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柳
(阜阳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协同育人是通过多方利益共享满足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的教育需求,从而化解高校人才培养结构性矛盾的一种新型育人模式,是“三全育人”理念的实践路径。阜阳师范大学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体系,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三全育人”理念中,全员育人中的全员是指发动和实施育人工作的主体,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成员;全过程育人指将育人工作融入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指利用多元化载体采取多样化方式多角度开展育人工作[2]。可以讲,全员育人侧重整体层面,全过程育人侧重时间层面,全方位育人侧重空间层面[3]。在“三全育人”的逻辑关系中,全员是主体,全过程和全方位是两翼,3者之间辩证统一且融合互促。简言之,“三全育人”是高校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根本原则和核心理念[3]。
协同育人与“三全育人”在本质和内涵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为了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三全育人”理念为协同育人提供了理论支撑,协同育人则是“三全育人”理念的实现途径。在“三全育人”理念引领下,高校通过扩大育人主体范围、聚合多种育人资源、拓展育人空间实施协同育人,形成育人合力,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教育体系。“三全育人”理念全面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支持体系、育人时空延伸和育人实际成效。高校应依靠多方协同,同频共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广义上讲,“全员”涵盖管理人员、教师、辅导员和家长,他们都是高校协同育人的重要力量。狭义上讲,“全员”主要指全体高校教职员工均负有育人的责任和使命[3]。为了实现全员育人,高校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树立协同育人理念。加大宣传引导,使各育人主体牢固树立“三全育人”和协同育人理念,通过强化育人主体责任意识全方位调动各育人主体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提升育人效能,打造专业化、规范化及可持续发展的全员育人环境。第二,提升协同育人能力。组织集中学习、专题培训和调研走访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还可以建立协同育人行动小组,加强工作交流、业务探讨和经验分享,着力提升各育人主体的整体水平,为实现协同育人提供人才保证。第三,作好协同育人工作[4]。协同育人理念既受到育人主体和学生的影响,又与育人时间和育人场所关系密切。各育人主体应尊重学生成长规律,运用多元育人思维,借助多样化育人资源,通过各个育人主体从专业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实习实训、创新创业以及管理服务等方面作好育人工作[5]。
全过程育人要求育人主体将立德树人任务和协同育人理念融入学生成长发展的各环节,着力把握育人的阶段性和连贯性,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育人策略。因此,高校应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十大育人体系,将育人时间轴线适当向入学和毕业两端延伸,建立涵盖入学报到、大学期间和毕业工作的一体化协同育人方案,通过无缝对接和有效衔接使育人工作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6]。第一,在学生入学阶段,学校应提前了解学生入学前的思政教育状况。如在新生报到及开学典礼时,可采取线上调查问卷了解学生思政教育状况,并通过媒体宣传和新生欢迎会等形式初步实施思政教育。第二,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特点,将大学阶段分为理论学习、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3个阶段,实施阶梯式的教育模式。在理论学习阶段,教师应主动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实习实训阶段,通过校企合作,以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建设成就和企业员工事迹来教育学生。在创新创业阶段,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实践以及学科竞赛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高校可组织科技创新活动、党团员学习活动、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以及校友论坛讲座等校园文化活动,或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志愿服务和生产劳动等校外实践活动,打造良好的校内外思政教育环境。第三,加强对毕业生的定期回访,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为在校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这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检验高校思政育人成效、社会满意度和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第四,为了保证全过程育人顺利进行,高校应精准掌握育人规律,实行全程育人联动和监测机制,严格把控全过程育人质量,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
全方位育人指利用各种育人载体和育人资源,通过各种育人途径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构建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因此,高校应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构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互融互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有机衔接的全方位育人体系[6]。第一,应坚持课程育人的基础性作用。在理论课教学中,强化“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理念,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挖掘协同育人资源,构建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习实训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组成的“第一课堂”课程体系,实现课堂教育全覆盖。在思政课程中,应通过案例和专题讲座等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同时以教师技能大赛、示范课程和优质课大赛等为抓手,作好课程育人工作。第二,应强化实践育人的效果。实践育人是提升高校思政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高校应组织形式多样的育人活动,开辟育人“第二课堂”,鼓励和支持学生广泛参与,构建实践育人新格局。在校内,可以邀请专家为学生做专题讲座和学术讲坛;鼓励学生组建社团并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实践教育活动;开展基层党建创新活动和党员导学、督学及促学三学活动。在校外,可以与企业合作,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和“学雷锋志愿活动”等实践活动。第三,应重视网络育人的辅助作用。高校应高度重视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积极与网络思政工作平台对接,以扩大“第三课堂”思政课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7]。在教学中,采用学习通、雨课堂以及智慧树等移动教学平台开展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由管理部门、院系、学生会和班级组成的4级思政网络平台,通过“三全育人”主题教育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QQ等社交平台,广泛宣传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网络思政平台建设成为推进学生思政教育的园地。同时,应建立校园网络监管机制和防御体系,对网络思政教育实行精细化管理。
为了实现三全育人”目标,高校应分别从资金、育人队伍、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等方面建立系统完善的保障机制,以保障协同育人的有效开展[8]。阜阳师范大学是安徽省一所地方二本院校,非常重视思政教育工作,成立了大思政课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从思政教育目标目标、课程思政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实施与管理、激励机制以及考核评价效果等方面构建了完善的思政教学评价体系。该校将评价体系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成果相联系,通过强化协同育人过程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第一,根据“三全育人”理念,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功能,将立德树人贯穿思政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了“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协同育人环境。第二,将思政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成果与职务晋升、职称评聘及优秀评选等相联系,极大激发了思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学能力也有很大提升,多名思政教师获得全国思政课教学骨干,并在思政课教学比赛中获奖。第三,将学生的思政学习成果与优秀学生评选,优秀班干部、党团员评选以及推免硕士研究生等挂钩,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参加各种思政教育活动,使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不断提高。安徽省多家媒体及报刊都对阜阳师范大学的思政课教学成果进行了宣传报道,有力推动了学校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
“三全育人”理念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指导理论,“协同育人”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在协同育人过程中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有助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高校应从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3个方面展开协同育人工作。阜阳师范大学坚持“三全育人”理念,强化协同育人过程,打造了良好的思政教育校园环境,而且使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有很大提升,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