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珍
(合肥市绿怡小学 安徽合肥 230601)
阅读与表达并举是统编语文教科书的显著特点。阅读教学能够让学生深入认识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迁移学习方法,锻炼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一篇文章,多则数万字,少则几百字,对于长篇大论的文章,小学生把握其主要内容显得力不从心。小学生抽象思维差,他们往往停留在具体感知层面,不善于抽象概括。概括是思维的基础,没有概括学生的知识结构就无法形成,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本文以高年级阅读教学为例,探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有效策略。
这里的标题可以是文章的题目,也可以是一篇长文章的小标题。文章的题目其实就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通过文题一般都能够窥见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看到《狼牙山五壮士》《少年闰土》《军神》等课文的题目,就知道是写人的。还有一部分课文,读者可以透过题目看出其主要内容。例如《开国大典》《“诺曼底号”遇难记》《草船借箭》等课文,通过题目就可以知道作者主要写的是一件事情。概括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题目,对它稍加扩展充实:首先理解题目的字面意思,在此基础上对课文内容进行精简,使之更加完整。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透过题目都能够看出其主要内容。例如《在牛肚子里的旅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就不能一目了然地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一些较长的文章,无明显的关键词语、句子,对此我们可以通过添加小标题的方法总结概括主要内容。列小标题有利于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文章线索。例如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课文中有三个小标题,分别是“他对食物的兴趣”“他对独立的要求”“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通过三个小标题,抓住这些主要的事例,就能感受到一个男孩子的成长经历,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文章主旨。
中心句是一段话的灵魂,整段话都围绕着这句话展开表述。小学阶段,编者在选择经典篇目的时候,喜欢选一些总分总、总分或者是分总式结构的文章。这一类型的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只要找到其中的中心句,基本上就能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美丽的西沙群岛》一文围绕关键语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展开描写,每一自然段又有一个中心句。学生只要能够抓住这些关键语句就能很好地理解整段话的意思。例如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的《夏天里的成长》一文,开篇就是全文的中心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后文紧紧围绕这一句话来写瓜藤长、竹子长、高粱长,花苞长、苔藓长、动物长、江河长、马路长、铁轨长、学生长……万物都在夏天快速生长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围绕中心句,选取有代表性的材料,逐步深入,层次分明地介绍了万物生长快速,有生命的动植物快速生长,无生命的高山河流也在生长。在作者的眼中,连铁轨、柏油马路都能够在夏天不断生长。学习这样的文章,只要找到中心句,在此基础上慢慢延伸,不断递进,就能够很好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核心,掌握重点。像这样的课文还有很多,例如六年级下册《匆匆》一文,课文紧紧围绕“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一句来展开,作者朱自清在着急、无奈、徘徊、惆怅中感叹光阴易逝,岁月无痕。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中有些是记叙整件事情的。对于这种类型的课文,可以指导学生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每一件事情都有发生的原因,理清原因后再慢慢寻找事件的经过,也就是课文的核心内容,这需要帮助学生细心查找,总结归纳。最后师生一起去课文中追踪事件的结果。例如五年级上册的《猎人海力布》一文,其主要介绍了海力布救下小白蛇后获得了一块能帮助他听懂动物语言的宝石,并得知山洪即将暴发,为了拯救整个村子,海力布迫于无奈说出真相,自己最后变成石像的故事。对于这一篇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可以通过找寻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方式来进行。事情的起因是海力布救下小白蛇后获得了一块能帮助他听懂动物语言的宝石;事情的经过是海力布得知山洪即将暴发后,为救乡亲说出自己可以听懂动物语言的真相,自己变成了冰冷的石块;事情的结果是乡亲们悔不当初,看到海力布变成石头,听从海力布的话后离开故乡,夜里果然大山崩裂,洪水漫延。通过这样理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梳理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学生再来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就轻松容易很多。
有些文章,在形式上散漫随意,看似无章可循,其实并不然。各个看似散乱的章节其实在本质上都和主题内容息息相关。学习这样的文章,应该引导学生就相关内容列出提纲,再串联起来,从而在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全文重点。例如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主要写了与鲁迅相关的几件事情,通读课文后,学生分组讨论,以列提纲的方法理清文章主要内容。大家最终得出文章描写了五件事情,分别为趣谈“水浒”、巧话“碰壁”、玩放烟花、救助车夫、呵护女佣。这五件事情看似散漫,相互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其实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鲁迅的高贵品质,都是为了说明鲁迅“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在教学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时也可采用这样的方式。先让学生自主读文,然后用列提纲的方式概括地球的现状:美丽渺小、资源有限和移居无望,最后得出了“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的结论。通过列提纲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简洁方便,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提炼概括的能力。
很多文章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对于这类课文,学生对其中意义深刻的内容理解起来稍显困难,如果能够补充相关资料,这些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资料的搜集与运用能力不仅是重要的语文能力,也是现代社会公民适应日常生活的必备素质。例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一文选自鲁迅的《野草集》,而这个集子是鲁迅在1924年到1926年创作的。这段时间的鲁迅经受了一场持久、广泛、深刻、严峻的考验。其中包括女师大风潮、“三一八惨案”,以及他同反动军阀以及走狗们的斗争。他的内心充满矛盾:理想和现实,希望和绝望、光明和黑暗。在教学的时候,如果能够补充以上资料,学生就能够理解《好的故事》的思想内涵。文章开头“昏沉的夜”饱含深意,“好的故事”寄托美好愿望。学生从中感受到作者美好的理想和黑暗的现实之间的极度反差,体会到作者内心深处的矛盾以及真实的感受。
教材中有很多诗歌,而诗歌的内容往往耐人寻味,意义朦胧。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有时候会不尽如人意。对于这一类型课文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除了在细节上进行雕琢,还可以把想象的视野再拓宽一些,实现创造性想象,关注创造性生成。例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一文,学生读来就不解其意,稍感费力。对于哪些人活着,可是已经死去,学生不甚明了;而对于哪些人虽然死去,却永远活着也知之不多。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人民喜欢什么样的人?(关心人民,爱护人民,为民造福,为民请命)这样的人是人民喜欢的,而人们讨厌什么样的人呢?(欺压鞭打,鱼肉百姓)再让学生想象:你知道哪些为民请命的人?哪些人又是残害百姓的人呢?想一想这两类人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具体对待普通百姓的。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们终于明白这里的“死去”和“活着”的深刻含义。在明白以上内容之后,对于整篇课文内容的理解水到渠成。又如教学部编版四下第一单元现代诗《花牛歌》一文,一共四节,每一节诗歌对应一幅画。教学时,可以借助课文插图,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看图、读文、朗诵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并在原文基础上进行再次创作,从而体会花牛的可爱美好、活泼有趣以及作者对花牛的喜爱之情。通过神奇的想象,学生拓宽思维,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核心。
借助人物之间的关系,利用各个事件的联系,把几个事件连起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教学中侧重引导学生。先归纳每件事的主要内容,抓住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的言行进行梳理,排除其他人物的干扰。最后概括出三件事情:周恩来和魏校长谈读书、伯父告诉周恩来中华“不振”和周恩来懂“不振”。从这三件事情中,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当时军阀混战,政府无能,国土沦丧,外国人肆意妄为、欺压百姓的真相,从而体会到周恩来励志苦读,拯救国运的崇高理想和伟大抱负。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尝试把三件事串联起来,想一想这三件事情之间的关系,并要求学生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来说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提醒学生首先理解几件事的关系,理清因果关系,用体现时间变化的语句将三件事连起来,从而实现利用事情的发展顺序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这一目标。
对于整本书的阅读和学习,可以借助作品梗概来完成。梗概是对作品内容的浓缩和概要描述,它用简练的语言叙述小说的主要情节和核心内容。在阅读整部作品的时候,可以借助作品梗概,非常简洁地把握整本书的主要内容。例如部编版六下《鲁滨逊漂流记》一文结构特殊,由梗概和节选两部分内容组成。如何把握这部经典外国名著的主要内容呢?先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梗概,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这部小说的梗概主要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提醒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总结概括。最后大家达成一致意见:课文的梗概主要描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流落荒岛”“建房定居”“救星期五”“回到英国”。整部作品主要写了遇难荒岛的鲁滨逊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他在岛上建房定居,养牧种植,以坚强不屈的意志力生存下来,还收留了“星期五”,把他驯成忠实的奴仆。28年后,鲁滨逊救了船长,回到英国。对于整本书的阅读,可以借助作品梗概,了解作品内容,感受作品魅力。
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思想精华的凝聚,都是一个时代留下的烙印,都是教材编写者精心选择的典范,所以每一篇的内容都需要学生精确把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引导学生更好地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和把握,需要我们全体教师积极探索,不断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