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楚城 潘佳蓉 胡晓颖 陈凯宁
1.广东省普宁市人民医院骨外科,广东普宁 515300;2.广东省普宁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广东普宁 515300
我国骨盆骨折与髋臼骨折呈逐年上升趋势,这类骨折多为复合伤,常合并周围软组织、血管、盆腔脏器的损伤[1]。临床常通常需要通过手术方法纠正骨折畸形并恢复骨盆环结构稳定性,以促进患者早期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利于防止创伤性髋关节炎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但由于髋臼及骨盆解剖学结构复杂,骨盆合并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难度较大且风险高,所以针对骨盆合并髋臼骨折的手术也被认为是“骨科手术的皇冠”,因此在手术治疗中选择合适的手术径路尤为重要。以往临床常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对骨折端进行复位操作,该入路方式具有操作复杂的特点,易对患者神经及骨性组织造成损伤,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3]。因此有学者提出了改良Stoppa 入路提高复位效果,降低患者韧带、神经及肌肉组织的损伤[4]。采用目前临床对于改良Stoppa 入路治疗骨盆合并髋臼骨折的有效性尚存在不同观点,基于此,本研究探讨改良Stoppa入路治疗在髋臼合并骨盆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价值。
选取2015年3月至2020年3月广东省普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 例骨盆合并髋臼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5 例)和对照组(25 例)。观察组中,男16 例,女9 例;年龄26~68 岁,平均(48.33±1.57)岁;其中车祸致伤者8 例,高处坠落致伤者9 例,压伤者8 例。对照组中,男15 例,女10 例;年龄25~69 岁,平均(48.77±1.32)岁;其中车祸致伤者9 例,高处坠落致伤者9 例,压伤者7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广东省普宁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会批准通过。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临床创伤骨科流行病学》[5]中骨盆合并髋臼骨折诊断标准;②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并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者;②患有心、肝、肾等器脏疾病者;③具有开放性骨折者;④合并骨肿瘤或存在先天性骨骼发育不全者;⑤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者;⑥具有其他原因所导致病理性骨折者;⑦具有凝血功能障碍者;⑧患有精神疾病。
两组除手术方式差异外其余治护措施均完全相同。对照组采用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行全身麻醉后沿耻骨上方距腹股沟3 cm 处(对应髂脊1/3 处)作切口,常规切开皮肤及下层组织,切开腹股沟韧带及神经,钝性分离组织及韧带,沿真骨盆入口缘进入,分离髂肌与腹外斜肌附着点,同时分离腹股沟韧带及神经,对骨折处进行复位操作,复位后于C 型臂X 光机(南京普爱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PLX7000A 型)下观察复位效果,满意后取合适的钢板进行塑形并固定,常规缝合包扎,术后均给予抗菌和抗感染治疗。
观察组采用Stoppa 入路手术治疗: 患者取仰卧位,常规全麻后消毒对患处,于脐下至耻骨联合上缘部位做2 cm 切口,然后再取一切口于双侧腹股沟外环,纵向切开腹白线并将腹膜前间隙分开,找到髂外血管和闭孔血管交通支,而后对两血管做结扎处理,然后将骨折部位完全暴露并行复位操作,固定塑性并重建髋臼,复位后于C 型臂X 光机下观察复位效果,将髋臼内缘用螺钉固定,其余操作同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效果、并发症总发生率、骨折复位情况及髋关节功能评分。
①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效果,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愈合时间。②术后六个月后进行回访,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并发症包括:术后螺钉松动、术后切口疝行成、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及神经、血管损伤。③术后3 个月,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标准[6]对患者髋臼及骨盆复位情况进行评价,并进行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 hip joint funcction score,HHS)[7],评分内容包括疼痛、功能、功能活动、畸形和活动度共五项指标,每项10 分。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术后效果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术后效果比较(±s)
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25 25 148.52±25.33 200.12±29.37 6.652<0.001 600.12±89.57 796.39±100.12 7.305<0.001 37.52±5.37 58.64±6.37 12.675<0.001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后切口愈合时间(h)
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8.00%)低于对照组(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观察组患者的HHS 各项指标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患者的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s)
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25 25 3.89±1.78 2.76±1.33 2.543 0.014 9.37±1.55 7.56±1.34 4.417<0.001 9.88±1.92 8.01±1.14 4.187<0.001 3.54±0.77 1.37±0.56 11.396<0.001 8.93±1.63 7.11±1.34 4.313<0.001组别 例数 疼痛 功能 功能活动 畸形 活动度
我国骨盆骨折占骨折总数的1%~3%,致残率高达50%~60%,而在所有骨盆骨折中约有10%的人同时出现髋臼骨折[8-9]。对于骨盆合并髋臼骨折患者,其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目前手术入路有多种不同方式,包括经典的髂腹股沟入路及改良Stoppa 入路等[10]。髂腹股沟入路的手术虽然具有疤痕隐蔽性好及术后发生坐骨神经损伤的概率较低的优势,但也存在手术创伤大,技术要求高,学习曲线陡峭,容易造成重要组织损伤等缺点。而Stoppa 入路是软组织友好手术,从股直肌正中腹白线进入,无需显露、刺激股动静脉、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等重要组织,对“死亡冠”处理方便等优势[11]。Stoppa 入路术者站于健侧骨盆能获得较为开阔的视野,经测量该入路可显露真骨盆内侧79%的范围,特别是可直接显露80%的四边体表面,在显露和骨折复位固定方面较髂腹股沟入路有显著的优势[12-14]。故本研究组特探讨Stoppa 入路治疗骨盆合并髋臼骨折的临床价值。
陈康等[15]研究指出,采用Stoppa 入路治疗,其手术时间、及引流管拔出时间更短,切口更小,术中出血量更少,患者的骨折复位满意度更高,但在其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在孙建等[16]的研究中,Stoppa 入路组的切口长度短于髂腹股沟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髂腹股沟入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髂腹股沟入路组,术后3、6 个月的HHS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Stoppa 入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髂腹股沟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陈康等[15]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而张欣蔚等[17-18]则认为,Stoppa 入路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患者的骨折复位效果,在其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引流管拔出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HHS 评分高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Stoppa 入路的手术效果较好,其原因可能在于,Stoppa 入路治疗通过较小切口便可以将患者的患者情况充分暴露,切口越小,出血量就越容易得到控制,且在治疗中也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分析发现,本研究中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本研究除了纳入神经和血管损伤、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这些并发症进行考察外,还观察了术后螺钉松动、术后切口疝形成这两个指标,同时组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患者术后的护理效果及康复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患者的HHS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但由于受到例数限制及外界其他因素影响,本研究为得到两组治疗方法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准确数据,尚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对髋臼及骨盆骨折患者实施改良Stoppa 入路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减少术中出血量,相较于髂腹股沟入路治疗,该种入路治疗方式更有利于患者的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并在一定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的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