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摘要:中国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支柱,作为中国革命精神源头的“红船精神”,其内涵十分丰富,现在许多高校都在尝试将“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部分高校将“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指出其必要性,并进一步提出应该将红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渗透于校园文化生活之中,以及彰显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关键词:红船精神 融入 思想政治教育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和嘉兴召开,在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条游船也因此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红船不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还孕育出了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红船精神。
2005年6月,光明日报发表《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一文,第一次系统地将中国共产党的源头精神概括为“红船精神”。 “红船精神”的内涵包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标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方位和历史使命。
一、“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最早概括,将“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各高校也在进行着种种尝试,但就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红船精神”的融入现状,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学模式单一限制融入的广度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十分发达,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更加广泛,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相对于大学生的需求而言,还是比较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形式就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模式,向学生们传授相关知识,这种形式虽然达到了传授知识的目的,
却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问题,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不够,不能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也不利于“红船精神”等革命精神的融入。“红船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只通过单一的课堂教学手段,很难让学生理解其精髓[1]。一些高校只是片面地要求教师丰富教学内容,却忽视了利用学生课外活动的广阔教育空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教育活动,然而一些高校却忽略了实践教学环节,这大大限制了“红船精神”融入的广度,无法实现对“红船精神”的传播与弘扬,也必将影响其价值的真正发挥。
2.教育资源缺乏影响融入的温度
要“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这个“温度”的提升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在课程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上下功夫。“红船精神”看似离学生很远,其实却离学生很近,这就需要高校和思政课教师共同努力,充分挖掘和发挥身边的各种教育资源,让“红船精神”真正入脑、入心。一些高校教师由于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教育观念发生变化,教育资源偏向了智育,而对于“红船精神”等方面的教育资源分配较少。一些教师在对中国革命史进行讲解时,只是按照事件发生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以及该事件造成的影响和留下的经验教训这一程序化的模式来进行,而缺少挖掘教材内容、拓展课外知识、结合现实需要,特别是符合“90后”“00后”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认真研究。教育资源的缺乏,大大削弱了“红船精神”的吸引力,也严重影响了“红船精神”的融入温度。
3.教育主体意识不强阻碍融入的进度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复兴是当今时代的趋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船精神”不仅要为学生讲授相关知识,更要在红色文化熏陶方面下功夫,让学生们真切感受“红船精神”的魅力。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自觉意识特别是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还不到位,在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文化建设的成效还不明显,影响力不足,无法激发起学生们主动学习“红船精神”的兴趣和热情。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承担着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教育活动中教育方式的运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推进,完全由教育主体来把握,而一些高校的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文化素养明显不足,特别是文化传承意识的薄弱等问题的存在,将阻碍“红船精神”的融入进度[2]。
二、“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顺应新时代党中央号召的现实需要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主题教育,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可以说是以“红船”为起点的,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红船精神”也成为了党的创立精神的高度概括。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主题教育的背景下,将“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导广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才能懂得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的,才能倍加珍惜我们党创造的幸福生活,才能更有信心地创造新的辉煌。正如“我们要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继续走好前行的路。”
2.培育和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需要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源头和基础,是建党一百年来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柱,是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红船精神”所蕴含的精神品质,贯穿于各种革命精神之中,影响着各种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首创精神”给在黑暗中苦苦摸索的中国革命者以新的希望,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新路。“奋斗精神”是我們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路上的精神支柱,激励着全体中华儿女不懈努力。“奉献精神”是每一名共产党员初心和使命的最好体现,共产党员不求回报、全身心付出,成就了今天的光辉事业。将“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学生更深地认识这种精神品质,不断培育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
3.坚守主流意识形态工作阵地的需要
当今社会网络信息技术发达,各种社会思潮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巨大冲击,特别是对于喜欢追求新奇事物的大学生更是如此,一部分鉴别能力不足、自制力较差的大学生容易出现思想偏差。高校是当代青年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高校思政教师和辅导员承担着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任,承担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的使命。“红船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选择与升华,它的产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体系。在面对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冲击的背景下,弘扬“红船精神”能够积极引领主流社会思潮,调整多元化社会意识冲突,促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在坚守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建议
当今中国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精神力量的指引显得更加重要,“红船精神”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因此要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大学生的特点,将“红船精神”真正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1.将“红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政治素养的主要渠道。“红船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将“红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过程,既可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又可以傳承和弘扬“红船精神”。高校开设这些相关思政课程时,充分挖掘“红船精神”与课程内容的融合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做好相关内容的准备,为学生生动地讲解“红船精神”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课堂讨论、学习分享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去体会和领悟“红船精神”的强大现实力量,更加深刻感受“红船精神”的感染力。用“红船精神”的内涵充实学生的头脑,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使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开拓创新,提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2.将“红船精神”渗透于校园文化生活之中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大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发挥“红船精神”的育人功能,需要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努力将红船精神融入其中。第一,在学校的官方网站上创建宣传红船精神的专门网页、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相关知识,加大对“红船精神”的教育宣传力度,使大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也能感受“红船精神”的熏陶,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红船精神”的热情。第二,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建党纪念日、国庆节的等重大节日,开展相关的主题讲座、党史知识竞赛、读书征文活动,调动广大学生学习与分享“红船精神”的积极性。第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师学生到中共一大纪念馆、南湖红船等地参观,直观感受“红船精神”的影响力。将“红船精神”用各种新颖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学生们乐于接受“红船精神”的教育,做“红船精神”的践行者和弘扬者。
3.将“红船精神”彰显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社会实践活动是将书本中的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最好方式,将“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体现在号召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教育活动之中。在实践中提高对“红船精神”的感悟和认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们锻炼了意志、磨炼了品格,更深刻理解“红船精神”中奉献精神的意义。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他们脚下的道路更宽阔,肩上的责任更艰巨,他们必须承担起祖国的希望与未来,所以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小课堂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会红船精神、传承红船精神、弘扬红船精神。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项目“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JB1421586)
【参 考 文 献】
[1]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N].光明日报,2005-06-21(1).
[2]何妍,刘芳霞.新时代下“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8-14.
(责任编辑:姜秀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