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启福,苏慧娟,魏梅仙,等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
中国旅游教育应旅游业发展而生,经过40多年的摸索,旅游学科体系、旅游人才培养机制逐渐形成。高校旅游教育是旅游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创新。孙金全等认为,实践教学既属于企业的产业又是高校的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落实到位刻不容缓[1]。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露。如旅游本科实践教学的内容单调、存在大量的被动实践,在教学目标、内容、管理机制及校企合作模式方面均无法满足实际需求[2][3]。朱爱辉等人在研究中指出,旅游管理专业院校缺乏软、硬件的教学条件是实践教学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4]。李龙等人基于师生双向视角对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满意度进行研究,发现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对满意度的影响最大[5]。“重理论、轻应用”的教学模式与“重实践、主应用”的市场需求相矛盾,造成学生、高校、企业三方供需难以匹配。因此,探寻一条平衡学校、企业及学生供需矛盾的路径至关重要。自2014年起,福建农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根据应用型人才教育与培养要求,对已开展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深化和探索,提出以“师生共同参与社会服务项目”为突破口,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社会服务实践体系”的实践教学模式,旨在为市场输出符合需求的应用型旅游人才。
福建农林大学作为一所以农林学科为优势的省属重点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主攻乡村旅游与森林旅游方向。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但其教学模式未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存在实践教学供给与教学效果两个层面的不足。
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存在发展速度快、与市场联结紧密、行业间联系复杂等特点,因此旅游教育存在较强的综合性,从而导致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难以把握重点。福建农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以“实验、上机、实训”的计划进行人才培养,但在旅行社经营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导游学、旅游规划原理与实践、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现代旅游礼仪、智慧旅游、旅游电子商务、森林旅游与森林公园这9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依旧是以理论为主。企业层面的实践教学虽然为学生提供进入酒店、旅行社实习的机会,但主要以两厅一房的酒店服务及旅行社计调、景点导游服务为主,且只能选择一项进行实践,综合锻炼的机会较少。
旅游教育实践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来检验高校旅游专业的教学水平。尽管行业中有条件的单位愿意接收高校学生开展短期实习,但也只是把学生当作“暂时的过路者”,以容忍、轻视等态度对待学生而忽视对学生的职业责任感、职业神圣感、敬业精神的培育,容易使学生产生对行业的负面情绪。学生作为旅游实践教学的需求方与接受者,在接受企业实践教学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专业认同度、就业认同度普遍降低。专业认同度检验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程度,反映学生对某一专业的热爱情况;就业认同度检验学生对未来可能从事行业的认同程度,影响未来的就业选择。这两个认同度的降低直接影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率,出现接受高等旅游教育专业的学生不愿从事旅游行业而非科班人员挤入旅游行业的现象。专业认同度与就业认同度对于专业教学模式、专业内容设置、专业理论发展、专业就业等具有反馈作用和指导意义,因而进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对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与就业认同度具有紧迫性、现实性。
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暴露的问题,提出以下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体系。
1.提高学生全面熟悉行业需求的认知能力
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无法解决学生对旅游行业的认同问题,甚至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产生片面的行业认知误区,如在酒店实习后的学生选择酒店就业的意愿大幅降低,导致对口就业率低等专业培养和建设的问题突出。而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实践后,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行业与社会的真实情况,认清行业需求和自身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有效提高对口就业率。
2.强化行业需求导向的能力培养
原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对基础专业知识的认知、暑期实践与课程实践的配合、综合实习与毕业实习的检验。以上环节虽然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行业的发展情况、人才的需求方向,并具备初级的实践操作能力,但仍存在无法系统性地运用专业知识、管理能力不能适应行业需求、创业就业能力急需提升等问题。而学生参与社会服务项目,能够直接与业界交流,并参与行业运营管理过程、行业标准起草、项目策划等环节,从而把握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系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解决创业就业能力与行业需求间的矛盾。
1.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大学生涯的各个阶段。从大一开始,对学生各方面表现进行跟踪调查和引导,遴选有意愿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学生,针对社会服务项目的现实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社会服务实践项目实施计划,以期解决学生对行业所需人才的认知误区问题、创业就业能力与行业需求之间的矛盾。
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素质能力提升为目标,围绕创业就业能力这一核心,既强调以“动手能力”为主的实践素质与能力培养,又重视以“学习能力、思考能力”为主的理论素质与能力培养,并将人才培养计划内以知识获取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计划外以知识运用能力提升为主的社会服务实践体系进行有效融合,如图1所示。
图1 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2.社会服务实践体系
围绕“提高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目标,社会服务实践体系以师生共同参与为视角,依托社会服务项目,重点解决“学生对行业所需人才的认知误区、学生就业能力与行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两大问题,实现“大一提高学习兴趣,大二掌握专业知识,大三参与实践服务,大四考核实践能力”的阶段目标;按照SAOSA循环,即从制度(System)、 安 排(Arrange)、 组 织(Organization)、保障 (Security)、考核 (Assess) 这 五个环节推进并落实实践工作。学生通过各个环节的锻炼,进一步提升能力,有效促进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为实践积累经验,促进实践体系不断改进完善,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 社会实践服务体系结构
图3 SAOSA实践工作推进图
3.两大实践体系相互融合
计划内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行业、获取知识等能力培养,计划外的社会服务实践体系有助于提升学生认知社会、认同行业、系统性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通过实行参与制度、计划安排、组织管理、参与保障、效果考核这五方面的具体措施,实现师生共同参与的持续性。参与制度方面实现大一遴选、大二培养、大三参与、大四独立。根据计划按部就班落实参与调研、资料整理、项目策划、成果撰写、成果应用与发表等系列流程。通过“导师制管理”和“团队化运作”实施社会服务项目,落实项目经费、协调参与时间、配备参与人员,最终通过社会服务项目验收或意见采纳、学生就业情况来评估项目效果,如图4所示。
图4 实践教学体系与社会服务实践体系融合图
1.“实践教学体系+社会服务实践体系”的模式创新
“实践教学体系+社会服务实践体系”这种“1+1”的实践教学模式从两个方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和知识运用能力。计划内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但不能系统地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更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而“社会服务实践体系”侧重于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运用能力,每完成一项社会服务项目,教师的教授能力和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都会得到检验和提升,并且学生能根据行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不断培养自身的能力。“社会服务实践体系”是针对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弊端进行弥补,两者互补相融,共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提升。
2.社会服务项目参与方式创新
社会服务项目参与方式由原来的“教师为主”转化为“师生共同参与”。师生共同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实行“双导师制”。社会服务团队由业界专家、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组成,根据服务项目的工作需要,团队中以若干位导师和学生进行任务分解,通过社会服务项目需求、实践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能力提升诉求、导师教授方法这四者的融合,落实每项工作任务。“师生共同参与”效果考核内容包括:参与的社会服务项目通过验收或意见采纳、参与的社会服务项目是否能转化为相应的成果等。
在6年的实践检验期内,福建农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师生共同参与社会服务项目31项,实现师生的双向进步。
1.“1+1”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创业就业升学能力
一方面,学生通过计划内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达到了解社会、了解行业、获取知识等基本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计划外的社会服务实践体系锻炼,有助于学生认知社会、认同行业,系统性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3-4年连续参与社会服务项目,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目前学生已发表论文25篇、完成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6项、获各奖项21项,包括国家级5项、省级3项、校级和市级13项。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的58位学生在就业、创业、升学等方面表现优秀,一致认可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的效果。
2.“1+1”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满足行业需要的人才
“1+1”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全面培养行业需要的人才,师生共同参与编制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方面的相关规划,有效地助推长泰县、连成县、尤溪县这三县成功申报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起草的3项地方标准有效地推动福建省“百镇千村”工程、指导福建省乡村旅游休闲集镇和旅游特色村发展及宁德地区旅游小镇有序发展与品牌建设,被原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政协、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局、福建省商务厅等单位采纳意见7条,部门或领导肯定性批示3份。学生在社会项目服务过程中,能根据行业对个人能力的要求,不断调整自我、提升知识系统化应用能力,这些能力正是业界所需要的、所认可的。
3.“1+1”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产教学研”的融合
“1+1”的实践教学模式突破原有的社会服务项目构建以教师和研究生参与为主的局面,按导师制的方式,有效地实现本科生与研究生、专业教师共同参与项目调研、项目策划、成果应用等工作,工作效果好。通过社会服务项目,教师将“产业发展、实践教学、能力培养、课题研究”四者有效融合,提高了科研水平、教学能力、社会服务的效果。师生共同完成社会服务项目,助推教师在纵向课题申报、高质量论文发表、指导学生参赛等事宜。现已完成教改课题5项、出版教材或专著6部,发表SCI、SSCI、EI、CSSCI等相关学术论文12篇,指导学生各类参赛获奖20多项。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符合旅游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随着时代进步,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旅游专业实践教学要不断以创新为核心,从社会服务实践育人的角度,持续为旅游业供给德才兼备的人才。师生共同参与视角下的“1+1模式”具有一定的时代适应性,但仍需要不断改进、优化以验证其科学性与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