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旋 王萍 周为坚 周静
摘要:为提升区域中小学危机干预的有效性,减少和降低危机事件发生,促进区域内学生和学校的健康、和谐发展,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以调查法,通过在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开展危机干预工作,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促发展,在危机干预工作中建立了预防为主、同时加强中小学心理高危学生预防干预的理念,并在此理念下进行实践探索,为区域内危机干预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思路。
关键词: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危机干预
中圖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04-0020-06
一、研究背景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需求紧迫和区域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状况不容乐观的现状是促使本项研究开展的主要原因。当前,中小学生面临的冲突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冲突构成了诱发广大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刺激性条件。同时,部分中小学生辨别能力有限,很容易受到负面信息侵扰,从而诱发危机行为,酿成危机事件。尤其是当生活中出现创伤性事件时,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通常会受到破坏,可能会导致出现警觉性变高,以及回避/麻木、认知和情绪异常等症状。而且这些症状一旦长期存在就会破坏儿童在学校环境中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最终会导致学校表现不良、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和心理障碍[1]。
近几年来,中小学生因无法应对生活中的危机事件,选择极端方式伤害他人和自伤的新闻屡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自杀成了很多孩子寻求“解脱”的无力选择。如果一个人在危机阶段及时得到适当有效的治疗性干预,往往不仅会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可 以帮助其学会新的应对技巧,使心理平衡恢复到甚至超过危机前的功能水平。因此,也可以 说危机是一种机遇或者转折点[2]。
为提升区域中小学危机干预的有效性,减少和降低危机事件发生,促进区域内学生和学校的健康、和谐发展,除了甄别心理高危学生外,为心理高危学生提供预防干预,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已经成为必行之路,也是本研究的最终目的。
二、概念界定
(一)危机
一般而言,危机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出乎人们意料发生的,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暴发、恐怖袭击、战争等; 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故而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危机意味着平衡稳定的破坏,引起混乱、不安。危机出现是因为个体意识到某一事件和情景超过了自己的应对能力,而不是个体经历的事件本身[3]。
(二)心理高危学生
对于心理危机干预理论的研究,最早是从卡普兰开始的,他在1954年的时候开始对心理危机进行系统的研究,并且首次于1964年发表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在该理论中,他明确给心理危机下了一个定义: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遇到无法解决的重大生活事件时,打破了内心的一种平衡状态,使生理和心理上都产生了一定的不适应情况。每个个体都试图维持内心平衡的状态,使之与环境相适应,而发生危机时,这种状态就不能与环境相适应,会出现一些内心的紧张不适反应和躯体上的障碍,我们将这种不平衡的状态称之为危机状态[4]。 心理高危学生就是处于严重心理危机状态中的学生。
(三)心理高危学生预防干预
危机干预是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 使之最终战胜危机, 重新适应生活[5],在心理学相关理论指导下对有心理危机的个人或群体采取一种短程心理辅导,以及时帮助当事人缓解、消除心理危机,使其心理状态尽可能恢复或修复到原状。从过程上,心理危机干预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干预。在本项研究中,心理高危学生预防干预是指在学生心理检测之后,对可能发生危机事件的个人或相关群体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心理服务,以预防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主要还是属于事前干预。
三、研究程序
(一)研究目的
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以调查法,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促发展,在危机干预工作中建立了预防为主,同时加强中小学心理高危学生预防干预的理念,并在此理念下进行实践探索,为区域内危机干预工作的推进提供切实可行的新思路。
(二)研究对象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内中小学生。
(三)研究工具
1.初步危机筛查工具(新生入学时使用):SCL-90、困难与长处问卷、小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等。
2.心理高危学生排查及研究前后测工具:
(1)初步排查工具:MHT、EPQ
(2)专业排查工具:
针对性问卷:自杀意念量表、PHQ-9以及针对焦虑、神经症等其他症状的学生采用相应的心理量表。
访谈提纲:教师版、学生版、家长版、重要同伴版。
心理高危学生成长(创伤性)事件调查表。
3.数据处理工具:SPSS23.0
四、研究过程
(一)心理高危学生的确定
根据浙教办教科〔2015〕24号文件规定,暂将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分为三大类别:
第一类,为一般心理危机,主要是指在心理普查或心理辅导中发现的有轻微心理问题的学生;或在学习或生活中因适应困难、人际失调、情感受挫等原因出现轻微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第二类,为严重心理危机,主要是指在心理普查或心理辅导中发现的有严重心理问题,并出现明显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或在学习或生活中遭遇突然打击而出现明显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第三类,为重大心理危机,主要是指患有严重心理障碍(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等)或精神分裂症并已确诊的学生,自杀未遂或有自杀倾向的学生。
第二与第三类学生应纳入学校心理高危学生名单,予以重点关注与跟踪。依次上报市、省中心,并在学校心理辅导站备案。
本研究通过对心理高危学生的专业排查,将随机抽取出的2020年筛选出的区域内部分高危学生与同期普通学生的MHT和EPQ前后测数据作为研究中的对比数据。
(二)研究程序
1.建构区域危机干预工作的实施流程
危机干预工作的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2. 区域危机干预支持性环境的建设
社会支持包括家庭、社区、 自助群体等。由于一些急性创伤仅发生在个人或少數群体 , 未能引起社会广泛注意, 当事人极易产生负性情绪,增加除急性事件以外的应激。社会支持干预系统能够帮助其强化应对负性情绪的能力 , 以减少个体无理性的恐惧[6]。所以,开发广泛的社会支持资源能够为危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
(1)校外支持环境的开发
①设立区学生成长支持中心,为学生、家长提供辅导干预服务
区学生成长支持中心是拱墅区家庭教育服务体系的核心组织架构,聚集了一支从事心理辅导和干预的专业辅导员团队,承担了区域内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的心理面询和电话咨询工作,还定期去各中小学为家长做专题讲座。在中心成立专门的危机干预工作小组,为区内心理高危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②与区社会心理服务站携手合作
区社会心理服务站拥有专业心理咨询师团队,还配备了社工组织、志愿者队伍,能为市民提供专业有效的社会心理服务,可以其为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把它纳入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体系当中,鼓励心理高危学生及其家庭通过此途径获得心理援助。
③寻求专业医疗机构提供定点转介服务
为了让危机干预工作做得更加科学和有效,区域内已经开始试行将学校危机干预和专业的精神和心理科医院的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机制,即“同心圆计划”。学校和医院建立合作机制,医院为学校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并可视心理高危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必要的情况下将心理高危学生由学校心理辅导站转介到医院接受更为专业的治疗。
④开展智慧家长讲堂
家庭是个体生活的主要场所,智慧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为孩子提供强大的心理能量支持。所以,促进智慧型家长的养成也是构建多元化危机干预支持体系的重要内容。为提升家庭危机识别能力,让家长能够知晓如何预防和正确应对广大中小学生的危机事件,区域内开设“智慧家长讲堂”,定期邀请心理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目前,“智慧家长讲堂”的活动已开展到第12期。
(2)校内支持环境的建设
①心理辅导站建设和专职心理教师队伍的建设
根据省市相关文件明确规定,要求配齐学生人手一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课表,开足每班每月两堂心理健康教育课,每校心理教师C 证持证率90%,班主任C 证持证率100%,心理站长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等。随着研究的推进,这些基本条件在拱墅区中小学教育实践中仍在不断完善,切实确保心理课程的真正落实。 截至2020年, 区域内专职心理教师队伍23人,主要分布在初中,一部分学校已实现每校两位心理教师配置。自研究工作开展以来,为提升心理辅导站心理老师专业技能,区域内多次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临床心理学家开设专题讲座,切实提升了心理辅导老师的专业技能,也为壮大专职心理老师的队伍储备了足够的后备力量。
②其他教师群体心理危机识别能力的提升
为提升其他教师群体的心理危机识别能力,研究过程中形成了“教师群体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指南”, 指导教师如何判断班里的学生是否处于心理危机状态,如何预防、应对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等。
3.区域危机干预课程资源的建设
面向大众, 通过心理干预知识的学习和教育, 使得他们具有心理健康的意识, 对于心理干预有正确认识, 当本人或他人遭遇危机时或危机后, 在有需要时, 接受或选择相应的心理干预的途径和方法[7]。危机干预课程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哪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远离心理危机;哪些内容又能够帮助学生识别危机和正确应对危机;哪些内容能够提升心理高危学生家长、老师和同伴群体对危机的识别和应对能力。研究组成员通过查阅文献的方式搜集确定适切的课程内容,并在充分征集区域内各中小学心理骨干教师的意见建议后,通过小组研讨的模式初步确定危机干预课程体系,并将通过邀请专家评鉴的方式,进一步精确课程内容,最终共形成优秀心理危机干预课例资源21节。
4.区域危机干预制度建设
区域危机干预制度的建设是促进区域危机干预工作顺利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为促进区域危机干预工作的开展,区域内主要进行了“学校高危学生转介制度”“学校重大事件危机干预和紧急救助制度”以及“区学生成长支持中心服务制度(常规工作制度和网络心理辅导工作制度)”等方面的制度建设。通过这些制度方面的建设和不断完善,区域内的医教结合工作趋于严谨规范,区域内中小学校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有据可依,而区学生成长支持中心也为区域内有心理辅导需求的学生及其家庭提供了积极有效的帮助。
五、研究成效
(一)区域危机干预工作行之有效
危机能引起心理易感性,增加导致潜在危险,甚至自我毁灭或社会不允许的攻击行为。危机的结果取决于适当帮助的有效性[8]。在处理高危学生个案工作时,区域和学校层面严格按照危机干预工作的实施流程展开工作,当面对危机个案时,学校依据以下流程有序有效开展工作。
1.汇总危机学生的来源
区域内危机学生的来源主要包括这三类:量表评估筛查出不同等级的危机学生;已在医院就诊,即有确诊病历的危机学生;突发意外事件发现危机的学生。
2.了解危机学生信息
主要是从班主任角度了解危机学生A1、A2的情况。
3.心理辅导站确定不同危机类别的学生名单
心理辅导站进一步观察、访谈,结合量表和访谈做出初步判断,确定不同危机类别的学生名单。
4.高危学生的在校辅导和转介
(1)对在校就读学生给予辅导,主要包括:①班主任长期观察、关注学生动态,不定时谈心、家访,做好记录,定期报备心理辅导站;②心理辅导站进行个别辅导,必要时给予家庭教育指导;③开展心理团体辅导活动。
(2)药物治疗的同时在校就读,需要上报领导筹备多方会谈转介到校外医疗机构协作干预的高危学生,针对此类学生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①心理站、班主任长期关注学生动态,做好记录;②开展心理团体辅导活动;③经医生授权后,在康复期可进行个别辅导;④参与校外机构培训。
(3)上报领导筹备多方会谈转介到校外医疗机构的学生,家长遵医嘱办理手续(住院/请假居家休息)。
(二)区域危机干预支持环境效果明显
通过积极构建区域校内外危机干预支持性环境工作的不断推进,区域内已形成一个良性的危机干预工作生态环境,且效果较为明显。
1.区域内2020年高危学生MHT问卷测试结果的差异性分析
将随机抽取2020年筛选出的区域内的部分高危学生与同期普通学生的MHT的前后测结果进行统计,将高危组学生以及普通组学生在MHT问卷上前后测的数据分别进行两个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表1、表2),检验结果发现:在研究活動实施之后,随机抽样的高危学生在多个维度的得分都有明显 降低,尤其在学习焦虑和过敏倾向和对人焦虑量表上的得分有显著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孤独倾向量表上的得分有变化,但不显著。同时,研究活动实施之后,随机抽样的普通学生在多个维度的得分都有明显降低,尤其在学习焦虑、身体症状和对人焦虑量表上的得分有显著变化。与高危学生相同的是,在孤独倾向量表上的得分有变化,但不显著。
2.区域内2020年高危学生EPQ问卷测试结果分析
随机抽取2020年筛选出的区域内的部分高危学生与同期普通学生的EPQ的前后测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其中在分量表上的典型性人数所占比例及其变化趋势如表3所示。
、
从表3可以看出,无论是高危学生还是普通学生,在研究活动开展之后,分量表上典型性学生人数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3.区域内“智慧家长大讲堂”活动效果深入人心
伴随着区域内“智慧家长大讲堂”活动的开展,广大中小学生家长的危机识别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的同时,家长们开始思考和谐亲子关系的建构及其重要意义。
(三)区域内危机干预课程资源成果丰硕
本次研究过程中的课例都是以危机干预为主题,在结合区域高危学生调查结果的背景下形成的。在本次研究当中,共形成中小学优秀心理危机干预课例资源21节。
(四)区域危机干预制度保障效能突出
在区域危机干预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随着保障制度的明晰和具体化,区域危机干预工作开展逐步规范,各个学校在筛查和处置高危学生,以及处理危机事件时有据可依,有制度可保障,使得危机干预工作的开展更为有序和有效。
六、讨论
(一) 校内外资源协同促进危机干预工作精细化和专业化
在研究开展的过程当中,区域中形成了一支优秀的危机干预人才队伍,尤其是专职心理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为区域危机干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社会心理服务机构资源的开发和医教结合模式的探索和形成,也让危机干预工作向精细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在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帮助心理高危学生走出困境的过程中,学校和心理老师不再是孤军奋战,一直以来困扰广大心理老师在学校心理工作中的“边界”问题,也因为医院的加入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协作机制。
(二)专业排查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为预防干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研究过程中,心理高危学生筛查工具的统一化,让筛查工作更为精准。同时,学生、家长、教职员工群体危机识别能力的提升,规范的学校层面危机应对模式的建立,以及高质量可共享的区域危机干预课程资源库的建立,为心理高危学生预防干预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Jaycox L H, Kataoka S H, Stein B D, et al.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for trauma in schools[J]. Journal of Applied School Psychology, 2012, 28(3): 239-255.
[2]季建林,徐俊冕.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实践[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2):116-118.
[3]王璐,赵静,徐艳斐.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9):139-141.
[4]Richard K, James Burl E, Gilliland.危机干预策略[M].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陈美英,张仁川.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12):1960-1961.
[6]李成齐.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表现与干预策略[J].中国特殊教育,2006(6):88-91.
[7]邢娟娟.应急心理干预探讨[J].疾病控制杂志,2007(4):407-409.
[8]胡泽卿,邢学毅.危机干预[J].华西医学,2000(1):115-116.
编辑/卫 虹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