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证“四步”发展策略探究

2022-02-13 12:56王蔷馨刘正涛
高教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型高校

王蔷馨 刘正涛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翻天覆地,应用型高校也紧抓机遇,稳步推进,积极探索美国和欧洲各国在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证领域发展的新思想;总结经验,研究分析我国在此学分认证方面的优缺点;主动思考,寻找出课程质量、高校层次、学习时长几个关键点;努力构建政策先行、标准先行、评价先行、规范先行这“四大先行”步骤,认证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理念与教学模式改革相结合的“外驱力”。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证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3-0042-04

Abstract: With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earth-shaking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re also seizing the opportunity to steadily advance and actively explore new ideas in the field of MOOC credit certifi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an countries. Summing up experie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OOC credit certification in China, actively thinks, finds out the key points of curriculum quality, university level and learning tim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build the four leading steps of policy first, standard first, evaluation first and standardization first to explore the "external driving force" of the combination of "learner-centered" concept and teaching mode reform.

Key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MOOC; credit certification

随着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在线开放课程正在对全球,特別是我国的高等教育产生着巨大影响。

一、研究背景

在线开放课程最早是在2012年,由美国加州大学的福克斯教授提出,起初是对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在线开放资源)的内容进行探索,逐渐演变为新的教学模式。由此,世界各地的学者都开始探索如何将MOOC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引用至教学。

在中国,由MOOC逐渐发展为各种新模式,使用最广、应用最多的当数“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模式,这是由加州大学Fox和Patterson两位教授最早进行探索,将MOOC课程与传统课堂进行整合,以达到改善学生学习体验的目的,使SPOC“校园化”。SPOC中的“Small”与“Private”则表明,面向对象是小型的人数群体和经过选拔的学生群体,以在校生为主。

继而,SPOC模式又细分为异步SPOC模式(拷贝一门已经结课的源课程学期内容,老师可以删减原有内容也可以新增补充内容)、同步SPOC模式(完全跟随一门正在开课的源课程学期,教师仅可补充内容;不能修改源课程原有内容)和独立SPOC模式(单独创建一门SPOC课程,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安排发布一门专有课程)。

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时代已然到来。据统计,截至2019年12月,全国有7000多万人次通过选择学习在线开放课程来达到提升的目标。教育部也一直在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发展,自2015年起,教育部出台了系列文件,特别是疫情期间,教育部组织22个在线课程平台免费开放在线课程2.4万余门,全国大量学生都投入到线上学习过程,大部分高校都加快步伐,将着力点放置课程的“建”的过程当中。但是如何将“建”与“用”并重,使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能够达到“用”的目标,在下好变轨超车“先手棋”的同时,真正考虑如何将“用”落地,是如今面向庞大学习群体亟待解决的瓶颈。

二、国内外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证现状

选修赋予学分真正的内涵,其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西方,大多数高校都体现了“选修”思想,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相继推出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证体制, 美国的MOOC学分认定发展过程基本已趋向成熟,能有效利用MOOC的线上教学资源,同时也能确保学习者对课程的真正理解和深入。欧洲在学分认定发展过程中,为全球学分认证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特别是政策的颁布和平台的搭建,让学习者能对课程、学分有全方位认识。追根溯源,我国学分制可追溯至1917年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时,蔡先生从欧洲留学回国后,紧跟美国和欧洲大学的改革动向,开始推行学分制。经年发展,随着在线开放课程的不断盛行,教育部不断推出相关政策,推动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发展,其中也对“学分转换”问题作出相关规定。

虽然国家教育部和各地教育厅在纲要性的文件中都给出统一指导思想,但是高校缺乏在在线开放课程领域实现学分认证的具体文件。同时,文献检索上,在中国知网检索“在线开放课程+学分互认”,仅有对学分银行的文献描述,而研究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如何进行学分认定,则更是我国学分认证领域的缺项。

三、应用型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证关键要素

在国内高校积极开展学分认证探索工作的同时,对于如何认证学分的问题,却是支持与质疑并存,而实现学习成果认定是在线开放课程从开放课程发展为开放教育的实现路径。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如果在课程建设还没有相对成熟、某些课程还没有得到认可之时就开始学分互认,未来将会对高校教学质量有影响。所以,要实现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证,需要对以下几个关键要素作进一步理解:

要素一:课程

课程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给予学分的重要载体,因此,强化课程管理對实现学分认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存在问题:课程质量参差不齐。随着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课程数量迅速增长,特别是2020年,由于受疫情影响,全国各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呈“井喷式”发展。而关键因素之一——课程质量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导致各课程互认学分的难度增大。

国家教育部推荐的22个课程平台中,如爱课程、学堂在线、超星、智慧树等各类大型平台选择在线开放课程在平台开设的标准,并不是根据课程质量决定的,而是根据教师所属高校统一选择的平台,各类课程平台只存在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数量多少的问题,而并不设门槛,课程质量差的课程依然能正常建课。而课程的学分设定,一般是根据课程所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原本设定的线下课程学分数而定,各课程平台并没有给出课程学分的统一推荐标准。

要素二:层次

高校是实现在线课程建设,进行学分认证的重要保障。

存在问题:高校层次良莠不齐。各高校在引入平台课程时,由于存在各高校层次不同,同一门课程,一般情况下,高层次大学一般不接受低层次大学的课程资源,担心学生“吃不饱”;而低层次大学在引进高层次大学的精品课程时,往往又担心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学生能否“赶得上”。因此,高校层次的良莠不齐,无疑增厚了校际间学分互认的壁垒。

在应用型高校,引入课程则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只引进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学习这样的课程学校才给予学分;另一种是只引进校际联盟的同层次课程,学生只有通过学习共建共享的同层次高校的课程,才能获得学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学习成果认定方式。

要素三:学分

学分是计算学生对某门课程学习总量的一种计算方法。通过学分计算,可以统观学生对所有课程学习的总貌,因此如何计算学分,并使之科学有效,是关键问题。

存在问题:学习时长大相径庭。课程学习时长是计算学分的关键,一般应用型高校1个学分相当于16-18课时(45-50分钟/课),即1学分学习总时长为900分钟(15小时)左右。如果一门在线开放课程教师设定为1学分,那么,这1学分是单指学生仅是在线学习总时长达到900分钟即可给予1学分,还是指通过学习后,做作业、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参加章节测试、期末测试等,参与各环节后累计900分钟?

同时,如何对学生学习所需时间进行预估,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因受高校层次不同,生源不同,学生学习能力、课程难易度不同等各种条件影响,学生对同一门课程的学习时长也应有所区别。如一门课程,教师设定学生学习15小时可获得1学分,若来自国内顶尖高校的学生学习这门课仅需15小时,而来自应用型高校的学生学习这门课,因受上述各种因素影响,可能需要30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因此,在考虑学时与学分如何关联时,应分类指导,给予不同政策。

四、几点思考

应用型高校的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证工作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一系列问题,整个教育教学层面需要互相协同,相时而动。本文从“四个先行”着手,对应用型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赋予办法进行思考。

(一)准确定位,政策先行

应用型高校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促进应用型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发展为使命,以优质资源共享,实现学分互认为愿景,构建平台、课程、学分为一体的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证工程。

目前,教育部、各地教育厅陆续发布了系列关于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证的指导意见,但迄今为止,仍未有系统的学分认定具体方案或操作细则,因此,要实施慕课学分互认,首先必须要有完善的政策。美国、欧洲等国家或地区无一例外均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来促进学分积累和转换的顺利实施,通过梳理文件,制定政策,配套方案、细则、流程等,准确定位,梳理学分认证体系的基本模块。

(二)课程质量,标准先行

1. 建立课程标准

在“目标导向”机制引导下,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分析哪些课程适合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建立课程标准,出台适合于应用型高校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管理办法,从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通识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出发,分类指导,分类建立课程标准,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2. 建立质量标准

教学改革必然引发教学管理改革,应用型高校教务部门与教学质量监督部门同向而行,共同针对课程标准,建立各类质量标准,从应用型高校学生能承受的知识基础出发,从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各学科质量标准出发,对引进和自建课程的视频、作业、考试、讨论等主要教学环节提出质量标准;从教学辅助工作出发,对配套资料和数据统计等提出质量要求。

3. 建立评估标准

在线开放课程质量评估是提升课程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近些年来国内研究的主要核心之一。应用型高校需要从实际运行的效果出发,从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出发,建立教学质量评估标准,从在线开放课程资源质量、技术内涵、学生接受程度等建立评估标准,形成从建立至评估的闭循环系统。应用型高校通过建立标准的手段,帮助学生选择契合实际的在线开放课程,并确保学习成果得到认可,帮助学生顺利获得相应学分。

(三)学习成果,评价先行

由于高校之间存在层次高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百花齐放”。从欧洲学分转换体系来看,一般都是同层次高校才有操作空间,但是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在各平台提供在线开放课程的高校恰恰都是高层次院校。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般从两部分考虑如何界定,即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在线上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视频观看、在线作业、测验、讨论等,学习者申请学分认证时需提供课程目录、课程说明、课程作业等支持性材料。终结性评价由提供学分的学校或者机构组织考试,两者结合来综合评定是否进行学分认定。同时,还需加强应用型高校校际之间的合作,打破壁垒,建立桥梁,互通有无,共同促进教育资源共享,使学生获得学分更加灵活与方便。

(四)学分计算,规范先行

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的学分计算大部分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的时长是学分计算的核心环节,因此,如何对学习时长进行测算,则是解决线上学习学分认证的关键。

1. “千方百计”,探索学分计算方法

一是学生试验法。抽取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样本,对学生参与同一门线上课程学习时长进行记录,经数据分析和提取后确定,样本学生的学习时长是否值得大规模推广。学生试验法有助于观察、分析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同一门课程花费时间的差异之处,有助于了解学习时长的关键决定因素,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进一步探索在线开放课程自变量(课程难易度、视频长度、作业难度、测试难度)和因变量(学习时长)之间的关系。

二是累加试验法。选取一门线上课程,根据组成课程各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设置权重,适时调整。超星平台的线上课程一般由视频学习(30%)、在线作业(20%),随堂测验+期末测验(50%)组成,学习时长根据对应的权重进行加权后,获得时长;智慧树平台由视频学习(30%)、章节测试(10%)、见面课(10%)、在线考试(50%)组成后,对学习时长再行加权。无论权重占比多少,累加试验法都可通过划分多个层次对学习时长指标进行判断和计算。

三是专家访谈法。聘请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各学科专家或课程带头人,请专家首先进行课程学习,再搜集各专家提出的意见和想法,以专家的意见和想法作为课程学习时长决策的参考依据。专家根据自己长期细致地观察本层次的学生,研究过此类课程对不同层次学生所起到的效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同一门课程的学习时长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因此专家访谈法无疑是线上学习学分计算的重要方法之一。

四是参照法。课程教师根据本校学生学习所需时长,提供学分赋予说明,各平台列出各门课程教师推荐学分,给其他高校提供依据。如高校选取爱课程平台的优质课程提供给学生学习,爱课程平台会在课程概述与课程大纲栏目中列出教师事先测算的时间:共几周,每周几小时。学生在参与完教师指定的课程学习流程,并达到规定学习要求后,平台会给予认证证书,学生可凭借证书到学校兑换相应学分。

五是综合法。综合考量高校层次、课程难易度、学生生源、学生学习能力等各部分,将各种相关因素联系起来,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综合研究课程学习时长如何决定学分的属性,如何在不断变化中表现出应用型层次的总体特征,对数据进行比对和分析,从而给出学分测算方法。

2. “按部就班”,规范学分计算流程

根据规范出效率的原则,越守规范,越有效率。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证是一个整体工程,需要教学各环节协同运作。同样,学生也需要按照既定流程,确保所需,确定目标,以期学习成果能够顺利转换为学分。

3. “成果导向”,转变思想观念——以学习者为中心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原本建立在人本层面与建构层面基础之上,成果导向(OBD)强调,学生从学习初期就有着目标导向和成果预期,学生很期待最终的成果内涵,即有所需,才有所抉择,希望通过这门线上课程的学习,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起到什么作用;高校也应根据成果导向理念,协助学生为其提出所需要的服务,即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学分。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变革,对课堂权利的再分配,对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对教师角色和学生行为的转变,无不围绕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共建的EDX平台甚至提出了“2022教育新模式畅想”概念,包含模块化教育、全渠道教育、终身教育三大部分,形成了单门课程、微学位、在线学位阶梯式的产品结构,即未来通过互认学分模式,学生能够更灵活地进行学习和获得预期成果。因此,未来的政策应鼓励应用型高校在提供完善支持服务,构建完备的课程质量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理念与教学模式改革相结合,真正成为学生获取学分的“外驱力”。

参考文献:

[1]孙忠梅.地方高校慕课共建共享学分互认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8,330(2):23-24+48.

[2]邱伟华.高等教育慕课市场的学分认定机制[J].开放教育研究,2017,23(2):64-74.

[3]朱庆峰.我国高等教育“慕课”发展的困境及理路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4(23):73-77.

[4]白倩,赵丽,张舒予.慕课的学习现状与反思——基于我國慕课学习者负动机影响因子的角度[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12):65-71.

[5]刘红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与学分银行制度对接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10):88-94.

[6]魏英玲,何高大.欧盟高校“慕课”(MOOCs)的现状与发展及对我国高校“慕课”的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5(5):32-39.

[7]Manuel Freire, Angel del Blanco, Baltasar Fernandez-Manjon. Serious games as edX MOOC activities[C]// 2014 IEEE Glob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ference (EDUCON),IEEE, 2014.

[8]Ferschke O, Yang D, Tomar G, et al. Positive Impact of Collaborative Chat Participation in an edX MOOC[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2015.

猜你喜欢
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型高校
浅谈互联网+时代将微课、慕课、优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思考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
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力提升策略研究
七项技能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创新能力研究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基于CRP平台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
从“3号文件”看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