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于期刊的同行评议平台Review Commons的探析与思考

2022-02-17 22:05
新闻传播 2022年10期
关键词:印本审稿人评议

南 娟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科研处-期刊中心 天津 30005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期刊改革的发展,期刊同行评议的形式也迭代更新。本文旨在探讨独立于期刊的同行评议平台Review Commons 的形成原因、评议规则、学术成果发表流程及应用效果,发现经过同行评议的预印本促进了科学信息的传播,以期为未来学术出版模式的转化提供新的思路。

一、同行评议的介绍

同行评议对学术成果的传播至关重要[1]。同行评议是保证期刊学术质量的中心环节,为作者完善稿件和深化研究提供了指导和建议,为编辑人员对论文的取舍和修改提供了参考依据。

(一)同行评议的争议

虽然科学界对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的准确性与公平性的质疑从未间断,认为其:1.缺乏透明度;2.缺乏认可;3.缺乏培训和标准,但至今仍无可以取而代之的更好的学术评价机制。

(二)同行评议的模式

同行评议模式包括三种模式:单向匿名同行评议、双向匿名同行评议和开放性同行评议。(1)匿名同行评议:虽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遏制同行评议中的社会偏见,但在某些调查中多数受访者认为向审稿人隐瞒作者身份的做法是无意义的,因为文稿内容和参考文献时常暗藏了作者的信息。单向匿名评审是最常用的方式。(2)开放性同行评议:是基于科学开放的精神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新模式,包括公开作者与评审者的身份、作者文章的原稿和修改稿、评审意见、审稿流程、互动等。

(三)同行评议的趋势

伴随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出版、开放数据等创新,未来学术期刊同行评议将向着流程更透明、技术更智能、形式更多元的方向发展[2-4]。1.流程更透明:公开审稿人姓名、审稿意见,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同行评议的公正性[5];2.技术更智能: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同行评议的稿件审核、审稿人遴选中发挥重大作用[6]。由于学科发展和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剧,甄别与稿件内容相符的审稿人是保障评议有效的前提,AI 可根据文章的题目、关键词、英文摘要比对待审论文与审稿人的研究方向,提高送审稿件的匹配度;3.形式更多元:①审稿人更多元,如地域更广、年龄层次更宽泛、男女性别比例差异更小等;②评议形式更多元:除匿名同行评议、开放性同行评议外,外包型、便携型同行评议等各种创新层出不穷。

(四)同行评议的目的

同行评议应满足3 个层次的需求:1.评议过程高质、高效并客观公正;2.促进研究质量提升、创新成果产出和学科发展;3.促进学术共同体的发展,促使知识传播。同行评议的目的包含三个层面:1.向作者提供反馈意见,以便在出版前改进稿件质量;2.择优发表,引领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3.通过作者反馈和公众评论来修正或完善学术观念[7]。

二、独立于期刊的同行评议平台Review Commons

期刊的同行评议是指科研人员对稿件进行实质的、批判性的、建设性的科学分析,不仅需要评估研究的科学性,还需要评估文章与期刊的契合度,二者交织在一起,加大了审稿人的负担与压力。科学评估与编辑评估是两项重要而又截然不同的工作,把二者交织在一起会降低学术出版的效率与分工的明确性。Review Commons 平台于2019年12月9日启动,是一个独立于期刊的、高质量的、用于对生命科学领域稿件进行同行评议后再提交给期刊的同行评议第三方平台,由赫尔姆斯利慈善信托基金会赞助,其与ASAPbio 以及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Organization, EMBO)是合作关系。Re⁃view Commons平台的创建是为了提升同行评议过程的透明度和效率,并使审稿专家聚焦于对研究本身科学性的评估[8]。

(一)Review Commons的评审规则

Review Commons通过将同行评议过程从特定期刊背景中分离出来,鼓励审稿人聚焦研究的科学性而不是期刊的具体标准,这将促进形成更为客观与可携的评审报告。当需要进行补充的试验时,评审专家应该评估研究工作在科学上如何能够更为严谨,而不是为了满足特定期刊的出版标准,研究工作不得不做怎样的修正。更为重要的是,审稿人对论文的评审不限于技术层面,其可以通过将研究置于现有文献背景并评估作者阐释的研究成果的性质。

Review Commons 的评审规则:1.接到稿件后,Review Commons会安排一名流程编辑对稿件进行初筛,如果稿件结构不完整或者明显不符合学术规范,将会拒绝承接该稿件;2.决定承接稿件后,流程编辑将与学术编辑合作,组织稿件送审;3.审稿默认为匿名评审(审稿人的身份只向所属期刊披露),除非审稿人愿意公开;4.EMBO成员负责对Review Commons 预印本的评议,作为顶尖的生物科学家,他们具有较高的学术鉴别力,能充分保障开放评议质量与可靠性。审稿人需要对文章的严谨性和重要性进行评审,而无需判断稿件是否达到某本特定期刊的接受标准;5.在作者向合作期刊投稿后,相应期刊将能够看到全部评审意见及审稿人身份,确保期刊能得到真实、客观、完整的审稿结果。期刊可能会寻求追加的建议,以判定审稿人所提出问题的合理性,或者寻求补充的专业见解以弥补部分评审专家指出的知识盲区。平台创始之初,支持Re⁃view Commons的期刊有17种。

总之,Review Commons平台可加快向合作期刊的投稿审核,而无需重新启动审稿过程,减少了多个期刊对同一稿件的重新评审,从而加快了发表速度。

(二)基于Review Commons的学术成果发表流程

按照Review Commons 的设想,学术成果发表流程如下:1.研究者将文章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发布(如果作者希望使用Review Commons,但不愿意在bioRxiv 上发布预印本,也可以直接向Review Commons 提交稿件);2.研究者将文章交付Review Commons,由Review Commons 组织独立于期刊的同行评议;3.同行评议结果、作者回复、作者修改稿等在bioRxiv上均可见;4.作者将文章投稿至合作期刊,期刊直接使用Review Commons 的审稿意见进行判断,在10 个工作日内回复对论文的处理结果;如果拒稿,作者可快速改投其他期刊,并无需再次评审,但可酌情邀请专家评估评议意见或者给出补充意见。作者也可以要求Review Commons 将评估结果转给非合作的期刊。

(三)Review Commons的应用效果

截至2021年3月,Review Commons审查了近500份手稿,收到了来自1000 多名审稿人的评审报告,并为19 家期刊(包括两家非附属期刊)的128篇论文的出版进行了协调。根据对其前18 个月运行情况的分析,Review Com⁃mons将从首次提交稿件到在期刊上发表的时间从253天的中位数缩短到181天,发布审阅过的预印本的中位时间仅为71 天,可见Review Commons 极大地加快了经同行评议的稿件的传播速度[9]。

三、经过同行评议的预印本加速学术传播

预印本无需经过专家评估就可向公众提供,在预印本服务器上提供手稿,使研究人员能够加快信息的共享[10,11]。因为缺少同行评议以及严格的论文内容质量控制,所以有可能传播有缺陷的结果。为了调和同行评议的关键作用和快速传播研究成果的需要,Review Commons 平台应运而生。Review Commons平台产生的评审报告可以帮助作者为他们的稿件选择合适的期刊,在不同期刊间转移评审报告也有助于避免同行评议的重复循环,使得评审过程更加高效,有利于研究结果的快速传播,同时提高预印本的质量、可靠性和可读性。经过评审的预印本是衡量研究质量的真正指标,有助于为学术进步提供依据[12]。

四、思考

在蓬勃发展的开放科学和科研评价改革的现实需求的多元视域下,同行评议、预印本以及期刊出版的角色被重新定义。Review Commons同行评议平台可基于相关主体对传播速度、透明性和期刊的筛选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平衡,在这种全新的体系中,独立于期刊的第三方独立评审机构也将占据一席之地。为有效吸引科研人员加入预印本评议行列,未来学术评价体系需要建立激励机制,例如Publons 记录预印本评议的学术贡献。ChinaXiv 为我国第一个按照国际通行模式规范运行的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印本平台,通过开放评论及时交互获取论文的反馈意见,促进学术交流,但总体上评论数量较少、评论的活跃度较低,希望在未来能紧跟趋势发展,有效促进一手科学信息在学术共同体中的传播,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的力量。在未来,也许预印本和学术期刊(尤其是开放获取期刊)将会殊途同归,演化成自由开放和公正严谨的高效率学术交流平台。

综上,研究者(作者)、同行评议、预印本平台与期刊等各出版主体角色的紧密关联有利于更多高质量论文被快速发现、讨论、发表、共享、传播和利用,有助于提高科学信息传播的公正性、准确性、快速性和有效性。■

猜你喜欢
印本审稿人评议
2021年版ICMJE推荐规范的更新内容
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参与主体权益调研与启示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电源技术》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
开放融合环境下预印本发展态势分析*
2020年度《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优秀审稿人
特约审稿人遴选通知
2018年度《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优秀审稿人
创新评议形式 提高评议实效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