展一次,每学年的主题有所变化,家长全程参与评价活动,观测自己孩子与班级同学的表现,对孩子的各方面表现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也有利于引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进行反思、改进和提升。
以人的发展为本,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理念提出的评价要求。《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强调评价不仅要有终结性的测评,更需要有过程性的测评,各种测评形式相互补充,这与STEAM教育理念的评价维度高度吻合[5]。教师可在运用学生成长卡的基础上,创建学生电子成长档案。电子成长档案比原来的纸质成长卡更便捷、更高效,可以时时记录,互动生成,尤其是记载的信息量得到了极大提升,能够更细致地反映学生的成长足迹,通过对学生学习生活等多方面、多角度的评价,将过程记录下来,让结果开花,促进每位被评价者都能在其“最近发展区”得到提高和更全面健康的发展。
在STEAM理念引领下,电子成长档案借助教师助手软件平台建立,原则上一二年级由教师和家长帮助孩子建档,三至六年级逐步由学生自己建档。成长档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真实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各领域、各阶段变化的足迹,是学生成长的“照相机”,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自我反思、自我纠正。一张精美的科学小报、一份创新的实验设计、一组精彩的活动图片,都可以成为学生成长的“证据”,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家长的有力支持、学生的深度参与,较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学生是电子成长档案评价的主体,值日班长的纪律督促、学科组长的作业检查、小组同伴的互动互评,构成了评价的重要方式。家长是学生个体评价的主要力量,参与课外活动、指导实践作业、参与家长开放日,是个性评价的主力军。教师是学生电子成长档案的引导者,指导和促进学生逐步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评价,每学期末组织开展“我成长,我快乐”学生电子成长档案的交流、分享和评比活动,是评价管理的协调员。
评价最重要的目的是促进、激励和铸就学生最好的学习动力,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成就感。基于这一理念,福建省南平实验小学教师建构了“和乐银行”评价机制,从有效激励学生的愿望出发,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我储蓄,我兑换,我快乐”的积极心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管理,促使学生形成快乐、自信的发展观,点燃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这一活动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具体的操作方案是:充分利用班级优化大师等评价软件,每节课自动生成对学生的各项评价并保存在班级管理中,每个主题学习完成后,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予一定的“和乐币”奖励,并存入“和乐银行”中,学生可以定期凭“和乐币”到“和乐小超市”兑换竹蜻蜓、小飞机模型等自己喜欢的趣味科学小器材、小礼物。期末根据“和乐币”积分、综合测评等开展“科技之星”评选活动,颁发“科技之星”奖章,树立典型,示范引领,发挥榜样的力量,在班级和学校形成一个先进的群体。这一富有活力的评价机制,将过程与结果有机结合,兑现承诺,受到了学生极大的欢迎,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学生因为这样的激励机制,上课兴趣浓厚,自我约束性强,能够很好地参与教学互动,积极举手发言,积极参加小组合作动手实验。课堂中有了“和乐银行”,科学趣味越来越浓厚,科学的魅力也越来越大。
“双减”背景下如何落实低年级学生不进行纸笔考试的政策,切实缓解应试压力,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功能和发展性功能,这是当前评价探索的难点和研究热点,备受社会、师生和家长的关注。福建省南平实验小学对此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专门拟定低年级期末无纸化能力测评考核方案,以基础性、全面性、活动性、操作性、融合性为原则,突出学科与学段特点,强化所学知识的运用,以发展学生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把低年级无纸化期末考试变为充满趣味性、游戏化的综合性活动,凸显素质教育导向功能。
针对一年级学生,教师应要求其根据提供的物品(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果蔬等),按要求完成操作。任务清单包括:玩转操作馆,用三种不同的方法给物品进行分类;玩转说理馆,阐明自身分类标准是什么;玩转应用馆,观察其中一个物品,描述出它的主要特征。能依据性能对物体或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这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在物质科学领域的具体要求。活动紧扣要求,考查学生能否对物体进行科学的观察、描述和分类,更好地落实“双减”目标,对学生学习科学和培养科学素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无纸化测评内容不以知识目标为主,而是以能力目标为重,突出生活化、过程化和学科之间的融合化,为低年段学生创造一个个仪式感很强的趣味活动,其中也蕴含着对一学期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效复习、巩固、提升的过程。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基于STEAM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学评价实践研究,以STEAM教育核心理念为引领,倡导跨学科、多维度的理念,强调创设情境、注重体验,突出合作协调、设计创新。教师应在评价中引入STEAM项目任务活动,研制评价项目清单,让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并使用多种班级管理软件服务于课堂评价,持续推进小学科学评价的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小学科学教学评价实践也力求实现评价覆盖教学目标的各层面,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业水平进行全面评估,客观记录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发展状况,立足全体,关注个体,建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元化、发展性测评体系,夯实推进学校课程建设,提升学生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