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名城形象下常州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与苏州、无锡、南京的竞争与借鉴分析

2022-02-15 07:35
江苏商论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化名城常州无锡

陈 良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江苏 常州 21314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的创新观点,把文化自信提高到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同一高度,彰显了党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肯定。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更加应该自信地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①-③。2018年,国务院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为文化和旅游事业指明了方向,即文旅融合发展。摆在国内众多历史文化名城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就是如何进行更有深度的文化旅游开发④⑤。历史文化名城由于文化内涵底蕴丰厚,能够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发现独有的文化、艺术、语言及传统技艺的魅力,在游客感到新鲜、惊喜的同时能带来与众不同的旅游体验。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而言,既保留城市鲜明特色和独有闪光点,又结合游客现代化的文化追求和欣赏价值,创新开发当地旅游服务和产品,实现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和城市文化深度结合,是能够在激烈的旅游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制胜核心。

一、常州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2015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常州市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结束了常州这座苏南文化古城仅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尴尬境遇。作为一座具有32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常州历史人文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城市特色鲜明,面对大众旅游消费观念的变化,同时站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机遇下,如何深入挖掘城市内涵和价值,促进常州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塑造高质量旅游明星城市,成为各界人士共同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一)常州旅游产业总体情况

作为常州重要的支撑产业之一,旅游业对常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20》,常州市2019年国内旅游接待人数7947.05万人次,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198484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78.09亿元,旅游外汇收入17971万美元。常州旅游总收入占到城市GDP比重的15.9%,充分展现了常州旅游行业的经济活力,并对常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显著贡献。

常州旅游业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若与江苏省内同类型(即文旅融合类)旅游城市对比,常州旅游业的发展则明显不足,在旅游业各项核心指标上均处于明显劣势。相比常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常州旅游文化的开发和运营还比较缺乏,旅游业发展水平总体上与常州厚重的历史文化不相匹配。通过表1的数据可以发现,在省内几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中,常州旅游号召力最为薄弱,助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未能完全释放,潜力与空间仍比较开阔。

表1 2019年常州与省内同类型旅游城市旅游业指标对比

(二)常州文化类旅游资源情况

历史文化名城的文旅融合发展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各类文化资源情况,作为一座底蕴深厚的古城,常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表2是经整理的常州文化类旅游资源分类情况(自然资源类旅游景点不列入)。除此之外,常州还拥有面广量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多个等级,内容涵盖戏剧、曲艺、音乐、文学以及医学等。总体来看,常州各类文化类旅游资源厚实充裕且品质较高。

表2 常州文化类旅游资源分类

但是,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常州开发利用这些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和内涵还不够,旅游号召力还比较缺乏。以春秋淹城遗址和青果巷为例,春秋淹城遗址中游乐项目和同类公园大同小异、重要资源宝林寺等包装不足、地方特色演出也比较缺乏,同时还存在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大众化、同质化、创意开发无法满足消费者新需求的困境。而青果巷作为“江南名士第一巷”,云集了常州画派、常州学派、常州词派、毗陵诗派、阳湖文派,是江南地区文化资源的高光之地,是常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大运河文化带的“超级精华核心区”,具有独特的原生性和稀缺性,但是青果巷的资源缺少系统整理、深入挖掘和精准提炼,尚未形成一种集群式、立体化的辐射效应。

(三)常州与苏州、无锡、南京的竞争优势与不足

近年来,常州与同处苏南地区的苏州、无锡、南京相比,旅游文化资源既有自身的优势,又在城市旅游文化开发营造上有明显不足⑥-⑧。

1.旅游文化具有一定品牌效应,但与周围城市存在同质化竞争。由于常州与苏州、无锡、南京相处不远,在旅游资源上面临严峻的同质化竞争。常州著名旅游景点春秋淹城乐园、中华恐龙园、天宁寺、青果巷等在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但也面临其他资源城市的碰撞。以苏锡常都市圈为例,春秋淹城乐园面临苏州乐园、无锡三国城的竞争,青果巷需要面对苏州山塘街、观前街、无锡南长街的威胁,天宁寺则还要考虑应付苏州寒山寺、无锡南禅寺的分流。在应对同质化竞争时,受制于城市整体知名度和体量原因,常州在旅游文化竞争时通常显露明显疲势。

2.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且品质较高,但挖掘深度不够。常州历史文化、地方文化、人文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资源繁多,涵盖领域广泛,特别是在人文文化、红色文化方面比苏南其他城市更加丰富。但是,苏州在这方面更胜一筹,充分挖掘如园林文化、水乡文化等文化资源。周庄、同里、甪直、木渎、震泽、千灯、黎里古镇一个个独具个性,民俗风情精彩纷呈,同时融入典型的水乡传统仪式,旅游吸引力比常州要高出一筹。

3.政策扶持和文化设施建设卓有成效,但旅游文化体系尚未形成。近年来,常州市政府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用足、用活、用好国家、省出台的各项旅游业扶持政策,广泛吸纳各类资本参与城市旅游发展,同时加强了对天宁寺、春秋淹城遗址等文化项目及设施的维护和品牌提升,对多个景观建筑群进行保护性开发。但是常州旅游文化整体还略显凌乱和分散,相比苏州、无锡、南京良好的整体文化旅游空间架构,常州文化旅游景点之间关联还不够紧密,文化元素尚未形成“点-线-面”的扩大效应。

二、苏州、无锡、南京文旅融合发展举措

苏州、无锡、南京3座江南古城均比常州先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座城市在文旅融合方面所形成的发展措施和创新机制可供常州参考借鉴。

(一)苏州

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吴文化发源地的中心位置,使苏州成为首批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的城市之一。苏州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态势良好,各项旅游发展指标均走在全国前列,在古典园林、水乡古镇、历史街区、博物馆、旅游节庆、文化演艺、文创产品等方面,都呈现出文旅高效融合创新的强劲势头⑨⑩。地方政府将苏州古城划分成54个历史街区,例如平江历史文化街区、阊门历史文化街区、拙政园历史文化街区、怡园历史文化街区、桃花坞街区以及紧邻古城的山塘历史文化街区等。众多的历史文化街区将古城具有文化和旅游双重价值的区域连成一片,促进了苏州世界遗产的申请和全域化旅游的开发。同时,还大力促进博物馆的建设,创造了苏州博物馆文化旅游新业态。

古城外围聚集了周庄、同里、甪直、木渎、震泽、千灯、黎里等几十个著名古镇,具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江南小镇特色,也成为打造旅游品牌的良好文化资源。例如,古镇周庄利用著名的张厅、沈厅等人文景点,配合丰富的民俗文化表演,持续吸引四面八方的游览者,如保留至今的“阿婆茶”“花灯船”等,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古镇甪直利用三国时吴王行宫、南北朝梁代的保圣寺、唐塑罗汉、陆龟蒙的斗鸭池、叶圣陶笔下的万盛米行等知名历史文化资源,借助各类活动传递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甪直古镇风土人情的原汁原味写照。除此之外,苏州结合自身优势资源,举办各类节庆旅游和演艺活动。充分推动苏州的各类文化演艺活动借助旅游景点、茶楼酒馆、园林实景的优势,结合昆曲、评弹等传统曲艺文化,让游客获得深刻体验,领略苏州传统文化艺术。此外,以“苏州元素”“苏作工艺”“苏州情怀”为标签的文创产品,避免了旅游工艺品创意同质化的现象,营造了古韵苏州的人文创意情怀。

(二)无锡

无锡于2007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座城市同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拥有多层次、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无锡市愈发重视文化旅游资源的全方位、立体化、联系式开发,逐渐构建了“一岛、双环、两翼、四区”全域覆盖的无锡文化旅游空间架构⑪。

一岛即马山国际旅游岛,以“灵山大佛、阖闾王城”为核心旅游景观,依托马山独特的佛文化、吴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深度挖掘佛禅和吴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拈花湾禅意小镇体验旅游产品体系。双环为环城古运河风光带和环蠡湖风光带,以运河文化为底蕴,以运河两岸人文景观为核心,建成18公里环城古运河沿线景观,形成一条以历史街区、名人故居、文化创意园区、博物馆群、寺庙古迹、工业遗产为重要节点的文化休闲体验长廊。两翼是宜兴与江阴发展翼,宜兴以“中国陶都·陶醉中国”作为品牌宣传,通过举办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梁祝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旅游节庆活动,充分展现宜兴陶、洞、茶、竹、禅等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特色。江阴以旅游项目为载体,加快江阴徐霞客休闲旅游度假区建设发展,并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长泾镇为主阵地,以长泾明清街为基础,发展古镇文化休闲游。四区包括山水城旅游度假区、阳山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翠屏山旅游度假区、吴文化旅游度假区,同时链接无锡影视文化、田园文化以及吴文化,通过影视创意产品、综合的田园体验以及泰伯墓、泰伯庙、荡口古镇等古吴文化旅游资源,增强游客互动体验深度,提升各类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三)南京

南京和苏州是同批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作为六朝古都,南京的文物古迹汇集起一条连接古今的文化隧道,也是南京实现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石。目前,南京各界正在努力做好以下工作:(1)愈发重视文化理念创新以及资源内涵深挖。将六朝历史文化、民国文化、非遗文化、红楼文化、佛教文化、抗战文化、博物馆文化等文化资源与旅游相融合,紧扣文化主题,抓住文化脉络,突出了南京的地域文化特征。(2)着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线路以及大力开发创意旅游产品,通过特色旅游线路针对性创新开发文化旅游产品。(3)不断整合旅游资源、塑造文化旅游品牌。例如将秦淮河沿岸旅游资源进行重组、整合,打造秦淮河夫子庙旅游新形象;依托古典名著《红楼梦》,举办各类主题突出、文化特色鲜明、加入创意元素的旅游推介会,满足年轻人的喜好,提高品牌的认知度⑫⑬。

三、常州可借鉴的文旅融合发展对策

省内同类旅游城市在文旅融合方面所形成的发展措施和创新机制,很多值得常州借鉴参考,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照搬。相比苏州、无锡和南京,常州文化旅游产业有着更严峻的局面,常州在城市体量、旅游号召力、文化资源挖掘程度、文旅体系构建方面比之前三者面临更困难的处境。针对常州文旅融合发展中的现实情况,结合省内同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城市的创新做法,并考虑实际操作中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推动常州文化与旅游进一步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对策1:凸显地域特色,发挥错位优势

常州与苏州、无锡、南京等城市同属吴文化区,但常州的文化形态和城市形象仍拥有独特特性。常州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比之苏州、南京略有短板,但在地方文化、红色文化方面相比苏南其他城市并不逊色,可以利用错位优势发展这方面的文化旅游,避免和苏州、无锡、南京完全同质化,实现同地理区域内文化旅游的差异化发展使常州彰显“地方特色”和“可识别性”。

(二)对策2:深挖本土文化,扩大集群效应

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可以从常州的历史文化街区、常州的名人及学派、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入手,并对三者进行系统整合和开发提炼,将各方资源组团化,逐渐形成“点-线-面”的文化群体效应。对于上文所述的常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超级精华核心区”“江南名士第一巷”青果巷,应打造成常州的明星街巷,力求在知名度、美誉度、号召力上对苏州、无锡、南京同类街巷形成优势。例如,可构建“1+7+N”的大青果文化旅游圈⑭,即:1条青果巷+7个名人故居或学派展馆+N个常州非遗文化表演展示,逐渐形成集群式、立体化的辐射效应。

(三)对策3:整合优化资源,打造旅游线路

常州要结合自身优势,打造多条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并配合开发创意旅游产品。例如常州地方文明体验专线“圩墩遗址、春秋淹城遗址、西瀛门古城墙、青果巷”、常州红色文化体验专线“常州抗日英雄纪念馆、恽代英纪念馆、瞿秋白纪念馆、张太雷纪念馆”、年轻游客畅玩专线“中华恐龙园、运河五号创意街区、东方盐湖城、溧阳一号公路”等。并根据线路中各旅游资源的内涵特色进行针对性的文旅创意产品开发,依托常州“智造之都”在装备制造业、主题旅游业、数字娱乐业上的产业优势,满足不同旅游群体的需要。

(四)对策4:推动节庆会展,协同区域合作

借鉴苏州国际旅游节、无锡陶瓷文化艺术节等,进一步加大常州各类文化旅游节的推广力度,进一步发展壮大本地诸如花灯会、天宁寺庙会及天目湖啤酒节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吸引旅游客流。各文化景点也可因地因时举办各类小型特色节日庆典活动,刺激旅游消费。同时,将会展旅游作为常州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各类博物馆、展馆积极举办高质量的文化艺术展览会、博览会,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深层发展。同时,文化旅游产业是开放的,在旅游产业上,加强苏锡常城市圈的区域协同创新也是必要的选择。应正视和南京、苏州、无锡等旅游强市的差距,积极参与、推动文化旅游的区域合作共享,打通苏锡常旅游带,使得在苏州、无锡旅游的游客把常州视为必去的一站,形成旅游密切联系,对常州旅游也是一种发展契机。

注释:

①胡海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产业转型路径研究——以绍兴古城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06):84-88.

②王长松.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模式[J].人民论坛,2019(27):60-61.

③兰伟杰,胡敏,赵中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的回顾、特征与展望[J].城市规划学刊,2019(02):30-35.

④单纬东,许秋红,李想,谭可.科技创新、异质性文化旅游资源与旅游竞争优势[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24):182-187.

⑤谷浩,郑翔益.中国省际休闲旅游竞争实力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8(02):36-38.

⑥刘松,印富贵.常州旅游文化产业开发与苏州无锡的比较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5,33(03):7-11+49.

⑦其日格夫.基于文化项目耦合的常州旅游业演替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8,31(05):66-72.

⑧岳佳华.常州旅游商品营销策略研究[J].度假旅游,2019(02):79-80.

⑨蒋晓聪.苏州文化旅游资源整合问题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5(S2):91-92.

⑩孙非寒.体验视角下传统文化空间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21(01):27-31.周玉洁.

⑪产业融合视角下无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20):115-116.

⑫潘丽琴.南京市旅游业发展研究[J].江苏商论,2018(11):46-47.

⑬严伟,张维亚,汤澍.国家战略视角下南京旅游产业发展政策[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02):5-9.

⑭苏刚.文化IP:引领文旅产业高水平发展——以常州青果巷为例[J].江南论坛,2019(10):13-15.

猜你喜欢
文化名城常州无锡
基于城市发展机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
无锡一棉
常州的早晨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蔚县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千年古城 重放异彩
聚力打造“三城三都” 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由2016年无锡中考17题说起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发展与演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