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寓情于景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2022-02-13 17:32施丽丽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34期
关键词:桂花情景文本

施丽丽

(肥东县实验小学 安徽合肥 231600)

在语文课堂,教师可以借助多种形式为学生打造寓情于景的场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小学阶段学生语文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而寓情于景可以为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提供可形象感知的场景。因此,教师应以寓情于景为切入点,遵循学生语文认知的特点,打造丰富的语文教学场景,引领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完成语文学习目标。

一、生动语言触发情景,拉近生本距离

教师的语言是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本中所呈现的内容,巧妙运用语言打开学生的语文思维,激发学生的语文情感,让学生融入情景中,寓情于景,深入体验,真正走进语文学习的深层境界,拉近学生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比如教学《桂花雨》一文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里的桂花究竟指的是哪里的桂花,带领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是满觉陇的桂花。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文章中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①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②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③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④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哪个字最可以体现出故乡的桂花香?学生在教师的语言引导下,将“浸”“全年”“整个村子”等字词标注出来,相互之间交流自己对于“香”的理解,并展开想象,在朗读中体会桂花的香气。最后,教师朗读课文,带领学生品味摇花乐,感知桂花香,解读作者的情感。在教师的语言引导下,学生体会到浓烈的乡愁之情。

二、展示直观情景内容,提高情感感知能力

当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学生会初步感知文本作者的情感,同时结合自己的思考进行交流互动,进一步品味作者的内在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形式为学生呈现直观的情感,如构建教学情境,为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官刺激,帮助学生快速解读与理解文本内容,获得生活体验,以及提高情感感知能力。

比如教学《匆匆》一文时,教师先借助信息技术直观地为学生展现文本中“时间”悄悄流逝的场景,如洗手的时候,时间悄悄溜走;吃饭的时候,时间从饭碗中溜走;静默的时候,时间从眼前溜走;天黑的时候,时间从身旁跨越过去,一帧一帧的画面将时间流逝的过程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领悟作者对时光的留恋以及对光阴消逝的感伤。接着,教师对直观画面进行细致解读,如这一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学生在直观情境中深入感知时光的流逝,对于时光匆匆形成了自我认知,并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学生逐步认识到时光的宝贵,并将珍惜时光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懂得把握时光,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三、品鉴情景阅读形式,升华自我情感

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学生初步解读文本内容,了解作品内容之后,会深入文本,品读鉴赏文章,触摸作者的情感,实现自我情感升华。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打造直观情景,可以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内容,但是对文本情感的把握需要学生自行解读与体会。生活经历及阅读水平的不同则会导致学生对情感有不同的体验。教师则要注重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引领学生共同品读与解析阅读文本,形成学生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实现学生自我情感的升华。

比如教学《那个星期天》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文本主要围绕小男孩希望母亲可以实现他小小的愿望——在一个星期天带他出去玩,可是母亲最终没有履行诺言展开描写。那么文本中的母亲究竟是不是一位好母亲呢?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进行理解,并说出自己的看法。

学生1:我认为文本中的母亲是一位好母亲,从文本中第七自然段中母亲的一些动作和语言可以看出来,母亲因为家务缠身而没有兑现承诺,并感到自责与不安,从中可以看出母亲对作者的疼爱。

学生2:既然作者那么想出去玩,为何不直接和母亲说,非得等到最后才告诉母亲。

学生1:那是因为作者也是一位懂事、乖巧的孩子,作者能够体会到母亲的辛苦,所以才会选择一直等待母亲,等待母亲将所有的事情忙完,等待母亲想起带自己出去玩这件事,所以没有任性撒泼。

老师:同学们的解读非常好,那么大家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否有过类似的经验呢?你是否又理解自己的父母呢?

学生1:我在日常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时我特别想要一件玩具,结果我的爸爸妈妈直接拒绝了我的要求,我不甘心,直接坐在地上撒泼打滚,现在回想起来,我自愧不如,不如文中的小男孩懂事。

学生2:让我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情就是我过生日那天,爸爸迟到了,但是我知道爸爸并不是故意的,他是工作忙。当妈妈告诉爸爸酒店地址之后,爸爸才找到我过生日的地址,当我看到爸爸手中拿着他临时匆匆忙忙赶制出来的生日贺卡时,我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对爸爸说了一句“谢谢爸爸”。

在《那个星期天》阅读解析中,教师带领学生品读作者对母亲的爱以及母亲对作者的爱,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并扩展延伸到学生的真实生活经历中,使学生从自己的真实体会中感知父母对自己的爱,并懂得感恩父母,体谅父母,做一名懂事的好孩子。

四、组织情景演绎活动,形成自我解读

小学生正处于好奇且具有较强表现欲的年龄段,相对于抽象性及理论性的知识,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直观的体验与感受。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教师可以组织情景演绎活动。首先提前告知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初步认知,完善内容框架;之后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形象演绎,在演绎中形成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增强学生学习认知。

比如教学《祖父的园子》一文时,文本围绕作者的童年生活展开了叙述。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是如何自由自在地玩耍的呢?教师若直接让学生进行朗读,可能会略显枯燥,因此教师组织学生根据文本中的句子进行演绎,从情景演绎中感知作者自由自在玩耍的情景。

情景一:铲地活动。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情景演绎:学生扮演作者,将该铲的没铲,不该铲的却给铲掉了。而且铲地动作也不规范,直接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演绎时学生能从祖父将锄头杆拔下来中,感知到祖父对“我”的宠爱。而且作者将韭菜当作野草割掉,将狗尾巴草当谷穗留着。

情景二: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黄瓜还没有吃完,我又看见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下黄瓜又去追蜻蜓了。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

情景演绎:无论是栽花、拔草、种菜、铲地、嬉戏,还是浇水等,都是随意而为,从动态演绎中体会作者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

学生在进行个性化演绎中深入解读文本内容,感知到作者在园子中所拥有的快乐和自由都是源自祖父的爱,作者在一遍又一遍的反复中,回味祖父的爱,祖父的爱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作者,在作者心中悄悄流淌。

五、寓情于景生动感知,搭建情感桥梁

文字实质上是作者用于抒发情感的媒介,而时代的变化则阻碍了人们对于作者情感的解读。而寓情于景式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走进作者所处的年代及所处的情境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继承与发扬作者的优良品质;或引领学生共同走进作者当时的创作情景中,深入体会文本中的意蕴,并在情景中细细品读,在时空穿梭中解读作者情感,从而无形中促进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提升。

比如教学《示儿》一诗时,教师先为学生展示“爱国”主题,讲述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悠悠历史,曾经有多少能人志士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自己的国家,并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在今天,我们仿佛依然可以听到他们铿锵有力的话语,看到他们不屈的身影。然后教师带领学生穿越时空,走进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家中,一起去倾听这位85岁老人在弥留之际的最后遗言。最后请学生共同朗读这首诗。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解读本首诗,85岁高龄的老人即将走完自己坎坷多难的人生之旅,然而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刻,陆游始终因为一件事情死不瞑目,于是留下了这首绝笔诗。究竟是哪件事情让陆游牵肠挂肚呢?教师带领学生走进陆游诗句中的情景,陆游生活在南宋时期,金人攻打南宋,而南宋统治者求和,陆游始终不忘收复失地,一直到人生最后时刻,依然为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担忧。学生从创作情景中感知作者的爱国情感,促使学生的诗句解读能力得到提升,学生从陆游的《示儿》中受到启发,学习陆游的爱国情怀,始终胸怀祖国,报效祖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六、读懂景语解析情感,鉴赏人文之美

教师在引领学生品读文本中的景色之美时,还应当深入挖掘与品读景色描写背后的情感。文本中看似简单的三言两语的景物描写,实则背后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流露出作者对美景的赞叹,也是作者对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悟,学生在深入解读中感受文本中的人文之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从景语入手,鼓励学生朗读文本,在朗读中体验文本意境美,之后将学习重点放在景语的解读上,品味景语的情感,反复朗诵,感知其中蕴含的人文之美。

比如教学《清平乐·村居》一文时,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上阕头两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利用茅屋、小溪、青草等几个乡野间常见的景象,勾勒出了清新秀丽质朴的乡村生活场景,而“茅檐低小”指的是茅屋面积狭小,“青青草”中叠词信手拈来,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及韵律美,还重点突出了青草鲜明的色彩和蓬勃的生机,茅屋低小,却简朴不失温馨,溪上草“青青”,明快而不失色彩。而后面两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则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坐在一起聊天,悠然自得的景象,词人沿着溪水漫步,尚未走进茅屋,隐隐约约听到一阵笑声,于是引起了词人的好奇心,词人走进去一看,原来是一对白发老人,词人巧妙运用了倒装句,收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首先,倒装结构突出了词人是在无意中听到“相媚好”的山间乡音,一下子获得了一种神奇的审美快感,并被如此惬意的生活氛围所感染,意外、急切、欣喜、亢奋等情绪跃然纸上。下阕“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运用凝练的语言及白描的手法,描述三个儿子的活动,语言简洁明了,形象鲜明,充满了生活气息,勾勒出了一幅富有情趣的农家人劳动生活的画卷。学生对词句内容进行深入解读,感知词中情感,窥见词人心中的世外桃源。

结语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好奇心强,思维灵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借助寓情于景的方法,打开学生的语文思维,引领学生走进情景中,解读作者情感,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寓情于景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强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组织学生参与其中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及好奇心,在对景物深入解读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深化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从而有效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猜你喜欢
桂花情景文本
桂花
情景交际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做桂花糕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石化企业情景构建的应用
桂花蒸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打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