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勇 王 森
肱骨踝上骨折是儿童骨折中常见的肘部骨折类型之一,以5~12岁儿童高发,主要由于运动伤、生活伤以及交通事故伤所致[1]。闭合复位、固定以及良好复合位置的保持仍较困难,处理不当容易出现伏克曼缺血性肌挛缩以及肘翻畸形等并发症,故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成为目前治疗儿童肱骨踝上骨折的主要方式[2]。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康复成为目前临床及家属关注的重要问题,由于骨折端、手术切口以及局部软组织的炎性渗出等因素导致的疼痛影响,致使患儿畏惧、抵触治疗,不利于患儿患肢功能的恢复,甚者导致畸形[3]。如何有效降低术后疼痛,促进患儿患肢肘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采用麝香活血散联合耳穴压豆来降低肱骨踝上骨折患儿术后局部炎性渗出、疼痛,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1月—2020年2月商丘市立医院收诊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监护人知情同意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者、单发骨折且诊断明确者、精神及语言交流及认知能力正常者;排除既往患肢外伤及手术史者、先天性疾病者、血液系统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碍者、未完成方案内治疗或进行非方案内治疗者、不符合纳入要求者、中途监护人自主要求退出者。合计纳入6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3例。其中对照组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5~11岁,平均(7.59±1.69)岁;分型:屈曲型骨折4例,伸直型骨折19例,桡偏型10例;骨折原因:运动伤26例,交通伤7例。研究组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5~12岁,平均(7.84±1.76)岁;分型:屈曲型骨折3例,伸直型骨折18例,桡偏型12 例;骨折原因:运动伤28例,交通伤5例。2组患儿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2组患儿均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操作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对照组患儿术后给予常规抗炎干预和早期康复锻炼,早期康复锻炼主要于术后第2天进行手指及腕部屈伸训练、对掌训练,每次10~15 s,10次1组,每天3组。术后7 d根据患儿实际情况给予被动患肘肩关节屈伸、腕关节的掌屈、肱二头肌以及肱三头肌长收缩运动等训练,每次10~15 s,10次1组,每天3组,早期所有训练均在医师和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麝香活血散口服联合耳穴压豆治疗。麝香活血散组方:三七、当归、血竭、土鳖虫、桃仁、红花、麝香、豹骨(制)、黄瓜子(炒)、骨碎补、川续断、牛膝、朱砂,每日1剂,早晚2次温水冲服,应用1个月。耳穴压豆于术后1 d取术侧三角窝上部前1/3处耳廓神门穴,耳屏内侧面1/2处皮质穴,颈、枕两穴连线的中央止痛点,酒精棉签清洁穴位局部,压丸法固定王不留行籽于上述诸穴,采用点法、揉法、对压法、直压法等不同手法对上述诸穴实施按摩,20~30下/次,每个穴位3~5次,2遍/d,干预3 d,3 d后自行取下即可。按压操作时把握力度,以患儿感受酸麻、发热、轻微痛感为宜。
1.3 观察指标①患儿术后疼痛状态,采用面部情绪评分法[4](FPS-R)评估患儿术后1 d、术后2 d及术后3 d的疼痛状态,评估前由主管护士首先告知监护人及患儿评估的目的和方法,将有编码1~6的面部表情的系列图画让儿童自行选择,0~10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得分越高,疼痛越严重。②患儿术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术后1 d、术后7 d和术后1个月抽取患儿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3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③术后患侧肘关节功能,对2组患儿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5](MEPS)评估患儿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肘关节功能状态,MEPS评估内容包括疼痛(45分)、运动功能(20分)、稳定性(10分)和日常活动(25分)4项,合计100分,得分越高,肘关节功能恢复状态越好。
2.1 术后疼痛状态术后1 d,2组患儿FPS-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和术后3 d,2组患儿FPS-R评分均较术后1 d降低,组内不同时间FPS-R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2 d和术后3 d研究组患儿FPS-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术后疼痛状态比较 (例,
2.2 术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术后1 d,2组患儿血清hs-CRP、TNF-α、IL-6、IL-1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和术后1个月2组患儿血清hs-CRP、TNF-α、IL-6、IL-1β均较术后1 d降低(P<0.05),术后1个月2组患儿血清hs-CRP、TNF-α、IL-6、IL-1β均较术后7 d降低(P<0.05),且术后7 d和术后1个月研究组患儿血清hs-CRP、TNF-α、IL-6、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术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例,
2.3 术后患侧肘关节功能术前2组患儿患侧肘关节功能ME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2组患儿患侧肘关节功能MEP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且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儿患侧肘关节功能MEP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术后患侧肘关节功能MEPS评分比较 (例,
受解剖学形态与骨质发育影响,儿童肱骨髁上成为肘部最常见的骨折部位,约占全部肘关节损伤的60%[6],并且由于肱骨髁上具有较为丰富的神经和血管走行,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容易导致血管或神经损伤。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主要处理方式,能够为患儿重新建立关节面的完整性,为肘部及患侧功能的恢复创造有利条件。但由于肘关节对创伤的高敏感性、儿童对疼痛低耐受性、儿童治疗的低依从性、高炎性水平等因素影响,术后良好的恢复仍面临较大的挑战。
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对改善患儿预后和患肢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其实受疼痛和炎性因子的影响,儿童对疼痛耐受性较差,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对可能产生疼痛的活动行为具有“逃避”心理[7]。本研究中2组患儿术后炎性指标均处于较高水平,主要由于骨折、软组织损伤和手术创伤所致,高炎性水平不仅增加感染的风险,并且可加重患儿痛感,影响早期康复训练的实施进度和实施效果。中医多将骨折归为“筋伤”“痹证”等范畴,认为气血亏虚而运行不畅,骨断筋伤而瘀血阻络为骨折后疼痛、功能障碍的主要病机,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外科手术虽能重建骨折端的解剖学位置,但进一步加重了局部创伤,血瘀气滞,瘀血不化,新血不生,该时期也称为血肿炎症机化期,中医认为当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要治疗原则,去瘀而新血可重生,血运通畅则续骨愈合[8]。本研究采用麝香活血散联合耳穴压豆用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康复治疗中,麝香活血散组方中麝香、三七、血竭、桃仁活血定痛,化瘀止血,当归补血活血,红花活血通经,土鳖虫、骨碎补、黄瓜子散瘀止痛、接骨续筋,豹骨祛风通络、强筋健骨,川续断强筋骨、定经络,牛膝破血行瘀、强筋骨,朱砂安神镇惊、祛风解毒,全方共奏祛瘀止痛、通经活血、强筋壮骨之效。有研究指出,炎症多瘀,血瘀的发生与hs-CRP、TNF-α、IL-6、IL-1β及黏附因子水平关系密切,本研究中2组患儿术后血清炎性因子结果显示,hs-CRP、TNF-α、IL-6、IL-1β均较高,进一步证实上述观点,临床干预7 d和术后1个月2组患儿血清hs-CRP、TNF-α、IL-6、IL-1β均较术后1 d降低,术后1个月2组患儿血清hs-CRP、TNF-α、IL-6、IL-1β均较术后7 d降低,且术后7 d和术后1个月研究组患儿血清hs-CRP、TNF-α、IL-6、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一方面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机体炎性状态逐渐降低,另一方面提示研究组干预方法能够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由于儿童年纪较小,认知能力有限,对疼痛刺激的主观感受反应较为强烈,且心理不稳定,早期容易出现躁动、抓挠等行为,不仅加重疼痛,还易导致切口渗血、引流管脱落、骨折端移位等不良情况,降低患儿术后痛感,提高依从性具有积极作用。临床常规以镇痛药物缓解疼痛,但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在小儿中的应用。耳穴压豆是中医常用的镇痛方式之一[9],主要通过刺激耳部穴位引起大脑皮层镇痛区域的兴奋实现镇痛作用,其效果得到临床广泛证实,且耳穴压豆易实施,无明显不适,易被儿童接受[10]。本研究取穴神门、皮质下、止痛点,神门、皮质醒脑开窍、安神止痉、舒筋活络、活血止痛;止痛点清热解毒,通络止痛,且选用王不留行籽贴耳穴采用不同手法按摩效果极佳。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2 d和术后3 d 2组患儿FPS-R评分均较术后1 d降低,且术后2 d和术后3 d研究组患儿FPS-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耳穴压豆与麝香活血散协同发挥作用,可明显降低患儿术后疼痛。此外,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2组患儿患侧肘关节功能MEP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提示2组患儿术后恢复均良好,且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儿患侧肘关节功能MEP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分析与研究组患儿实施麝香活血散联合耳穴压豆降低患儿术后早期炎性水平和疼痛,疼痛降低使患儿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依从性和完成度,进而提高患儿早期的患肢肘关节功能状态,3个月后骨折端原始骨痂形成,逐渐实现骨折的临床愈合,故术后6个月2组患儿患肢肘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麝香活血散联合耳穴压豆可降低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术后疼痛程度,降低术后炎性水平,对促进骨折愈合和患肢肘关节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