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仁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二中学)
新课改完善了教育理念,对传统教育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全面改革。初中地理是必修课程,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地理教学应保持高质量、高效率。在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使地理科目发挥时代应具有的效应。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课堂,因此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保障教学成效的关键。在构建高效课堂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模式,寓教于乐,将素质教育融入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由于地理课时在初中课表中占比较小,学生往往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不高。初中地理是学生了解地理环境、掌握地理技能、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重要课程,学生通过对地理的学习,掌握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初中地理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阐述地理学习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学习,使学生以开放性的思维学习地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教学重点,传统教学中学生更注重对知识的记忆,实际应用能力较弱,没有将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缺乏学以致用的意识,不了解应用的途径与方法。教师应跟随素质教育的步伐,避免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教师应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学习地理知识的实际意义与方法,促进学生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
现代地理教学中,地球仪、地图是常用教学工具,多数教学内容结合多媒体设备更直观、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学校应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完备地理的教学工具,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
传统地理课堂中知识点较多,内容较为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对地理科目不够重视,进而教学目标难以达成。因此构建地理高效课堂,离不开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教师应对学生的喜好有所了解,以便设计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且教师在了解过程中可以对教学资源进行补充,帮助学生在课堂能够高质量地投入学习。以湘教版初中地理举例,在《世界的语言与宗教》教学中,“语言”与“宗教”对学生来说,日常了解甚少,通常只知道几种语言与宗教的名字,在学习中自然也无法提起兴趣,教师可应用多媒体教学在网络上寻找相应素材,整理世界主要的宗教和语言,并以相关视频作为课堂示范。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学,学生对于直观、新奇的国外语言和宗教产生了较大兴趣,进而投入课堂中。在学生观看时,教师把控好节奏,适当暂停播放,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进行讲解,同时教师可进行适当知识拓展,如国外语言的特点、宗教的由来等。这样,在丰富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到所学知识的起源。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传统教学中地理学科更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的角色往往是被动的。学生只对重点知识进行记忆与背诵,没有思考知识的应用方式与深层次的含义,同时也缺乏思考的意识。伴随着对新课改认知的加深,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应用、在学习中思考。可对以往的教学方式做出调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思考习惯、学会应用。以湘教版初中地理举例,在《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并留下相应问题让学生在组内自由探讨,问题设定应涵盖本节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在学生掌握知识点后,教师应培养学生思考与应用的能力,如;“探索南极对我国有何重要意义”“南极大陆地下蕴藏煤炭资源说明什么问题”等,学生通过思考拓展了思维,通过探讨学会了应用。又比如在《亚洲及欧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亚洲人与欧洲人的相貌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差异,教师通过人种间的差异提出疑问;“为什么欧洲人与亚洲人长相不同呢?从地理的角度来解释以下产生差异的原因。”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对知识掌握更扎实。教师的教学方法应具备灵活性,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是构建地理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
新课改的要求中强调了学生的重要地位,因此在课堂教学环节应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使学生发挥主导作用,课堂提问是提升学生参与感的有效途径。通常在课堂起始时,学生的注意力较为集中,课堂进度过半时学生注意力较为分散,此时采用课堂提问的教学形式,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提问时应目标清晰,所提问题应该引发其思考,因此教师要注重提问技巧,避免机械式的一问一答,应通过提问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能够灵活转变思维方式。以湘教版初中地理为例,在《中国的自然资源》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可通过提问;“部分珍稀物种对我国并没有实际益处,那为什么国家对一些鸟类品种实施保护,不让它们灭绝呢?”部分同学认为保护毫无用处的动植物没有必要。另一部分同学会换个角度思考;“因为更多物种的存在使世界更加美丽。”学生发言讨论会得出多种结论,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并在讨论收尾阶段给出答案;“保护珍稀动植物是为了保护物种的多样性,进而维持生态平衡,使人类与其他生物有更好的生存环境。”在这一问题中,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学生回答问题经历了完整的思考过程,对生态平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传统地理教学方式通常以学生对知识点机械式的记忆为主,学生学习效果无法保障,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也消磨殆尽,不利于学生地理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离不开学生的高效学习,因此教师应秉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营造良好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主性,不再只是机械记忆。教师对课程整体进度进行把控,引导课程有序进行,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并为学生提供关键性的指引与总结,使学生在思考中有所参照并有所收获。以湘教版初中地理为例,在《海路变迁》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引用成语典故“沧海桑田”进行讲解,讲解完毕后引导学生思考沧海桑田地理现象出现的原因。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通过网络搜集相关教学素材,如青藏高原上的海螺化石,教师在展示素材后,向学生提问;“现如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距离最近的海洋也有几百公里,为什么会有海螺化石呢?”通过发散式的提问,使学生产生深度思考,沉浸在对知识的探索、对问题的求解过程中。教师在对“板块移动”的讲解时,将板块的移动撞击过程通过视频进行演示,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变迁过程中识别现今陆地板块在视频中的分布,学生在辨识过程中增强了对板块知识的了解,在整体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
地理学科与生活紧密关联,地理知识的应用范围广,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学科,应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趣味性引导学生投入学习中,构建高效课堂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总结,进而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跟随时代脚步,不断完善自身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想,进行灵活、多元化的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乐园。构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将知识传输给学生”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使学生在探索中提升学习效率,提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