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测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2022-02-12 01:49王聚瑾杨叶怡
中国当代医药 2022年2期
关键词:内皮细胞血浆标志物

王聚瑾 况 佳 杨叶怡 徐 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宝山分院检验科,上海 200436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一类由血液循环障碍和脑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缺血坏死的脑血管病[1-2]。其发病机制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动脉狭窄以及原发性的脑血栓形成,而ACI 的核心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或血栓形成。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小板活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4]。为此,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探讨血管损伤相关标志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 antigen,vWF:Ag)、凝血检测的常用标志物D 二聚体(D-dimer,D-D)以及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在ACI 病情发展中的相关性,评价分析ACI患者血浆vWF:Ag、D-D、FDP 对ACI 的诊断价值。拟通过有限的临床样本评估分析,综合采取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co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logistic 回归分析,评价血浆vWF:Ag、D-D、FDP 在ACI 中的诊断价值以及在ACI 中的危险因素程度,从而确定标志物对ACI 的临床指导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上海仁济医院宝山分院收治的86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上海仁济医院宝山分院的60 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49例,女37 例;年龄37~86 岁,平均(57.33±14.73)岁;ACI病程1~20 d,平均(9.15±1.08)d。对照中,男38 例,女22 例;年龄35~85 岁,平均(61.67±14.53)岁。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纳入标准:①发病72 h 内,经计算机断层扫描或磁共振扫描确诊为ACI;②年龄≥18 周岁。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炎症、血液疾病、癌症或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史;②已使用抗凝药物与止血药物。

1.2 方法

采用1×109mmol/L 含肝素的枸橼酸钠管(2 ml)收集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空腹状态下的全血,使用离心半径为16 cm 的离心机将全血样本在2000 r/min 条件下离心15 min 收集血浆,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vWF:Ag、D-D、FDP 浓度。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①符合纳入标准的两组人群分别观察血浆vWF:Ag、D-D、FDP 浓度,血浆vWF:Ag 正常参考值:(94.09±32.46)%;血浆D-D 正常参考值:0~200.0 μg/L;血浆FDP 正常参考值:0~5.0 mg/L。②相关性分析r>0.6 即可认为两者存在相关性;③ROC 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越大,且满足P<0.05,可认为指标有较高诊断效能。④回归分析OR 值>1 即可认为是危险因子[5-7]。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 相关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ROC 曲线建立连续性变量最佳预测预后的截断点,并行多因素logistic 分析,以确定vWF:Ag、D-D、FDP 浓度中ACI的独立危险因素,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血浆vWF:Ag、D-D、FDP 水平的比较

观察组vWF:Ag、D-D、FDP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血浆vWF:Ag、D-D、FDP 水平的比较(±s)

表1 两组研究对象血浆vWF:Ag、D-D、FDP 水平的比较(±s)

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86 60 202.30±13.12 106.20±2.27 7.22<0.01 272.20±2.85 153.20±2.01 5.06<0.01 5.56±0.18 3.19±0.30 6.70<0.01组别 例数 vWF:Ag(%) D-D(μg/L) FDP(mg/L)

2.2 血浆vWF:Ag、D-D、FDP 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vWF:Ag 与D-D 水平呈正相关(r=0.95,P<0.05),而vWF:Ag 与FDP、D-D 与FDP 无相关性(r=0.54、0.68,P>0.05)(表2)。

表2 血浆vWF:Ag、D-D、FDP 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2.3 观察组血浆vWF:Ag、D-D、FDP 检测的ROC 曲线

观察组血浆vWF:Ag、D-D、FDP 检测的ROC 曲线见图1(封四)。观察组中,vWF:Ag 为147%、D-D 为258 μg/L、FDP 为5.26 mg/L 时成为ACI 的诊断临界点(AUC 分别为0.883、0.722、0.549;敏感度分别为86%、68%、54%;特异度分别为79%、89%、68%)(表3)。

表3 观察组血浆vWF:Ag、D-D、FDP 检测的ROC 曲线

2.4 logistic 回归分析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WF:Ag 与D-D 是发生ACI 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表4)。

表4 logistic 回归分析

3 讨论

目前,ACI 的常规诊断方式主要为CT 与MRD 影像[8],在临床检验中,针对ACI 的血液样本相关诊断标志物尚处于探索阶段。寻找一种可以与影像学检查相补充的血液样本检验标志物,或将提高ACI 疾病的检出率与确诊率,为ACI 疾病的防治提供更为完善的检测方式和指标。以往的研究表明,ACI 疾病的发生可以表现在患者血浆vWF:Ag、D-D 和FDP 水平的变化[9],其原因可能与vWF:Ag、D-D 和FDP 的生理作用相关。vWF:Ag 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释放的调节血小板粘附、促进血栓形成的关键因子,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起始因子,被认为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重要标志物[10-11];D-D 是纤维蛋白降解的片段,其释放增多则预示纤溶和血栓形成物的激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周动脉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常被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的诊断、肺栓塞疾病的排除和抗凝治疗后肺栓塞再通的评估以及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与早期复发性缺血性病变的重要标志物[12-13];FDP 是由纤溶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产生的蛋白片段,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激活有关[14]。当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损伤时,内皮下基质和胶原纤维暴露,导致纤维蛋白血栓形成,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激活,使得血液高凝和ACI 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vWF:Ag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与现有的研究相吻合[15-16],提示在ACI 发生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以及血栓物质的形成。这一研究结果为血浆vWF:Ag 成为ACI 临床诊断标志物提供了前提依据。D-D 被证明在一些急性血栓性疾病诊断中具有高度敏感性[1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D-D、FDP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kuya等[18]研究表明D-D 联合FDP 应用能有效提高血栓疾病发生的预测与诊断,Liu 等[6]研究认为血浆vWF:Ag检测能够成为不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预后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vWF:Ag 与D-D 水平呈正相关(P<0.05),而vWF:Ag 与FDP、D-D 与FDP 无相关性(P>0.05)。观察组中,vWF:Ag 为147%、D-D 为258 μg/L、FDP 为5.26 mg/L 时成为ACI 的诊断临界点(AUC 分别为0.883、0.722、0.549;敏感度分别为86%、68%、54%;特异度分别为79%、89%、68%); 此外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的结果显示,vWF:Ag 和D-D 是ACI 的危险因素,OR 值分别为1.07、1.15,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vWF:Ag、D-D 在ACI 疾病诊断中展现了良好的效能。本研究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WF:Ag 与D-D 是发生ACI 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同时,本研究只是单纯的比较了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三种指标的差异,肯定了血浆vWF:Ag和D-D 水平在ACI 中的诊断价值,但仅局限在大范围的ACI 患者中进行样本比较。而血浆vWF:Ag 和D-D 水平能否作为不同类型ACI 疾病的诊断指标,能否成为鉴别ACI 疾病发生发展的可靠依据仍需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vWF:Ag 和D-D 水平检测对ACI 的早期疾病诊断分析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作为ACI 评估的相关指标。

猜你喜欢
内皮细胞血浆标志物
有氧运动和精氨酸补充对高血压的干预作用及其与内皮细胞功能的关系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眼库获取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
上调SIRT1减少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富血小板血浆盒联合头皮微针引入生发液治疗雄激素性脱发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糖衣”告诉细胞何时造血
你真的了解献血浆是怎么回事吗?
肿瘤标志物的认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