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小学旧版通识科中国家认同教育的问题、实质及其根治

2022-02-13 14:51万传华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通识身份建构

万传华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香港中小学旧版通识教育科指回归后香港中小学校根据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和考试及评核局等政策编订的、特区教育局推荐的中小学通识教育教学课程(以下简称“旧版通识科”),包括小学常识科教育课程和中学通识科教育课程。小学常识科教育课程一般包括健康与生活、人与环境、日常生活中的科学与科技、社会与公民、国民身份认同与中华文化、了解世界与认识资讯年代等单元,中学通识科教育课程一般包括个人成长与人际关系、今日香港、现代中国、全球化、公共卫生及能源科技与环境等单元。本文根据课题组的研究资料,就香港旧版通识科教育过程中的反国家认同和逆国家认同的“毒瘤”内容进行实证分析,检视其全程全方位渗透方式及影响,剖析通识教育科中国家认同教育问题的内容、形式、实质,提出了相应的根治措施,促进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教育回归正常轨道。

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是个政治概念,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是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升华。国家认同是最基本的国民身份认同,是人类诸种群体认同中的最高形式归属。自2019年6月香港爆发“修例风波”一年多来(截至2020年5月底),香港有3600名学生和110名教职员因涉嫌参与违法活动被拘捕,其中约2000名大学生和1600名中小学生[1]。近年来,香港发生的“非法占中”“修例风波”等暴力活动中频现青少年学生的身影,出现了青少年参与“袭警”[2]“毁坏财物”[3]“打外国国旗游行”[4]等极度缺乏基本国家意识和国家观念的乱象。这些正处于懵懂期的香港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变得越来越激进,不断充当香港暴力活动如“占中”运动(2013年)、“雨伞”运动(2014年)、“修例”风波(2019年)中的“马前卒”与“试法者”。其根源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其中,中小学“通识教育课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5]。香港回归前,“通识教育课”只是选修课。回归之后的2009年开始列入必修课,2012年第一次成为与语文、英语、数学相并列的香港高考必考科目,其重要程度可想而知。但其背离培育具有家国情怀公民的初心和使命,从教材内容、课堂教学、考评设计到实践教学等过程,逐渐沦为乱港分子实现其政治目标、培养其接班人的工具。

一、香港中小学旧版通识科中国家认同教育问题的表现形式

香港回归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香港青少年“人心回归”教育不容乐观,其中通识科教育却引导学生走向了国家认同教育的反面。国家认同是最基本的国民身份认同,是人类诸种群体认同中的最高形式归属,是现代国家建构的政治基础与逻辑前提[6]。被誉为“现代国家生命的国家认同”[7]主要是通过主权国家对一代又一代人开展的国民教育培育来逐步完成的。但香港回归后开展的通识科教育鼓吹“占中”、灌输“港独”、抹黑祖国等反国家认同的“毒瘤”内容已渗透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根据课题组收集的通识科教材、文献、媒体报道及其相关研究,将其具体表现形式归纳如下:

(一)通识科教材内容中国家认同教育问题的表现形式

在旧版通识科实施期间,青少年通识教育除教育局的教学指引外,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指定教材。具备印刷许可证的书商根据教育局公布的“书目表”即可印制不同版本的教科书。每学年开学前,由各个学校自行向学生开出所采用课程的用书信息(包括教材主编、出版社、出版年份等),由学生家长自行购买。于是出现了书市上每年的通识科教材版本众多、内容混乱、漏洞百出、一校一版等乱象。针对这种现象,笔者仅选择部分通识科教材中的国家认同教育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8][9](见表1)。

表1 部分通识科教材中反国家认同内容、形式及其价值引导列举

以上列举仅是冰山一角,不同版本的教材中有国家认同教育问题的内容还有很多,例如《明名高中通识教育·今日香港》(2018版)在“社会转变下的身份认同”段落里,把“宣扬港独”“驱赶内地游客”“嘘国歌”等违法行为称为“战斗”,相反行为则贬低为“逃跑”“靠拢权力”或“投降”;有的甚至用大量篇幅鼓吹“中国威胁论”抹黑中国国家形象[10]。这些内容都是直接写入教材的反国家认同内容,或者是故意遮掩、歪曲国家发展成就的逆国家认同内容,对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教育形成巨大的扭曲力,是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不能容忍其发生的事情。

(二)通识科课堂教学中国家认同教育问题的表现形式

通识科课堂教学的价值导向是受教师所持的价值观影响的,持不同国家观念的教师会对青少年产生不同的影响。一直以来,通识科教师的准入、职中管理及辞退早已被香港的反对派“教协”(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创立于1973年,2021年9月11日已解散)所把持。例如2013年暴力“占中”期间,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出版《香港政治制度改革——以“占领中环”为议题》直接注明是“公民及通识科教材”[11]。不少持反动立场的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向学生宣传反中、反“一国两制”和提倡暴力“占中”“仇警”等思想。笔者搜集了部分通识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秉持的价值观念(见表2),以窥探其教学过程对青少年国家认同培育引导的异化[12]10-12,25-29,45-48。

表2 部分通识科教师教学过程的所持理念及其引导分析

通识科教师在课堂上宣传香港特别行政区内实施资本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宪法和《基本法》规定,但必须是在教育青少年树立“一国”理念的前提下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内实施资本主义制度。如果忽略甚至歪曲“一国”原则,把“两制”提升到超越我国宪制秩序层面误导青少年,就违背了现代国家国民教育的基本伦理。2020年4月,通识科教师讲《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这一课时,公开误导学生鸦片战争的起因是“英国为中国禁烟为由派兵攻打中国”的,引起了家长和社会呼吁校方和教育局严惩相关教师[13]。此事件也反映了不少香港通识教育的教师受西方殖民教育理念毒害极深。

(三)通识科考评设计中国家认同教育问题的表现形式

香港通识教育考评设计及其每年考试前,通识科教师在公共媒体上刊登的考前自问自答模拟思考题及参考答案,其中出现了不少反国家认同的内容,甚至对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起到了有意“阻隔”和“负向”引导。笔者通过对2014、2015、2016年香港通识科公开试部分试题及考评比较(见表3),可以明显地看出考评设计中的反国家认同的价值导向[12]113-135。

表3 香港2014—2016年通识科公开试部分试题考评设计及其价值导向比较

(四)通识科实践教学中国家认同教育问题的表现形式

香港通识科教育不仅对处于懵懂期的青少年就当前发生的时事性议题开展“一事一议”的二元思维训练,而且倡导学生把这些扭曲的价值观念付诸社会实践。一些通识课教材中,如明报教育出版的《今日香港》(2018修订版)“主题2:法治与社会政治参与”内容中,以“热身思考”的形式设计了“占领操场”思考题。每年的通识科公开试前,被“反对派”把持的“通识教育关注组”的一些教师通过公共媒体发表当年的“时事性热点议题自问自答”参考题以供广大学子们应试参考[12]136-158。笔者摘录2014-2016年媒体公开发布的三个问题及其参考答案(见表4),以管窥通识科教师如何引导香港广大青少年进行通识实践活动。这些时事性议题的问与答旨在向青少年传达本土主义、鼓励违法抗争、参与暴力社运等思想,都是与现代国家基础教育中的国家认同教育使命背道而驰的。

表4 通识科公开试前教师自问自答时事性议题及答案的价值引导列举

二、香港中小学旧版通识科中国家认同教育问题的实质剖析

香港回归25年来,通识教育中仍出现大量的反国家认同教育和逆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并非偶然。其实质是一种违反我国宪法和《基本法》确立的“一国两制”宪制原则的、借助通识科教育手段对香港青少年进行西式国家层面政治启蒙及训练的违法教育。其深层原因是原宗主国在香港的文化殖民在青少年通识教育中的影响。事实上,国家虽然恢复了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主权,但西方对香港的文化殖民仍在继续,特区的文化主权、教育主权仍没有完成回归。

(一)一些香港人身份误认焦虑在教育上的映射

香港回归20多年来,法理上的主权回归早已完成,但“香港居民”转变为“国家公民”的身份认同任务远未完成。其深层原因是香港社会的主流文化仍受殖民地文化主导,港人在一百多年殖民地历史中获得的自我身份认同演变为其区分“自我”(本土)与“他者”(中国内地)的鸿沟。按照这种逻辑,“自我”是指有些人认为的包括香港在内的西方世界属于文明、先进、高尚的中心世界的符号象征,“他者”是指有些人认为的、“中国内地”这样一个愚昧、落后、野蛮的边缘世界的符号代表。这种按照西方殖民文化逻辑建构的“自我”身份,实质上是一种“臣服于西方的话语霸权、替西方言说的‘伪主体’和‘伪自我’”,更可怕的是这种殖民文化逻辑废除了港人建构自我身份的功力[14]139-143。这也就是香港中小学通识教育内容中反复强调香港人不同于中国人的“六分类身份认同” (“香港人”“中国的香港人”“香港的中国人”“中国人”“其他”“不确定”)的缘由。按照现代主权国家建构的国民身份逻辑,不管你是哪个地方的人,首先确定个人的国家公民基础身份,在此基础上才延伸出其他身份。因为国家公民身份仍是确立现代社会人的第一基础性身份,而且“当代社会任何人都不可能通过贬损、否认自己的国民身份而获得完整意义上的尊严、自由与权利”[15]。由于丧失了建构自我身份的能力,回归后的香港西方意识形态仍然是后殖民文化的“真理”性存在,这种自以为是的“误认”被贯彻到教育中就是希望培育出新一代臣服于西方文化的下一代香港人[14]139-143,导致了面向未成年的通识教育中渗透着大量反国家认同内容。

(二)港人心中“一国”政治统一体建构未完成

1997年7月1日,国家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从回归那一刻起,香港社会的法律体系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的恢复行使切换了“总电源”,即从大英帝国殖民法律统治更换成我国的新宪制法律统治[16]41-63。于是,中国宪法和《基本法》构筑的“政治统一体和秩序的整体状态”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创新性、包容性的“特殊的、具体的国家存在类型和形式”。简单地说,就是按照“一国两制”原则建构的国家。这种“政治统一体”不仅是一种具体存在着的国家类型,而且应是每个国人“思想观念的统一体”[17]。但是,香港回归20多年来,一些港人从“香港居民”变为“国家公民”的思想观念仍没有转变,不明白自己从回归前的“只有政治服从政治奴役”变成了回归后“有民主政治下的政治参与和政治整合的国家主人”[16]41-63,甚至不少港人丧失了国民身份的自我建构能力。部分港人在西方文化殖民逻辑下借助通识科教育手段,梦想把自己的“病态人”还魂附体到下一代去。

(三)国家教育主权未落实带来的必然后果

旧版通识科教育中渗透反国家认同的内容是国家教育主权未落实带来的必然后果。香港回归20多年来,中央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据《基本法》制订并落实香港居民应承担的国家安全义务立法。因“反23条立法游行”遭遇了长期搁浅,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准备在香港大中小学推行介绍中国国情及其发展情况的国民教育课程也因“2012年反国教运动”导致多年未能开展。根据《基本法》第136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原有教育制度基础上享有高度的教育自治权,完全可以进行特区教育政策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但是,由于殖民教育留下的惯例,香港教育被拥有十万多会员的教育专业人员协会(简称“教协”)操控,包括人员进入与管理、教与学、考评设计等[18]。香港的通识教育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的,教育改革目的是好的,但过程被部分推行西式国家层面政治追求者利用了,扭曲了“一国两制”原则。从法理上看,香港回归20多年来,香港居民的国家安全义务成了法律空白,国家的教育主权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并未真正落实。教育主权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教育事务和在国际上保持教育独立自主的最高权力,是一国处理教育方面国际事务的最高原则,同时不能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即相互尊重主权和主权平等的原则相违背。国家的教育主权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并未真正落实是“一国两制”原则教育没有得到彻底、全面的贯彻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香港中小学旧版通识科中国家认同教育问题的根治措施

随着2020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以下简称《香港国安法》)的实施,为香港中小学通识教育中的国家认同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但法律只是最后一道防线,国家认同的形成最终要通过每一个香港同胞的国家公民身份的自我建构。在现代国家,每个青少年要完成国民身份的自我建构离不开国家、社会、家庭对其的系统的、全面的、令其信服的国民教育及实践。

(一)促进港人完成国家公民身份认同的自我建构

恢复主权国家在其统治区域内有关国家安全事务的根本责任,落实公民应该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是促进港人完成“香港居民”到“国家公民”身份认同自我建构的基本条件。众所周知,1997年7月1日开始,香港是我国实行“一国两制”的特别行政区,是现代主权国家一个不可分离的地方行政区域,与内地的其他区域不同的是享有高度自治权,但居民同样承担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法律义务。《基本法》第1条以世界立法少有的禁止性规定强调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第12条以陈述性规定强调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香港国安法》第2条把《基本法》上述两条(第1条和第12条)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根本性条款”,是香港特别行政区任何机构、组织和个人行使权利和自由不得违背的[19]。另一方面,港人国家公民身份的自我建构的内在因素在于认同国家并积极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大潮,找到责任、价值和使命,“与祖国人民共担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20]。这是港人完成国家公民身份自我建构能力的基本精神动力。为了促进港澳地区的发展,国家实施了“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等国家战略,支持港澳同胞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二)加强并落实“一国两制”区域的国家教育主权

国家安全教育就是对公民进行国家安全意识、国家安全观念、国家安全知识和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教育。加强“一国两制”的国家教育主权建设,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通识教育监督制度,是矫正香港中小学通识教育国家安全问题的基本措施。国家安全教育事权关涉国民身份认同和国家安全的事项,实质上是国家教育主权。国家教育主权是伴随着现代国家兴起的、对区域内的国民进行统一的语言、文化、法律制度等方面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国家公民身份认同建构的主要路径[21]。事实上,香港的教育病得不轻,从教师、教材、考评、学校、管理乃至制度性设计都漏洞百出,酿成种种恶果,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了[22]。2009年,港府推进的香港高中通识必修课改革曾遭社会学家及教育界批评,最初被媒体称为“五无”学科,即无课程、无范围、无教材、无考试模板、无合格的老师[23]。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逐渐有了各式各样的教材,但形同虚设的教材内容的审定及出版、印刷、发行等导致乱象丛生。2020年举行的香港中学文凭试中,由考评局拟题、审题的历史科试卷里出现公然美化日本侵华暴行的题目,引起社会的热议,为此香港教育局发文呼吁反思“汉奸试题”,不要让教育专业蒙羞[24]。因此,香港特区政府及其教育局应担起责任,树立“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地位”的意识和职责[25],在《香港国安法》第9条把学校涉及国家安全事宜纳入其基本职责的情况下,建立符合“一国两制”方针的国家通识教育全程监督审查制度。值得强调的是,2020年10月,香港教育局取消一名涉嫌计划散播“港独”信息的教师注册,并向一些有失德行为的教师发出谴责、书面警告、书面劝喻及口头提示,开启了香港特区政府实施教育法治的“亮剑”[26];2020年8月,多家香港出版社修订通识教育课本,强调守法、删除煽暴表述[27];2021年8月,反中乱港组织香港教协正式解散[28]。值得强调的是,2021年4月1日,香港通识科教育进行了改革,把通识科改名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以“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互联互依的当代世界三个主题为核心内容,仍属必修必考,但只设合格与不合格,课时比现在的通识科减半,为130—150个小时,同时把香港学生前往内地考察及相关的专题研习作为改革后课程的组成部分。这些都是设计香港通识课教育改革并落实香港特别行政区国家教育主权建设的有力措施。

(三)创新并落实香港青少年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

按照我国宪法和《基本法》规定,教育青少年维护国家安全意识,构建完整的香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叙事体系,培育青少年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国家安全教育列入青少年教育的基本内容,建立相应制度并落实工作促进机制,如开展青少年国家意识和国家安全教育第一课工程、建立教师开展国家意识和国家安全教育优秀教学案例展示机制、开展学生之间开展国家意识和国家安全通识教育知识竞赛活动、推动青少年到祖国各地(特别是内地)游(研)学教育等,对香港青少年国家意识和国家安全教育进行守正创新。《香港国安法》第10条规定了香港特区政府通过学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法定义务,授予了特区政府对学校涉及的国家安全事宜的管理权(包括宣传、指导、监督和管理)。香港中小学通识教育中的国家安全问题“拨乱反正”的时机到了,不仅仅是针对错误的矫正,更是增强青少年国家意识和弘扬爱国精神的良好时机。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确立了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把“国家认同”列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的十八个基本要点之一[29]。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讲话中,总结“一国两制”澳门模式成功实践的经验时强调,“广大澳门同胞素有爱国传统,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是‘一国两制’在澳门成功实践的最重要原因。”[30]这些告诫我们“一国两制”香港模式的成功实践需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及其教育管理机构担负起监督和管理学校国家认同教育的法定职责,需要香港教师完成“国家教师职业”的身份转变并担负起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及国民身份认同的重任,需要香港青少年学生不负韶华,努力学习,成长为有灵魂、有担当、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公民,奋力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

猜你喜欢
通识身份建构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建构游戏玩不够
身份案(下)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