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之显隐融通

2022-02-18 11:32王兵胜
今天 2022年14期
关键词:隐性探究语文

王兵胜

(白银市会宁县杨崖集镇北坪小学 甘肃 会宁 73071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采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在共享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水平,结合不同的教学模式,这有助于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教学应当重视显隐融通模式。在抽象、稳定的内隐学习中,学生会无意识地开展自主学习。在不断深化的外显学习中,学生需要具有强大的意志力。两者具有不同的优势,且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只有同时开展显性和隐性学习,做好对两者的相互协调,才可以有效改善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

1.整合目标,显性化隐性目标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掌握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相互作用。目前,有些教师误认为三位目标就是叠加这三种目标;一些教师过于重视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却没有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一些教师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却没有重视开展语言训练。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却没有明确掌握教学目标。显性目标只包含了“知识和技能”。在教学目标的制定环节,教师不仅应当考虑显性目标,还应当重视教材、学生学习能力等因素,显性化隐形目标,这有助于有效达成教学目标[1]。

例如在《灰棕鸟》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生字及其词语,学会关键的多音字;2.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可以做到正确、流利,能够采用有效的方式背诵3-4课文段落,感受壮观的京鸟归林的画面;3.根据课文中的各种语言材料,掌握相关的句子,了解文字中蕴藏的内涵,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等。采用这种设计,可以实现对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并且可以显性化相关教学目标,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2.内隐化外显信息

内隐化外显信息值得就是将外显信息向内隐信息转变。在特定条件下,外显信息向内隐信息的转变是必需的。部分专家在经过探讨后,对技能操作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总结,只采用字面表达或口头讲解难以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学生需要借助实践活动才能够有效地整合内化外显知识。内隐知识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且十分复杂。在学习外显知识时,内隐知识能够提供基础、辅导和引导。

2.1 丰富语境,积累词汇

想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应当保证学生具有充足的词汇量,并且能够做到对单词的准确运用,如此有助于加强他们的听说读写水平。“词汇效率”提出,如果学生在阅读环节可以自动快速认读单词,那么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教授学生相关词汇。

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如果只是依靠教师和家长讲解和指导特定词语外,那么就会对他们的词汇学习造成影响,也无法将这些词汇正确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所以,教师应当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机结合显隐性学习。卡尔威特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在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采用故事和童谣等形式,有助于拓展他们的词汇量。向学生讲解生活中名称、特点不同的事物,或让他们学唱童谣等,可以在无形中教授给学生各种词汇,就算学生没有记住,也存在一定的积极作用,其存在内隐特征,这一学习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在无形中丰富他们的知识[2]。

2.2 模糊意会,不求甚解

汉语言最大的特征就是语言造境,如词人李清照采用的词语“绿肥红瘦”,其中蕴含着各种语言无法比美的情味和意向,越清楚的诠释,就越会削弱其美感。针对模糊的汉语语境来说,我们在品味一些语言时,需要做到不求甚解,也就是保留它的朦胧美,“墙里秋千.....墙外行人....”描写了后花园中的古代女子正在荡秋千,而墙外经过的一名年轻男子在门缝中隐约看到园内美丽的倩影,想象着里面有一位十分美丽的佳人,体现出了一种朦胧美。如果墙外男子或园内女子突然走出去或走进来看个究竟,那么反而会让读者感到遗憾和失望,所以,不需要深究所有语言文字的内涵。这种意会有助于学生积累更多的内隐知识。按照这个原理,教师可以在各种词语的教学活动中,都可以采用内隐学习法。

2.3 领会修辞语法的妙处

婴幼儿在学习母语期间,一开始无法总是难以说出标准的语法,但是他们的语法会慢慢变得更加合理,并且可以做出准确表达;但是孩子自己对语法规则并不了解,无法意识到自己是怎样掌握的。也就是说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会无意识地掌握各种语法知识。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应当加强对内隐学习的关注。教师不仅应当将语法规则讲解给学生听,还应当尽可能组织学生开展听说读写等活动,这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保证他们在听和写环节可以不假思索的按照语法规则组织语言,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以内隐知识为基础,这也可以起到内隐化外显知识的作用。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修辞手法时,应当做到对语法知识和常用修辞手法的基本了解,感受文章表达效果。也就是只需在语境中感受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无需了解其修辞名称。此类目标有助于内隐化外显的修辞学习[3]。

3.隐性知识显性化

显性化隐性知识有助于提升语文课堂的活力,也是最重要的活力课堂打造方式,在语文课堂中,想要开展有活力的隐性知识教学,就应当注意如下内容:

3.1 以学生为主题,开展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教学不同于强调学习显性知识的接受式教学,更重视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的新旧隐性知识。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的体验和发现需要以所学知识为前提,它强调学生应当积极开展探究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教师应当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开展自主学习。

目前,各国频繁开展文化交流,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东西方文化经常会产生互动和矛盾等等,在这一背景下,个体受到的文化影响也得到了凸显。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语文文化具有更显著的优势。教师应当发挥出文化育人的作用,在语文课堂中开展思政教育,采用真实的文化环境熏陶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对不同的主题内容进行自主探究,这有助于他们在学习本土文化的同时,掌握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形成更强的文化认同感,并为我国的文化感到自豪。保证学生在掌握语言本质的基础上,可以形成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想品质。

3.2 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学习隐性知识前,首先应当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可以让学生获得安全感和舒适感,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发言和表达勇气,促进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此外,还需要保持静谧的课堂环境。活力课堂并不是指教师或学生在课堂上的呐喊,这种思考结果具有一定的深度、理性、实在性等,这种热烈的源自内心的,真实的。

静谧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学生的深入思考,而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必定会产生凝重的情绪,在此类思考活动中,学生可以清晰地表达出脑海中呈现出的隐性知识。

3.3 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对话式教学

对于难以用清晰语言表达的隐性知识,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尽量保证语言表达的真诚、自由和理性特征,想要开展有效对话,就应当重视创设问题情景,也就是设计有效的问题[4]。

有效问题指的就是可以起到以点带面作用的问题。教师应当根据自身对文本的理解,以及文体特点,并考虑可以采用的切入点。一般情况下,可以从如下几点入手:1.文题和文眼。文章的标题相当于眼睛,一些作品的标题全面浓缩和概括了文章内容,例如《项链》, 从文章标题入手,可以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其次是经典作品的文眼大多凝聚了正品文章的思想,可以体现出作品主旨,如果可以通过阅读了解和找到文眼,然后结合整个大纲,就能够做到对作品内容的全面把握,这是最重要的宏观预感。例如在学习《饮酒》这篇陶渊明作品时,可以根据“心远”一词提出如下问题:1.作者在繁华喧闹的环境中,为何没有被喧嚣的俗世影响?这是因为作者“心远”,他生活得十分悠闲,请问谁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下作者的田园生活?同学们根据这首诗,对陶渊明产生了怎样的认识?2.文章线索。根据文章线索,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脉络。3.重点人物及其性格特征等。4.重点时间和事物。例如《故都的秋》和《拿来主义》题目中的“秋”字和“拿来”一词,在教授《琵琶行》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商人如此重利轻别离,琵琶女为何要借给他?为什么琵琶女不选择一个本分的农民或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多会兼顾至少两种角度[5]。

4.借助课本和信息技术开展“隐性双互动”式学习

教师在“隐性双互动”教学中应当重视在课后学习和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主要负责教材研读,教学方案设计和课后辅导等工作。而学生应当做好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还应当重视课外学习,以及与教师的互动。采用隐性互动模式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当关注隐性双互动,灵活运用教材和信息技术。

首先,应当借助教材资源,为师生创设良好的质疑和探究环境

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说,课本和教参是最主要的教材资源;而学生最主要的学习资源就是书本和练习册。其中教学工作应当以教材为基础。而教参只能够起到教学辅助作用,练习册有助于巩固学生的知识。所以,教师想要提升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就应当吃透教材,并结合相关参考资料,做好精心预设,调整教学方案。想要保证学生的高质量学习,教师就应当灵活使用课本和各种练习册,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采用质疑和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带着目的学习。练习册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他们对课本的理解,并巩固他们的知识。

其次,应当引入多媒体技术,创设显性的课堂互动环境。教师可以采用信息技术完成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构建相关的教学情景,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促进师生、文本在课堂中的有效互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作品,具有文质兼美的特征,《出塞》、《夏日绝句》和《渔歌子》等,在此类诗词文赋的教学环节,教师想要帮助学生掌握文本内容,体会本文内涵,就应当组织学生开展鉴赏活动,详细的体会其中优美的语言和气势,这需要教师做好对课堂教学氛围的构建,但是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语文教师只是在某些时候采用了音乐渲染和图像等方式,但是却没有对其进行结合,所以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信息技术在经过不断发展后,互联网突破了空间限制,教师可以适时采用一些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图像和音频,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打造美的教学氛围,美的意境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感悟,体会文本中蕴藏的美,也可以开展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例如在《滕王阁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预习文章后,对文字感到十分生疏,无法感受其意境。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让学生收听配乐朗诵,然后让他们观看多媒体中恢弘壮丽的滕王阁序,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视觉美和听觉美,促使她们产生愉悦的审美感受,以此为基础,有助于开展良好的生本互动[6]。

5.在师生交互与合作探究中开展显性双互动式探究

显性双互动指的就是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在这一期间,应当以文本为互动的前提,采用问题媒介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有助于师生的良好成长。同时,语文教师在“显性双互动”探究活动中,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巧设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保证他们具有充分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时间,宽松的环境有助于学生的积极发言,保证他们可以大胆阐述自己的想法。此外,在教学期间,教师应当总结学生的预习问题,并做好对其的归纳分类,选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并在课堂中引导他们谈论思考,这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例如肢体语言等[7]。

例如《传统节日》、《古对今》等文章中都蕴含着传统文化,相比以往的对子歌等,此类古诗的具有更加押韵的内容,便于学生记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当采用讲授法,而是应当让学生进行诵读,慢慢引导他们品读和感悟课本内容。还可以在诵读的痛死打节拍,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加强他们的文本感知能力。古代文化经典中采用了许多语言表达方法,例如对比、夸张等,充满了美和艺术特征。在阅读学习环节,学生通过对名词佳句的积累,可以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全面发展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识字能力等。例如在《对韵歌》教学中进行识字展示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反复通读课文,学习文中的字词,这有助于他们更加热爱祖国语言。而文章涉及到了多字对和单字,字数差别不大,属于近义词或反义词。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让学生采用拍手和跺脚等方式,体会文章节奏,这有助于他们对文章内容的快速记忆,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8]。采用此类方式可以隐性化教师的指导,学生在这种隐性的指导下,能够对数学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在日后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游戏化教学的意义进行不断的探索,还需要对其优势进行挖掘,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取得更大的进步。

结束语

隐性学习和显性学习是两个语文学习的极端,教师应当同时结合这两种方式,切勿放弃其中任何一者,语文教师不仅应当做好对字词句篇等外显化知识的讲解,还应当将隐性化的知识教授给学生,采用潜移默化的形式,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真正教授学生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清晰地掌握内隐和外显的语文知识,使他们可以沉浸在语文学习中。

猜你喜欢
隐性探究语文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