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韬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党和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
大学生就业工作对高校来说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高校内部,需要学工部门、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招生办等多个部门整合资源、共同推进、协同联动;在外部系统,需要用人单位、地方政府、社会甚至国家层面协同联动。协同联动实质是为达到总体目标,各单位、各体系之间勠力同心、紧密配合、相互依靠而形成的良性循环态势[1]。1976年,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提出协同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协同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一门新兴学科,主要是研究多个系统联合作用以及无序变有序时的相似性。通过协同理论,对各部门、内外部系统进行有效管理,实现高效推进并产生协同效应。
协同理论要达到预期目的,既要系统本身是开放的,又要系统内部各分支紧密配合,这两个基本条件必须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对于绝大部分高校的就业工作来说都是满足的。首先高校就业工作和外界紧密联系,所以系统是对外开放的。其次,高校内的各部门、各二级单位之间紧密配合,在学校党委的统筹安排下,都发挥自身作用,产生协同联动效应。为此,本文从协同联动的角度,分析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遇到的困难,根据动力作用源将毕业生就业动力类型划分为外部推动力和内部驱动力,探索构建高校、用人单位、地方政府、社会等多方联动机制。
2021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加上国内外疫情复杂多变的影响,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持续增加。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许多民营企业因国外订单急剧减少以及延期复工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一度陷入经营困难、资金无法周转、面临停产倒闭等困境,不少大型企业也纷纷取消招聘计划以达到降低人力成本,这一系列的变动使得人力市场需求大幅度减少。而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导致就业压力逐年增大。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人数又创历史新高,这也充分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后的就业竞争将是史无前例的。人力市场需求大幅度减少,供给创历史新高,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减少。
一是等待成本增加。2021年,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总体得到控制,但呈现多点发生、局部暴发态势,很多校园招聘会、各地大型招聘会也受到影响,中高风险地区的高校毕业生无法返校参加招聘会,不能及时就业。很多毕业生就业进度受疫情影响而延期,这大大增加了毕业生的时间成本。二是机会成本增加。许多毕业生参加了网上招聘,但因空间限制无法正常笔试、无法现场面对面与企业交流,极大地降低了应聘成功率。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部分高校不能按时开学,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不能提前到招聘企业调研,原计划的校园招聘会也被取消或者推迟,毕业生通过招聘会就业的渠道受到影响。虽然高校和政府迅速为毕业生搭建网上就业平台,一些招聘网站也提供大量就业信息,但网上的就业信息量大,存在较大风险性,无法把握真假,在有限的时间里,毕业生很难又快又准地捕捉到自己想要的就业信息。
部分毕业生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不能按时回到学校,不能按计划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参加毕业答辩、参加招聘会,这一系列因素叠加在一起,给毕业生带来很大压力,甚至对就业产生恐惧心理。此外,一些毕业生家庭经济条件优越,没有生存压力,以疫情为借口,选择性忽视就业,造成“慢就业”现象。
在薪酬福利方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很多企业订单业务急剧减少,部分企业甚至亏损,为了维持正常运转,企业一般都会少招收或者不招新员工,或降低岗位的薪酬福利。新入职的毕业生,各方面能力与老员工存在差距,所以企业降低薪酬福利也会首选新入职的毕业生。在工作满意度方面,毕业前对工作的向往、期待,与入职后的不顺心产生巨大落差,就业满意度也会随之降低。在工作匹配度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就业机会减少,许多毕业生为了能尽快就业、缓解经济压力,选择专业不对口的岗位,极大地降低了职业匹配度。
事物的推进及发展都需要动力的支持,根据动力作用源机理,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协同发展可从外部支持以及内部驱动力着手。
在国家层面,政府部门的就业政策是毕业生就业工作协同发展外部支持的核心力量,也是高校就业规划的方向标,推动就业政策的落实能切实保障毕业生的劳动权益,让毕业生安心就业。在社会层面,用人单位的良性竞争,会推动毕业生在求职市场优胜劣汰,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在高校层面,多数学校都已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职业方向,为就业奠定基础。
内部驱动力是毕业生就业协同机制中激励毕业生就业的内生力量,也是毕业生就业工作持续发展的根源力量。内部驱动力包含各要素之间相互吸引、配合与竞争等,它从本质上控制自身关系的格局和方向。高校要想充分发挥就业协同动力机制的作用,就要激发各参与主体的内部驱动力,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毕业生形成正确的求职意识,自发求职就业。
所有系统以及组织活动均受组织力调配,组织力又分为他组织与自组织,主要通过其源于系统外部还是内部进行区分[2]。高校就业工作由多部门、多主体联成一个就业系统,自然也受组织力调配。根据组织力来源分析,高校就业系统组织力中的他组织应该为政府、用人单位等,自组织为高校自身,两者耦合即为协同发展的动力作用机理。
高校自组织具有开放性,由本校就业指导部门、辅导员、班主任通过教与学的关系而建立;他组织具有保障性,由涉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府、用人单位、社会等构成,是校外因素对系统提出要求作用下产生的有序结构。自组织的开放性与他组织的保障性耦合构成了毕业生就业协同机制的组织构造。本文从自组织和他组织视角,构建毕业生就业协同动力机制的基本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同动力机制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同发展存在诸多困难,究其根本是缺乏协同发展动力。大学生就业协同发展动力机制体系中,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等主体以衡量相互间的依靠关系、营造利益共同体,以及满足自身需求等作为基础,激发协同发展的动力,进而使得校内外系统能及时共享信息及资源。在协同发展的动力机理下,创建协同治理、协同传授、协同指导、协同发力和协同推进体系,使得毕业生就业工作协同发展作用得到充分发挥[3]。根据对毕业生就业协同发展的了解及认识,本文构建了毕业生就业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下,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应构建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社会等多方联动、各司其职、各主体协同发展的多元服务模式[4]。
一是政府应逐步搭建起政府统筹、市场主导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充分发挥人力市场的作用,把有形市场做“实”,把无形市场做“活”,从而广辟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二是政府要完善法律法规,使大学生自主择业、落实就业后的各项劳动关系和各项就业手续等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解决广大毕业生的后顾之忧[1]。三是国家要出台相关企业扶持政策,最大程度减小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型企业的打击,帮助企业释放更多就业岗位。
用人单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在招聘过程中要透明考核、选贤任能,为选人用人营造良好的环境。实行中层及以上干部选拔竞争上岗制度,加强对后备干部和年轻干部的培养,形成人才梯队。要坚持人才流动。企业要建立绩效考核制度,采用能上能下、能进能退的选人用人机制,把不适合在当前岗位工作的员工流动出去,使员工时刻保持紧迫感,培养出一批能挑大梁的员工。
一是转变就业指导重心,在做好就业政策宣传、求职信息发布的同时将大学生价值观、择业观、就业观教育作为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重心[1]。二是要完善引导内容,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择业心态,大力支持毕业生投身基层、投身西部边疆,多方面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三是改进指导方式,通过开展就业讲座、开展模拟面试等方式解决毕业生就业共性问题,通过指导老师、辅导员等一对一解决就业指导个性问题。四是开设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程,通过建立基于课程教学指导、课外活动指导、全员参与指导的全员、全程、全方位就业指导体系,全面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和技能,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当前形势下,要进一步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基层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生积极投身基层、扎根基层、拼搏奉献。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完善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在国家实施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中,将小额贷款、场地安排、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更多地照顾高校毕业生,把他们作为扶持的重点对象,指导和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合理的就业预期。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高校毕业生居家隔离,减少外出,对外界的了解几乎全部来源网络,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许多对疫情的不实报道以及不良媒体对当前就业环境的、负面报道使得毕业生产生焦虑心理[5]。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要保持一颗良好的就业心态,正视自己的能力与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寻找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可以在求职前,多向老师了解目前的就业行情以及班级就业情况,合理表达自身就业的诉求,积极完善简历,回顾专业知识,明确自身优势,找准自己的就业方向,以便在就业人群当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