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探析
——基于生态理念视角

2022-02-17 03:39荀,韩
关键词:东北地区遗产工业

于 荀,韩 笑

(1.沈阳师范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2.沈阳北软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辽宁 沈阳 110136)

东北地区工业遗产反映了东北地区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东北人民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长期从事工业创造活动的历史见证,也是东北人民筚路蓝缕奠基立业、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精神体现,现已成为特色鲜明的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目前,东北地区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大多以博物馆模式、创意产业园模式和企业综合开发模式等为主,开发对象仍局限在孤立的工业建筑(群)或工业遗产片区等层面上,忽视工业遗产的整体性,忽视对工业遗产周围环境的建设及地域文化和产业功能关联性的挖掘,从而不利于工业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应以生态理念为指导,从整体性思维方式出发,明确工业遗产与周围环境、地域文化和产业功能的关联性,把物质性遗产与非物质性遗产统一起来,进行生态化开发,打造独具魅力的系列工业遗产旅游绿色产品,这对于推动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问题、思路及方法

近些年来,学术界对东北地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绩。现以“主题”作为检索项、以“工业遗产”和“东北地区”同时作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分类检索,从2007年1月至2022年3月,共检索出学术论文和会议论文220篇。通过对这些论文的分析和整理可见,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东北地区工业遗产整体研究,包括历史形成、基本特征、体系结构、价值评价、文化解读等;二是东北地区工业遗产整体旅游利用研究,包括旅游开发模式、旅游线路设计、实施原则、主要策略等;三是东北地区工业遗产专题研究,包括铁路遗产、各地区工业遗产、各厂矿工业遗产等。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对生态问题的强调不够,特别是缺少对工业遗产周围环境、文化属性及产业功能关联特征的系统探讨,不利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这一概念是德国科学家E·H·海克尔于1866年在《有机体普通形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用以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后来,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矛盾的日益突出,关于生态的探究逐渐具有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成为一门系统的综合性学科[1]12。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首创“生态系统”概念,开始了从传统生态学向现代生态学的过渡[2]。此后,美国著名动物生态学家林德曼在实验基础上,提出“食物链”和“金字塔营养级”的概念,大大深化了对生态系统的研究。1980年,法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安德烈·高兹又提出“生态理性”一词,探讨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并对资本主义经济增长逻辑和“技术法西斯主义”进行批判[3]98,标志着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不断深化。我国学术界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使用“生态文明”概念的,但在中共十七大召开之前论述相对较少。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首次使用“生态文明”概念,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研究成果骤增。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号召全党“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4],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而促进生态文明理念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中共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数次阐述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生态理念,是指人类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生态保护和发展的观念,它是在人类对自然生态法则不断加深认知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工业文明后大自然的深刻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5]。自18世纪60年代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后,毫无节制的工业化迅速拓展到世界各地,在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严重问题,从而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巨大威胁。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生态问题的实质是社会问题,是由于人的活动介入自然开发过程所引发的一种生态难题。因此,生态理念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涉及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主张人类要尊重和维护自然,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实质是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主张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防止和整治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和人们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共融的理想图景。

本文基于生态理念,采用文献检索和实地调研等方法,通过考察东北地区工业遗产形成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在收集大量数据和信息的基础上,对东北地区工业遗产进行整体性的综合分析,揭示工业遗产与周围环境、地域文化与产业功能的关联性,深入挖掘其独特的人文精神、地域特征与珍贵价值。然后,以生态理念为指导,结合东北地区工业遗产旅游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态化开发策略,以期促进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

二、东北地区工业遗产形成的社会环境与独特的精神内涵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物质和精神条件的总和,从宏观上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道德等各种因素,它对人类从事工业生产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东北地区工业是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起步和发展的,是东北人民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同各种困难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工业创造活动,内忧外患、坎坷曲折、迅速腾飞的艰难历程,培育了东北地区工业遗产独特的精神内涵。

(一)东北地区工业是在反抗外敌侵略的斗争中起步和发展的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国势日益衰败,沙皇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凭借其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开始觊觎我国东北领土。但是,当时担任东北戍边任务的清朝八旗军队武器十分简陋,军中以大刀、长矛、弓箭为主,只有少量的鸟枪火铳,已丧失外御强敌的作用,致使沙俄阴谋步步得逞。到19世纪70年代,沙俄先后强占我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广大地区,特别是到19世纪80年代初,东北边防形势更是紧张。为抵御外敌入侵和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清政府于1881年筹建吉林机器局,生产枪支弹药,这是东北第一家近代军事工业;1883年修筑旅顺船坞,这是东北第一座近代船舶修造厂。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后因沙俄、法国和德国干涉而作罢。此后,日本推行大陆政策,把侵吞东北作为首要目标。为粉碎日本侵略者的图谋,奉系集团执政后整军经武,极力发展军工企业,先后建立东三省兵工厂、奉天迫击炮厂、东三省航空处等,到1931年已能够独自生产枪支弹药、海空军军械装配和零部件,以及修理舰船等,军事工业一度跃居“东方第一”。但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全境沦陷,奉系集团的军工企业全部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妄图把新生红色政权扼杀在摇篮中。在此背景下,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大规模的军工企业建设,特别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援建东北地区的6项军工重点工程,包括辽宁112厂、辽宁410厂、辽宁111厂、辽宁431厂、黑龙江120厂和黑龙江122厂,使东北军工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国家重要的军工基地,并留下大量的军工遗产。这些军工遗产体现了东北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二)东北地区工业是在抵御外资掠夺的斗争中起步和发展的

自1861年营口开埠以来,英、俄、日等外国资本纷纷进入中国东北,疯狂进行资源掠夺。19世纪末叶,英国太古洋行在牛庄投资设立了第一家新式油坊[6]60,标志着机器化生产在东北落户。中日甲午战争后,沙俄投巨资在东北修筑中东铁路,并沿着中东铁路沿线开矿设厂,其中,华俄道胜银行、中东铁路公司则是沙俄在华的支柱型企业。日俄战争后,日本侵略者在原先擅自修筑安奉铁路(今沈丹铁路)的基础上,又采取各种卑鄙手段陆续强占和收买了东北全部铁路。据统计,到1945年8月,仅满铁经营的铁路就达11 479.1公里[7]468。与此同时,日本侵略者还先后强占了本溪湖煤矿、抚顺煤矿、鞍山铁矿、夹皮沟金矿、西安(辽源)煤矿、北票煤矿等;建设了丰满水电站、镜泊湖水电站、水丰水电站,以及阜新火电厂、抚顺火电厂等;创办了沈阳铸造厂、大连汽船会社船渠工场等。为维护民族利益和抵御外资掠夺,东北地方政府始终积极倡导实业,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资本进行抗争。例如:1887年正式开采的漠河金矿,遏制了沙俄对黄金资源的掠夺;1896年建立的奉天机器局,生产的银币流通后抵御了外国银币的侵入;1923年建立的奉天肇新窑业公司,打破了日本资本独霸砖瓦市场的局面;1921年到1931年,东北地区自建铁路2 074.8公里,占1931年东北铁路营业里程的33.3%和全国铁路里程的14.8%[8],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近代中国铁路受外资强势操控的局面。此外,在张学良主政时期,东北新建设中至少有12个项目居全国第一[9]。从总体上看,当时创办的民族企业尽管在规模、设备、资金等方面与外资企业相差甚远,但仍能以顽强的生命力向前发展,并留下大量的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记录了东北人民不畏强暴、艰苦创业的苦难历史,体现了实业救国、英勇不屈的民族抗争精神。

(三)东北地区工业化是在实现大国工业梦中发展和完成的

19世纪60年代出现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始。但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近代工业化梦想的破产。1919年,孙中山提出《国际共同发展实业计划》,设计了关于振兴中国实业、实现国民经济近代化的宏伟蓝图,但在当时条件下根本无法实施。历史证明,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不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再完美的工业化蓝图也只能是空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实现大国工业化梦想创造了根本的政治条件。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伟大战略目标,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虽然原有工业饱受摧残,但仍保留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加之资源丰富,以及毗邻苏联的地缘条件,并享受足够的国家政策倾斜和资源投入,因而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东北地区在国家各项基建投资中所占比重均居全国各大区之首,投资重点是重工业、国防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有56项安排在东北地区,并且围绕这56项重点项目又建设了上千项配套项目。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安排在东北地区的重点项目虽然明显减少,但是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采极大地推动了东北地区重化工业的发展,一批大型石化企业、铁路和输油管道网由此兴建。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不断完善,东北地区终于成为我国实力最雄厚的重工业基地,并被誉为“共和国的长子”“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大国工业化梦想的基本实现作出重要贡献,并留下大量的工业遗产。这些现代工业遗产,记载了东北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爱国敬业的光辉征程,体现了淡泊名利、顾全大局、勇于攀登和创新创业的奉献精神。

三、东北地区工业遗产形成的自然环境与鲜明的地域特征

自然环境是指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地形、河流、土壤、矿藏、森林、气候等多种要素,它对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工业生产活动都具有基础性作用。东北地区自然环境优越,得天独厚,具有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各种物质资源要素。据相关统计,东北地区的煤炭保有储量约占全国的11%,石油储量约占全国的45%,铁矿石储量约占全国的39.8%,森林总面积约占全国的19.4%[10]40。此外,东北地区还储藏有大量的有色金属矿和非金属矿,而黑龙江省自古就有“黄金世界”之称等。所有这些物质资源要素一旦通过东北人民的工业生产活动纳入社会历史后,就创造出完整的工业体系特别是重工业体系,从而塑造了东北地区工业遗产鲜明的地域特征。

(一)重工业遗产占主体地位

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所以满铁第一任总裁后藤新平认为,“经营满洲”的第一要务是经营铁路[11]25。因此,外国资本在东北地区的工业建设始终没有偏离过“机船矿路”。洋务派官僚和奉系统治集团主要是开矿建厂及修筑铁路,西方列强也主要是筑路开矿建厂。到1931年,东北地区不仅铁路交通十分发达,而且初步形成以钢铁、煤炭为中心的重工业体系。到伪满统治时期,日本侵略者为了满足侵略全中国和太平洋战争的需要,先后制定《满蒙开发方策案》《重要产业统制法》等,疯狂从事军工、钢铁、煤炭、矿山、机械等重工业生产。据统计,到1943年,东北地区煤产量占全国的49.5%,生铁占全国的87.7%,钢材占全国的93%,水泥占全国的66%[12]12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北地区在原有重工业基础上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建设,特别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援建东北地区的56项重点工程中重工业占55项,基本完成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重工业基地的新建和改建,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此后,经过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进一步建设,特别是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东北地区的重工业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因此,东北地区工业遗产中以重工业遗产居多,其中又以交通运输类、采矿业类和机械制造业类遗产占绝大多数,而且具有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特点。

(二)工业遗产呈“线”性分布

东北地区河流较多、铁路发达、港口优良,工业生产活动主要在沿河、沿路、沿海三条轴线分布[13]。在中东铁路建设以前,辽河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交通大动脉,在19世纪后半期,它对辽河沿岸及其附近地带工业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决定东北地区早期的工业遗产主要集聚在辽河轴线上。中东铁路建成后,逐渐取代辽河水运成为20世纪东北大地最重要的交通大动脉,也使工业生产活动主要转移到中东铁路沿线及其附近地带,并承载了该地区工业建设和民族独立的艰苦历程。如今中东铁路沿线及其附近地带的工业遗产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分布密集、价值珍贵,涵盖了东北地区工业遗产的主要内容。同时,东北地区工业活动还沿海岸线展开,形成营口、大连、丹东和葫芦岛等港口城市。这些港口城市在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络中处于重要地位,有力地促进了该地区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现存的港口城市工业遗产较为丰富,聚集分布,大多保护较好,体现了工业遗产所蕴含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价值,是认识东北地区工业发展连续性和规律性的窗口。目前,沿辽河轴线分布的工业遗产由于年代久远,数量有限,已经所剩无几;而沿中东铁路轴线和海岸轴线分布的工业遗产则相对保存较好,形成线性文化遗产,是东北地区工业遗产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工业遗产以“点”状呈现

东北地区工业主要是依托自然资源发展起来,形成煤都、钢都、油都、镁都、林都、煤铁之城等诸多资源型城市,并且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靠近资源、铁路、港口,又创建机械制造中心、船舶制造基地、汽车之城、动力之乡等诸多老工业城市。根据国家发改委于2013年3月印发的《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统计,在我国120个老工业城市中,东北地区有27个,占总数的22.5%;根据国务院于2013年11月印发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统计,在262个中国资源型城市中,东北地区有37个,占总数的14%。这些老工业城市包括资源型城市都个性鲜明、底蕴深厚、闻名遐迩,其中分布的著名老工业区,如沈阳铁西区工人村、长春商埠地、长春电影制片厂、哈尔滨亚麻厂、吉林柴油机厂老家属区、哈尔滨平房哈飞家属区和东安家属区等,已被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加以保护;海林市横道河子镇作为中东铁路文化的缩影,海城市牛庄镇作为东北地区最早开放的商埠等,也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得到保护。同时,在这些老工业城市和老工业区中保留了的大量工厂旧址,如今已成为工业遗产旅游利用的重点对象和基本依托。目前,东北地区已列入“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的厂区旧址有39项,它们由纵横交错的铁路线紧密相连,相互依赖和制约,构成一个严密系统,不但沉积了辉煌的业绩,而且铸造了历史和文化的丰碑。

(四)工业遗产具有异域特色

东北地区工业遗产的异域特色主要体现在工业建筑上。工业建筑不单是简单的土木制造,而且是工业美的创造。东北地区工业建筑属于寒地建筑,主要包括中东铁路建筑、伪满时期建筑和苏援工业建筑等,形态不同,风格各异。中东铁路建筑作为近代中国苦难史和血泪史的象征,是东北地区工业建筑遗产的典型代表,荟萃了中西建筑艺术风格,其中铁路职工住宅建筑多采用俄罗斯艺术风格,公共建筑多采用折中主义艺术风格,而中东铁路所属建筑多采用新艺术运动风格。此外,在中东铁路建筑中还有“中华巴洛克”风格建筑,即在系列“巴洛克”式的立面造型上出现如蝙蝠、石榴、牡丹等中式图案,在国内外独树一帜[14]。从总体上看,中东铁路建筑具有粗犷、豪放、高大、厚重、温暖等特点,可以说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原生态绿色建筑。如今中东铁路建筑群已经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作为20世纪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伪满时期建筑作为一个傀儡政权的佐证,大多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如满铁社宅的整体以日式建筑为主,但考虑到东北干燥、寒冷的大陆性气候,又沿袭了俄式及满族居住习惯,在室内除设置玄关、榻榻米等外,还设置壁炉、地炕等[15],以期获得普通民众的认同感与熟悉感。苏援工业建筑作为特殊岁月红色记忆的载体,既具有明显的俄罗斯古典主义风格,又融合了地域和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体现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民族形式、社会主义内容”的设计思想,传递着社会主义精神,象征着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突出社会主义国家形态[16]。如今,伪满时期建筑遗产和苏援工业建筑遗产由于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也日益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和保护。

四、东北地区工业遗产旅游生态化开发的基本策略

工业遗产旅游生态化开发是指人们依据自然生态平衡规律,把工业遗产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整体开发,从而促进工业遗产旅游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东北地区工业遗产作为人与自然的共同结晶,既具有社会环境培育的独特的精神内涵,又具有自然环境塑造的鲜明的地域特征,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东北地区工业遗产旅游要可持续发展,应以生态理念为指导,从整体思维方式出发,处理好工业遗产与周围环境、地域文化和产业功能的关联性,处理好物质性遗产和非物质性遗产的关联性,在兼顾时代特征与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实行生态化开发,打造系列工业遗产旅游绿色产品。

(一)深入挖掘工业遗产的地域文化特色

2012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第15届会员大会通过了《亚洲工业遗产台北宣言》,指出亚洲工业遗产强烈地表现出人与土地的关系,强调在亚洲工业遗产保护过程中要重视当地的人文资源,更多地关注人文精神的保护。从一定意义上讲,工业遗产归根到底是一种地方性的知识,是特定地区民众所创造的本土性遗产资源,它与特定社会环境紧密相连,反映当地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传承[17]。东北地区工业遗产形成的社会环境极其复杂,经历了清末民初包括奉系集团统治时期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伪满时期的殖民地统治,还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社会。东北地区工业遗产演绎了自身独具的文化情境,体现了实业救国、富国强兵的民族精神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是东北人民对“工业乡愁”的诠释。近些年来,东北地区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往往重视对工业遗产普遍价值的探讨,而忽视对地域场所文化的关怀,打造出来的旅游产品往往缺乏特色和个性。因此,东北地区工业遗产旅游生态化开发,要深入挖掘东北地区特定的社会环境,树立地方意识,培育“地方感”,挖掘地方人文精神,打造独具特色的东北地区工业遗产旅游形象。

(二)高度重视工业遗产的生态修复

1980年,Cairns主编的《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一书出版,标志着生态修复理论作为生态学的一个分支进行研究的开始[18]12。1985年,Aber和Jordan两位英国学者正式提出“恢复生态学”的概念后,生态恢复研究工作日益活跃[19]。所谓生态修复,是指通过外界力量使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得到恢复、重建或修整,使其更适合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目前,生态修复理论在工业遗产资源利用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一定成绩。在东北老工业城市中,由于受技术理性原则的影响,许多厂区在创建之初往往无视周围环境而自成一体,甚至与整个城市风貌有些格格不入;特别是许多资源型城市,由于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和过度开发,出现了资源锐减以致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近些年来,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这些问题都得到较好的解决,一些重要工业遗产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利用,但这种利用大多仍局限于对孤立的工业建筑遗产或厂区旧址的开发,而对工业遗产周围环境的恢复和修整不够,特别是没有把典型的工业遗产融入老工业城市文化建设之中,致使工业遗产旅游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因此,东北地区工业遗产旅游生态化开发,要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努力修复工业遗产的周围环境,营建老工业城市地域文化风貌,特别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要走绿色发展之路,打造生态旅游产品,使旅游者在获得绿色生态体验和文化体验的同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从而促进工业遗产活化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双赢。

(三)科学实施工业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利用

2011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7届全体大会通过了《都柏林原则》,特别强调工业遗产的“整体性”问题,认为工业遗产是物质性遗产和非物质性遗产的有机统一[20]。这一思想在工业遗产界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对科学进行工业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195项“国家工业遗产”中,就其保护对象来看,均以厂为单位,要求实施整体性保护。东北地区现有“国家工业遗产”39项,占全国总数的20%,其中列入“核心物项”的,不仅包括物质性工业遗产,而且包括非物质性工业遗产,如鞍钢宪法、国营庆阳化工厂的建厂工程图纸和荣誉资料、大连冷冻机厂和北满钢厂的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夹皮沟金矿和老龙口酒厂的商标、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电影胶片等。这些非物质工业遗产涉及东北地区特有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种因素,与物质性工业遗产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区域性、规模性、多样性、互补性等总体特征。近些年来,东北地区工业遗产旅游往往重视物质性遗产开发,而轻视非物质性遗产利用,尤其是对工业遗产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提炼、概括不够。因此,东北地区工业遗产旅游生态化开发,既要注意物质性遗产的充分利用,也要注意非物质性遗产的充分利用,深入挖掘各类工业遗产的地域文化特色,突出精神内涵,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业遗产的整体价值优势,进而提升工业遗产旅游的水准和效益。

(四)精心打造“系列工业遗产”旅游产品体系

在《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中,正式提出“系列遗产”这一概念,强调遗产整体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关联[21]2。依据工业生态系统理论,在人类社会的工业生产过程中,各企业之间都存在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关联,如煤炭工业为冶金工业提供燃料,而冶金工业为机械工业提供原料,机械工业又为采矿工业提供机械设备等,所以工业遗产绝非是孤立存在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必然具有紧密的产业功能关联性,因而可称为“系列工业遗产”。东北地区工业遗产覆盖了铁路、采矿、冶金、化工、造船、军工、轻工等各个门类,体系完备,门类齐全,实力雄厚。其中,辽宁以钢铁、煤炭、机械制造为主,吉林以交通运输制造和化学工业为主,黑龙江以能源和重型机械为主。同时,辽宁作为东北地区工业的主体也具有自身的特色,其中鞍钢、本溪以钢铁工业为主,抚顺、阜新以煤炭工业为主,沈阳、大连以机械工业为主,抚顺、葫芦岛以石油化学工业及建筑材料工业为基础。从总体上看,东北地区工业布局分工合理,各有侧重,互相联系,互相促进,这就决定了该地区工业遗产的产业功能关联特征。从时间上看,东北地区各工业遗产之间具有承接性和连续性,蕴含着不同时期的历史信息和工业信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完整展示了东北地区工业发展的曲折复杂的历史进程;从空间上看,各老工业城市、老工业区及各企业间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彰显了东北地区的地域风貌和文化传承,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近些年来,东北地区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往往忽视遗产的产业功能关联特征,塑造的工业遗产旅游产品出现单一性、片面性,甚至重复性。因此,东北地区工业遗产旅游生态化开发,要建立产业“功能关联性构架体系”[22],精心打造“系列工业遗产”旅游绿色产品,推动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遗产工业
遗产怎么分
东北地区2020年第二季度M L≥3.0级地震目录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工业人
千万遗产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遗产之谜
遗产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