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希娅(南平市延平区正荣小学/福建省南平市)
2022年的小学语文新《课标》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充分肯定,并要求语文课程能够完全发挥其育人功能,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能力强化及素质培养,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相比其他小学课程而言,语文课不仅在育人上有其独到的意义与价值,其教育内容及教育过程更是实现中华文化渗透的有效载体。而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中华文化渗透的目的,是为了使中华文化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及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发挥,这能够在帮助学生提升核心素养的同时,确立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可,并建立相应的民族自豪感与荣誉感,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语文核心素养中提及的文化自信,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建立起的、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坚定信念。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建立起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认可及热爱,在意识到其背后代表的中华文化的同时,逐步培养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还能逐渐养成对世界其他文化的尊重和一视同仁,进而培养出开阔的文化视野,并建立起符合自身年龄状态的文化底蕴。
语言运用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中最显性的能力,是指学生在大量的应用实践过程中,以主动或被动的方式初步建立的语感。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会对所学到的语言知识不断进行梳理和整合,而每次的梳理与整合都能帮助学生深化国家通用语言的运用规律及特点。对于学生自身而言,这样的过程能帮助学生积累起相应的语言应用经验,并逐渐培养起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进而获得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还能随着应用的深入感受到国家通用语言的内涵。
对于新《课标》下的语文核心素养而言,其思维能力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且掌握的各种思维方式,同时也包括由此形成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新《课标》要求他们养成的思维能力具备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等特性,并且需要秉持求真务实的原则,对事物表现出相应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审美创造在学生个人能力的维度中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审美情操与审美价值,而学生对美的发现、感受以及运用文字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样会在审美创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进而帮助学生在拥有高雅情趣及涵养的同时,逐步掌握正确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观念。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而言,尽管不同时期诞生的新课程标准在细节乃至方向上都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但始终对中华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的重要性予以充分的肯定,并且认为“语文教学是帮助学生实现对中华民族文化认识与吸收的主要路径”。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更需要摒弃传统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其教学工作更不能将“在考试中获得高分”作为根本目的,而是要将学生综合能力的强化及核心素养的提升作为根本目标。对于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学生素质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认知范围,而文化渗透则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接触到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内容,并使学生逐渐建立起对中华文化全面且清醒的认知。这样的过程将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信心,同时激发学生自觉维护中华文化及尊严的民族责任感。
实际上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视中华优秀文化及传统文化的教育,这在教材内容对古诗文及古代寓言的大量应用中就有所体现。但相比之下,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工作时,大多数时候存在照本宣科的情况,即教学工作只围绕古文向现代文的转译进行,并以此为基础由教师总结教材的中心思想及其他相关内容。这种教育方式虽然能够尽快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但却缺少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及对中华文化好奇心的培养。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思维误区,这种思维误区认为学生受年龄所限,在接受深层次教学内容时面临着一定的难度,无法保证这些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意义,还会平白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其二则是长期受到过往应试教育的影响及荼毒,应试教育中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核主要集中在词汇及语言释义,以及具有明显同质化特征的核心思想归纳总结上,缺少对学生文化认知及探索的有效考核,这同样也限制了教师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的延伸与发挥。因此在新《课标》及“双减”的背景下,教师需要重新思考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及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养成对中华文化的好奇心,并引导学生自发尝试提升语文知识水平的途径,以及强化中华文化认知、了解程度的方法,进而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确保语文教学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存在一种令人欣慰的情况,即无论课程标准会随教育需求出现怎样的变化,或是社会教育环境出现何种程度的演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始终占有相应的比重。这就为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奠定了良好基础。结合新课程标准及“双减”政策中的要求,要实现中华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可参考以下几方面内容制定相应的策略。
结合上一部分提出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思维误区可以发现,影响小学语文教学文化渗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学生理解能力上存在的天然不足。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无论是对世界的认知还是生活经验的积累都相对有限,因此很难靠自己体会到教学内容中的文化内涵。对于这种情况就需要采取化繁为简的策略,通过各种策略降低对语文教材中文化渗透内容的理解难度,并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准。诚然过高的理解难度会影响教学进度、教学质量及有效性,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应当尝试解决问题,而非只站在教育工作收益的角度上思考。在新课程标准及“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探索文化内容的兴趣与好奇心,使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发展。
在具体的执行方法上有很多选择:首先教师可以尝试以漫画或短篇动画的形式呈现这些文化内容,这主要是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文字对于小学生来说是较为抽象的内容,而富有童趣的漫画或动画则更容易为小学生接受,其直观的表现形式也能够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其次则可以通过新鲜有趣的故事或典故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在尝试理解古文时很容易感到晦涩难懂,从而逐步丧失认知和学习的兴趣,因此可由教师尝试将内容转化为更容易理解的、充满童趣的故事,使小学生以更符合自身性格特征的角度来理解其内容,这就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完成这项工作之后教师同样能够获得教学能力的提升。
以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的《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两则寓言为例,教师在进行这两课的教学时,就可先忽略内容的释义与讲解,转而为学生播放充满童趣意味的动画短片或四格漫画,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对故事的梗概建立起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反向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同学们知道古人是怎么描述这件事的吗?”这时学生就会结合平时在电视剧中接触到的古人形象,演示古人的描述方式,但又会碍于不知道如何以文言文表达故事内容而陷入困窘。到了这一步,教师就可引入具体的教学内容,建立起现代汉语到文言文之间的转译,让学生们惊讶“原来以前的人是这么说话的!”而在完成教学工作之后,教师还可为学生安排课外延伸内容,比如让学生尝试以文言文的方式描述身边发生的一件小事,并在下一次上课时结合学生的不同完成情况加以点评。这样就能够引起学生的研究学习兴趣,对学生语言运用及思维能力的成长有明显帮助。
营造相应的教学氛围,能帮助学生以更快的速度进入到学习状态,而对于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渗透文化来说,这种策略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能以增加沉浸感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文化的认知与认可。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注意到的一种客观情况是,中华优秀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其发生的背景与现代社会有很大差异,而小学生在思维方式上普遍以现代思维为主,这也是导致学生很难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教学氛围的营造,帮助学生在相应的氛围中理解文化内容,在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了解。
这一策略在实现的方法上同样具有很多选择,教师除了可以将教学工作与传统节日结合起来之外,也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前者可以在节庆到来前夕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要求学生观察节日的状况并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后者则是以多媒体设备或其他设备展现中华文化中的相应内容,但展示的内容需要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情绪,来使学生进入到相应的学习状态。
以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为例,在进行本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为学生播放对应的短视频内容,先是展示旧中国时期国家在各个方面的落后状况,并询问学生“现在的生活是怎么来的呢?”随后再进行课程教学工作,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程结束后再为学生播放改革开放以来反映国家高速发展的短视频,将学生的情绪烘托到顶点。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在近百年来发展过程中经历的曲折,并初步意识到中华文化中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进一步深化文化渗透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的教育价值。
要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自身需要先具备高水准的职业素养。作为中华优秀文化在课堂上的传播者,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与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而为了落实自身的责任,就需要教师在业余时间认真进行中华文化经典的阅读及探讨,同时也要尽可能多阅读其他文化的成果及内容,来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区别进行辩证反思与思考,从而发现中华文化中的闪光点及价值。最后,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高度重视文化素养的转化,并将自己的文化积累应用在教学实践工作中,使这部分内容起到应有的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
职业素养的提升并不仅仅体现在文化素养层面,教育能力的提升及强化同样需要得到小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作为小学阶段实现中华文化传播与渗透的主要途径之一,语文课堂及相关教学工作也对教师的职业素养及专业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着教学能力多元化提升、多维度增长的需求,因此教师首先应当重视自身教学理念的转变,为职业素养及教育能力的强化奠定理论基础。在具体的教育理念上应当秉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核心内容,围绕该核心内容开展教育工作的优化调整,使教育工作能够充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此基础上还需重视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将这些内容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工作。以小学阶段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为例,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可应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直观呈现中华文化中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由于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以多种体裁表现其内容,因而在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上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与效果,此外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中华文化,进而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全面认知,并主动探索中华文化背后的民族精神内涵。
总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之林中无可替代的瑰宝,由于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过程,因而使小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文化,也必将经历长期的投入。这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不断进行探索,在教学工作中有效落实文化渗透工作,致力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