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迪
狠抓“首要任务”,不断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
1.坚持党的领导,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能力。学校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不断完善相关文件制度,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在教学、科研、管理等重大事项和在教师引进、课程建设、教材选用、学术活动等重大问题上的政治把关作用。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原则,定期开展教师思想动态调研,落实党委联系教授工作制度,持续开展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计划。严格落实校院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每年制定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计划,持续推进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能力提升一体化。学校各二级单位每周二下午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教师集中学习参与率达到100%。学校党委组织人事部举办中层干部读书班,通过集体学习、分组讨论等形式,切实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大动能。学校党委教师工作部组织开展“永远跟党走、奋斗新征程”师德师风培养暨党史学习教育主题研修班,通过专家辅导、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交流研讨,在学思悟践中实现党史学习入脑入心。
2.坚持思想铸魂,强化师德师风首要标准。教师发展,师德为要。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决定着其办学能力和水平,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一是加强高线引领,培育弘扬高尚师德,激发涵养师德的内生动力。建立教师荣誉制度,定期选树表彰师德先进典型。从2018年开始,学校把師德师风纳入翔宇盛典年度十大人物推荐标准。学校教师发展中心设立名师工作室,通过“名师带教、交流研讨、共建共享、共同发展”的培育模式,为优秀教师提供“共同学习、互勉共助、集体成长”的平台。二是强化底线要求,让师德底线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近年来,学校出台了《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师德考核实施办法》《师德“一票否决制”实施细则》等8份文件,明确师德要求,划定师德红线,严明惩戒措施。学校党委教师工作部进一步完善师德考核办法,将师德作为教师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重要指标,将师德表现纳入评优评先、表彰奖励、职称评审、岗位竞聘等工作,对师德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
3.坚持目标导向,持续推进教风建设。教风、学风、考风是一个学校办学治校的精神理念,也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检验治理成效与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和“三风”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是关系到教育强国战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和加快推动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及内涵式、差异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学校将2021年作为“三风”建设年,学校党委作出了整体部署,学校党委书记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进行专题学习,提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和“三风”建设的总体要求。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先后主持召开5次校长专题会,研究并形成了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和“三风”建设的具体安排,学校成立专门工作组,深入开展校内大调研,广泛走访兄弟高校,系统梳理现行制度文件,对标对表教育评价改革要求,传承和弘扬学校优良教风、学风,以“三风”建设为牵引,持续推进教育评价体系构建,释放人才活力,为事业发展凝聚人才动力。
紧扣“关键环节”,着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
1.持续完善教师发展与支持体系。教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而促进教师发展的重点在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2019年1月,学校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打造教师成长发展综合服务平台,以“重规划、有特色、可持续”为工作理念,搭建起“分模块、菜单式、体系化”的师资培育发展方案,稳步打造教师专业素质提升“7+3工程”,即培养教师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卓越的教学水平、突出的科研能力、成熟的学术合作、平衡的身心健康7个方面的素养,着力提升教师在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知识传授与应用、社会发展服务三个维度的贡献力。为学校教师量身定做“一人一册”个性发展档案,实现教师思想、业务素质的双提升。
2.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实现高水平育人教师梯队建设。按照学校党委整体部署,依托教师发展中心成立校级名师工作室和教学团队,发挥在师德教风、教学能力、育人方法、集体备课、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例如:宋振美名师工作室通过座谈会、集体备课会、课程思政方法培训会的形式带动全校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思政与专业内容融合;陶冶名师工作室与黄大年教师团队通过实现专业创新、产学融合等形式,实现育人理念的革新,促进学生在专业学习、实践能力、知识创新、自主创业领域的全面发展。
3.完善以赛促教机制,助力教师成长。为了积极应对新科技对人才培养的挑战,要不断健全高校教师发展制度,夯实高校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着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实施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促进计划,完善新教职员工入职培训年度体系,从师德师风、教学技能、科研方法、学科建设、师生关系等多个角度促进师德、师能的持续提升。近五年,入选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1个,15人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3人获北京市高创计划教学名师,2人获北京市优秀教师,3人获得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外语微课大赛国家级奖项,4人获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等省部级及以上教学奖项20余项。
破解“瓶颈问题”,深化教师多元评价,创新人事制度改革
1.鼓励各展所长,实行分类管理。根据教师特长,将教师岗位分为教研型、教学型、科研型三类;根据学科特点,将教师分类为非经管类、经管类和公共课教师类。根据学校学科发展需要和学科类型区别,分型、分类制定了晋升条件。此外,还根据上级规定,为思政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单独设定了晋升条件。
2.重视质量导向,实行代表作制度。在评价中重视成果的质量导向,教育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成果均限填若干项,鼓励教师产出高级别、高水平成果。实现代表作外审,除论文、专著、译著外,申报教师还可以根据申报岗位类型提供精品课程、教学课例、理论文章、决策咨询研究报告等成果作为学术代表作。其中,教学型教师必须提交1项教案、教学视频等反映实际教育教学水平的成果,体现不同类型教师成果
(上接83页)
的特点,认定其不同成果的贡献度。
3.规范聘任程序,优化聘任流程。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确定校院两级聘委会成员、学科评议组成员数量及组成,确保评审过程公平公正。严格按照文件规定进行公示,保障评审流程公开透明。优化教学型教师评价,随机抽取申报教师课程,邀请校外专家听课评价,评价结果提交至学科组评议时作为参考;在学科组答辩中除了陈述和答辩外,还加入了现场授课环节,确保专家在评审中对其日常课堂质量和实际教育教学水平有深入客观的了解,提升评价质量。
4.开拓绿色通道。根据学校发展和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对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或其他特殊情况实行职务聘任绿色通道制度,经学校教师职务聘委会综合考察评议,校领导集体研究,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后,可直接聘用。创造性地开拓了“重大成果直评”制度,师德师风事迹突出,在高水平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产出杰出学术成果,完成重要科研项目,产生巨大社会效益的教师,可以申报“重大成果”,经学术委员会、聘委会、专家评审等流程,可直接聘至相应的专技级别。
要破解“瓶颈问题”,在科学评价教师发展上再深入。解决教师评价指挥棒问题是指引教师队伍发展方向、建设高质量教师管理制度的关键环节。通过几年的改革实践,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教师教育教学职责,进一步明晰教师岗位职责,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以科学有效的评价导向,推动人才在办学治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21年度党建思政(德育)专项研究难点攻关计划项目“翔宇名师工作室—明德331教师思政育人工作室”的中期建设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组织人事部)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