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2022-02-14 09:16吴永宁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39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章情感

吴永宁

(广东省恩平市恩城中学 广东恩平 529400)

语文学科的学习是高中阶段学生通向美学殿堂的第一道关卡,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欣赏美好事物和创造美好情景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审美教学中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高雅人生价值观,以及对于社会和人生道理上种种事物的美丑判断。因此,审美教育对于学生有深远影响。为了响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帮助社会培养全方位综合型高素养人才,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任重而道远,这是高中阶段教育教学的重点任务。语文同时也是教育教学乃至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学科之一,对学生后期人生发展的影响至深。同时,在新课程改革的深远背景下,语文学科所蕴含的内涵由内及外延展开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明确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用平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寻找到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模式,有效提升全班同学的集体学习效率,为后期学生具备健康良好的心理和身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审美教育在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和价值

现阶段,高中阶段的学生最重要的学习任务就是高考,而语文则是高考中重要的学科之一,不仅所占据的考试分值极高,而且所包含的考试知识点也是错综复杂。因此,语文一直是教师和学生所关注的学科。但是,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并不只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高考成绩,同时课堂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在日常实际生活中同样也是常用的,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但现如今,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存在绝大部分学生面对语文学习则只是单一地产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片面心理,这其中就存在部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产生或轻或重的厌学心理。另外,沉重的学业压力以及无穷无尽的测试题海常常使学生有“窒息感”。在高中阶段,部分学生除了学习之外,严重缺乏生活常识,变成只会一味学习的“机器人”。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模式以及班级内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思,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投入全身心精力,享受学习带给自己浸润的知识内涵,从而提升学生人格情操的高度[1]。

审美教育也就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出要求中的“美育”,其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除了具备工具性,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有效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人格品德、人文主义精神、审美意识等多方面的培养。另外,新课程改革还明确指出:教师需要注重语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进而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奠定自身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其中,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以及核心模仿创作都是高中阶段较为重要和有效的审美活动。可以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贯彻着一定程度的审美性质活动,未来社会对于美育的追求甚至会比现在更加澎湃。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刻感知美感的熏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以及品格情操。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便于结合学生对美学的需求,给学生提供课堂上沉浸美学天地的机会。同时,新课程改革也为高中审美教育提供了明确教学方向。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以及培养学生情感情趣相互融合,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

二、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引导学生利用朗读感知文章之美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容易将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细节的理性分析方面,却弱化了同样重要的朗读教学模式。高中阶段的学生不同于初中与小学阶段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的黄金阶段,对于在老师同学面前高声朗读的做法不再青睐,更多的是选择默读或者是低声朗读,于是教师便干脆将朗读教学部分改成学生自行对文章进行默读理解。这对于学生语言感知能力以及感悟能力都会带来影响,缺乏对语文文字真切体验和感受的学生,进而缺乏对这一部分的美学熏陶。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内容中,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散文,都蕴含着巨大的美学能量。通过对于文章的情感朗读,学生可以真切地感知到文章所蕴含的美感,这种美感能够循序渐进地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语文学习过程中,从而在朗读营造的情境中更加深入地体验作者通过作品传达的意境美和情感美。这些都是教师单纯通过讲解和分析无法诠释的美学元素,因为单一传授讲解总是会存在教师的个人情感,并不能代表学生自身的情感共鸣[2]。

例如,在执教部编版高中语文课程《琵琶行》的相关内容时,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篇极具音律美的文言文,文章通过细致描写了音乐演奏的过程细节,突出了琵琶女琴艺的高超。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聆听一段琵琶演奏,带着品味琵琶演奏的思想情感,富有感情地阅读全文。学生在情真意切的朗读中在脑海里真实还原地了文章情境。从“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可以感知到寒风瑟瑟的秋叶,浔阳江头饯别宴席上的萧瑟场景。学生通过朗读全文可以感知到文章的节奏从紧密过渡到零落,从喧嚣过渡到寂静,从声歇中迸发,在迸发中消散。最后,通过朗读全文,作者从赏析琵琶演奏可以感知到琵琶女与作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共鸣,人生一样遭遇高开低走,深切认知作者失意的苦闷,同时隐喻出面对人生失意需要豁达看待的宽广心胸。此情此景,其中所蕴含的丝丝情感都在反复朗读中凸显,深化了学生的情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2.教师需要有效培养学生形成审美想象

何为审美想象?即能够将所感知的事物表象通过修饰和改善进行重新组合,创作出更胜一筹的全新意象。审美教育中,无论是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还是创造美的能力,统统都离不开审美想象的存在。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鉴赏文章融入情感,引发自身对于文章意境的想象,在充满真实情感的意境中,感知美,进而能够鉴赏美,最终实现能够全面评价美。例如,在执教部编版高中语文课程《短歌行》时,可以凭借一代英雄曹操的形象和雄壮的语言,结合自身对于文章鉴赏的经验,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尝试描绘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真实情境,通过此情此景,深切感知到诗人内心的愁思,不仅是对人才的渴望,更是对统一天下的雄心。即便只是描写景物,作者通过想象与自身内心情境达成一致,真切地利用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实现情景互融的境界。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自身的想象能力,透过文章去理解作者如何利用联想表达自身的真实情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联想所阅读之处与文章主旨之间的联想,促使学生明白联想在文章阅读和写作中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加以应用。写作既是学生心理独白的真实写照,同样也是学生情感意识的直接反映,是来自感知,却踏实于生活的创造。例如,在执教部编版高中语文课程《老人与海》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生活来感知命运正反对立面的美感。文章中,老人的形象在我们日常认知中通常代表着弱势群体、不堪一击;而大海虽然在生活中看起来生机勃勃,可是却意味着生活的残酷。教师可以在点明故事前期背景时,引导学生结合想象联想后面可能会发生的场景,再结合故事的真实结果印证自身的情感方向正确与否。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思考:老人在面临生死攸关的场面时,内心还会想到什么?学生根据分析文章可以得知老人明确指出答案:棒球。一个热爱体育运动的老人,对于生活乃至于生命怎么会不抱以满分的热情呢?再者,老人还想到自己所居住的人心善良的镇子,代表即便是食不果腹,依旧有深爱自己的人在身边,因此这份爱带给他坚持下去的希望。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不仅可以充分地感知到文章中人物的真实情感,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3.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针对性实施个性化审美教育

对于审美层面的态度演变与人类社会的演变并行,不仅可以体现在人的身体层面,而且更可以体现在人的智力活动中,同时这也与审美创造性的演变息息相关。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时,需要根据班级内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方向和现有情况充分实施个性化审美教育,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且结合学生的个性热点、兴趣爱好以及心理发育方面设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实现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执教部编版高中语文课程《沁园春·长沙》这首现代词的相关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堂开始之前先进行预习工作,引导学生通过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的拓展素材,自主理解文章大意。在进行正式课堂教学时,教师再借助多媒体工具播放文章的节选片段朗读音频或者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聆听,结合朗读音频和视频在脑海中构思其中所呈现的画面,再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或文字将自己所联想的画面所描述出来,不限形式。在学生写作或发言完后,教师和其他学生加以点评。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力提升空间,强化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学生能够形成对诗词方面的个性化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从而深入感知到诗词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沁园春· 长沙》通过烘托长沙秋景之美,侧面突出诗人“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情怀。

4.巧妙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感受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学科教学已经解除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即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取到基础文学知识,而且还可以深入感受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对于“美”的诠释。在学习诗歌、散文时,学生首先需要对文章进行全面阅读,在阅读中感受文章的节奏和所构造的意境,进而通过意境去感知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重点体现在诗歌教学中,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都是先以诗歌文章的意境之美来吸引读者眼球。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文章中的意境素材,深入探讨文章意境中所蕴含的美感。

例如,对于编版高中语文课程《荷塘月色》一课,在教授描写月下的荷塘与荷塘的月色这两个部分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能够在感受其中意境之美的前提下进行背诵,并结合多方感官,全方位、多角度感受文章中荷塘意境之美。这样情景交融的教学过程可以充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阅读就是打开诗歌意境之美的钥匙,通过阅读将书写形式的文字与物理形式的声音从本质上区分开。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专属配乐进行康朗诵,或者是播放名家朗诵录音,激发学生感情朗读的积极性。再例如,《沁园春·长沙》与《天净沙·秋思》同是部编版高中语文课程中描写秋景的文章,但是前者则是从积极层面去描绘秋天的生机盎然,而后者则是从消极层面描绘了秋天的萧条与冷落。通过阅读和朗诵文章,学生可以清晰感知到前后者在文章中寄予的思想情感以及精神寄托,通过区分出前后者的情感方向,进而结合不同的思想情感进行阅读。基于此,教师需要合理利用教材素材,引导学生利用多种鉴赏方式(阅读、朗诵等),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感受,深入感知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审美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明确指出,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教师首先需要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时刻秉承新课改的教育目标开展审美教育教学工作。据调查数据显示,现如今,部分学生的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较于薄弱。因此,教师在开展审美教育时,需要科学合理并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美学情境,培养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与审美创造能力方面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文章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情感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