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雪竹 张小锋
摘 要:战胜疫情最为有力的武器是科学。公众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了解是能够有序应对疫情、缓解大众焦虑情绪的有力举措。大学是创造知识、传播知识的殿堂。科学知识普及既是发挥大学五大基本职能的契机,也是检验大学是否作为知识创新主体和能否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试金石。大学要发挥科学研究的功能,多渠道助力疫情防控;抓好舆论导向,打好“宣传思想战”;用好用活新媒体,发出战“疫”最强音;走向社区一线,彰显高校优势;创新传播方式,让应急科普知识有趣起来;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大国形象。
关键词: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科普;宣传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我國成为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显示了中国的强大修复能力和旺盛生机活力。” 当前,境外疫情持续蔓延,国内省市陆续发生本土聚集性疫情,疫情防控形势复杂严峻。新冠肺炎疫情的新一轮暴发,以残酷的现实告诫人们,疫情防控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和懈怠。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尊重科学、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做好应急科普知识推广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变局中的历史加速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大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有效激发正能量,传播科学防控知识,提升师生和公众的科学素养,保护公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高校校园稳定和正常的社会秩序,是高校的使命与责任担当。
科普宣传是舆论引导的“压舱石”和“定海针”
“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并深入阐释了伟大抗疫精神。其中,尊重科学是抗疫精神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病毒肆虐,我国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在技术攻关、医疗救治、决策部署等方面,始终坚持遵循科学规律,为战胜疫情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和科学基石。科学是战胜疫情最为有力的武器。公众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了解利于有序应对疫情、缓解大众焦虑情绪。大学是创造知识、传播知识的殿堂,是做公众科学知识普及最有优势的机构。科学知识普及既是发挥大学五大基本职能的契机,也是检验大学是否作为知识创新主体和能否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试金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带有突发性、急迫性、严重性、群体性的特点。新冠肺炎疫情来势凶猛、扩散迅速,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临严重威胁。这既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集中检验,也是对大学在公共卫生保障和科技支撑中是否有所担当作为的严峻考验。大学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传播科学防控知识,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保护公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正常的社会秩序。
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恰是信息杂乱、容易滋生谣言的时候,需要宣传舆论释疑解惑、导航定向。及时向公众提供权威科普知识,解读疫情防控措施,帮助师生和公众正确认识疫情发展态势、掌握疫情防控知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十分必要,可以起到“压舱石”“定海针”作用。做好应急科普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有助于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社会大防线。
当前应急科普工作中面临的薄弱环节及成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是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事关高校校园的安全稳定,事关社会的长治久安。大学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传播正能量,积极引导广大师生主动防控、科学防控。但在实际工作中,大学仍然有反思提升的空间。
1.没有及时发声。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公众舆论中,理性与非理性因素共存,有效的引导可以对事态发展变化产生积极的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对大学工作的一次考验。有些大学在突发事件中特别是初期阶段不敢发声、不敢表态。有些大学缺乏主动性、能动性,怕担责、怕说错、怕说多了。大学站位缺失,给传谣、造谣等危害社会安全稳定的有心之人可乘之机,没能发挥大学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责任与担当。
2.有些专家学者不屑发声。有些专家学者不屑对公众科普宣传,认为这是社区街道、大众传媒的事情。大学不仅是创造知识的“象牙塔”,更是“飞入寻常百姓家”传播知识、科普知识的“堂前燕”。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大学和科研机构既要为药品研发和疫苗科研攻关等提供科技支撑,也要为决策指挥、社会治理各方面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其中,科学知识普及就是最直观有效的手段,学者专家应积极发声,为抗疫提供权威声音。
3.宣传渠道没有与时俱进。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掌握着话语权,每个人既是创造者,又是传播者。有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工作部署反应慢、缺少抓手,不善发声;或者没有切中要害、发挥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宣传手段和媒介不能与时俱进,特别是与公众的关注点大相径庭,没有发挥互联网媒介的作用。传统媒介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无力感,有种“重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而新媒体的出现给宣传工作带来新的方式,同时也带来极大的挑战。宣传工作要与时俱进,创新传播方式,注重引导效果,积极迎接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破解应急科普工作困境的应对之道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大学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切实把应急科普工作做成防控疫情的坚强一环。要探索构建“互联网+科普”模式,发挥新媒体在维护和传递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引导公众主动防控、科学防控、群防群控。用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和创新力量,激励公众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最大努力和积极贡献力量。
1.发挥大学科学研究的功能,多渠道助力疫情防控。大学和科研机构是创造知识、传播知识的殿堂,是做公众科学知识普及最有优势的机构。要充分发挥大学学者、智库的作用,传播权威声音,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服务国家战“疫”、抗疫主战场。要让科研人员和科研团队主动担当作为,积极行动,坚守科研初心,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依托不同科研背景优势开展研究、形成合力。例如:医学院校为疫苗研发和疾病救治提供支持,经贸院校针对疫情期间经济新问题开展研究。要健全科研评价机制,加大投入,把智库工作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议题,做好疫情研究相关报告,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积极建言献策,为服务中央决策和首都防控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2.抓好舆论导向,打好“宣传思想战”。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工作要求,统一思想,充分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主力军、主心骨作用。在抗疫战线上发出“声音”,为这场无声战“疫”提供支持和力量。在主流媒体上引导学者发声,利用专业权威知识为公众服务,做好科普知识普及,将最新研究成果、防治方法准确、及时地向广大公众传播,解读国家最新的疫情防控措施,帮助公众正确掌握疫情防控知识、认识疫情发展态势。要依据事态发展状况、公众防控知识需求做好科普议程设置,抓好科普知识传播选题策划,在众声喧哗中奏响健康向上的主旋律,让舆论空间正能量充沛、新气象充盈。
3.用好用活新媒体,发出战“疫”最强音。要在大数据环境下用好用活新媒体,高效利用互联网媒体平台开展应急科普相关工作。线上加大宣传力度、频次和覆蓋面,强化正面宣传,讲好战“疫”故事。利用新媒体矩阵,开展疫情期间防控工作的宣传报道、疫情防控专题知识普及、先进典型事迹的宣传。发挥新媒体在疫情防控科普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发布和转载健康科普知识、防控工作指南、防控科普漫画、诊疗方案解读、疫情防控部署举措、疫情防控形势等疫情科普类相关推送,为广大公众提供权威科普知识,解读疫情防控措施,帮助公众正确认识疫情发展态势、掌握疫情防控知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4.走向社区一线,彰显高校优势。面向公众举办科普大讲堂、科普博物馆、科普展览馆等,向社会免费提供教育资源,开展学术研究、知识传播,成为社会知识交流的纽带。鼓励专家学者走入社区、街道一线,利用工会、关工委、学生活动等渠道,为公众面对面提供疫情防控知识普及,确保疫情防控科普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针对性,真正做到全面动员、让共同防疫意识深入人心,给师生吃下“定心丸”,给社会拉下“减压闸”。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更多理性力量,提升防控科学性与有效性,把科普宣传抓实抓细,聚焦基层防疫一线,积极引导,众志成城,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凝心聚气、弘扬正能量,发出战“疫”最强音。
5.创新传播方式,让应急科普知识更有趣。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发展,公众接受文化传播的方式更具影像化和碎片化特点。应急科普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快手、抖音等新兴媒介平台,构建“互联网+科普”模式。积极发挥新媒体优势,形成全媒体联动格局,加大公众和社会急需科学知识的供给力度,精准推送,有效传播,注重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呈现形式的多样化以及推送内容的针对性。可以结合漫画、直播、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方式,集中呈现防控知识、疫情动向、防控措施等公众关心的话题。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防护知识、解读疫情最新进展、回应公众关切,把复杂的防疫卫生知识用通俗易懂、简单有趣的方式告诉公众,让科普有趣起来,让科普好玩起来,构建新媒体应急科普新模式。
6.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大国形象。“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全球视野、天下情怀和大国担当。疫情正深刻地影响全球化进程,凸显全球人类命运休戚与共,非一国之力,需要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同频共振,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社会媒体要形成国内外积极联动的良好宣传态势,让科学防控知识走进千家万户,形成国际各国信息共享、知识共享,坚持多边主义、走团结合作之路。可以利用遍布全球五大洲的孔子学院,帮助当地民众客观了解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于疫情的防治工作,消除误解,为打赢全球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积极贡献,提升中国的海外影响力,共建美好的地球家园。
本文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工会工作专项研究课题“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高校应急科普工作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许博.伟大抗疫精神的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J].人民论坛,2021(30):93-95.
[2] 褚建勋,李佳柔,马晋.基于云合数据的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科普大数据分析[J].科普研究,2020(2):35-42.
[3] 李润虎.典型国家新冠肺炎疫情科普的案例研究及启示[J].科普研究,2020(2):84-90.
(作者单位 :乔雪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张小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