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之于高校“三全育人”的思考

2022-02-12 01:20毛永强杨洪志魏志珍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根本任务三全育人立德

毛永强,杨洪志,魏志珍

(1.北京联合大学 体育教学部,北京 100101;2.首都体育学院 研究生部,北京 100191)

0 引言

党和国家一直重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2016年以来,更是从发展角度和战略高度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旨在能够可持续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教育部于2019年10月印发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提出:“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引领带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可见,体育运动是提高公民道德和修养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代表着青春、健康、活力,关乎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3]因此,体育育人在高校“三全育人”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研究体育在落实“三全育人”中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 “三全育人”的理论遵循

1.1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它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且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的统一整体。它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和现象均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其内部各要素与环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当然,事物也同时存在相对独立性,即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与其他事物相区别而相对独立的存在。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整体是部分的有机结合,整体不一定等于部分的简单相加,在不同条件下,整体的功能可能大于其各部分的功能之和。

高校践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无疑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指导下的育人机制。“三全育人”的具体内容与形式在不同高校可能有所不同,但必然是普遍联系并处于不断变化中的与时俱进的统一整体,且作为整体会起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1.2 系统论

系统论是一种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基本思维。系统论认为系统中的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地单独存在的,其各要素在这一系统中均起着自身的特定作用。同时,其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要素只能是系统整体中的要素,一旦离开这一系统整体,它将失去作为这一系统中的要素的作用和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系统观念推动发展,其中所突出强调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总体国家安全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战略思想,均贯穿了丰富深刻的系统思维[4]。在我国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伟大进程中,“全面”“总体”等系统观点是鲜明的标识。对于育人而言也是如此,新时代的教育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三全育人”的基本要求,这牵涉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无疑是一项系统工程。正是由于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所要实施的改革一定是综合性的,确切地说,“三全育人”是一项系统性的综合改革。

1.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将其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对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系统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推进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5]。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三全育人”是实现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机制,大学教育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必须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育人当作人才培养最根本和最核心的任务。我国高校所培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志存高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6]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必须深刻认识和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尊重人才培养的规律。高校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并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解决好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问题[7]。推进高校“三全育人”的工作过程就是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过程。

图1 “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的关系Fig.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ree-wide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All Curricula

2 “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是指学校全体教职工都应对学生具有育人意识,能够自觉在各自本职工作与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和价值观引导;全过程育人,是指将育人贯穿到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部阶段,深化到课程设置、备课、授课、课后及教学评价等各环节,融入教师教育教学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部过程,并延伸至终身教育;全方位育人,是指育人要多部门协调合作,构建多维并举、多维互补、多维贯通的“大思政”格局[8]。

课程思政是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主张把思想政治和思想品德教育融入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将全部课程均作为育人载体的一种育人理念与方法。课程思政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把握这一根本任务,要解决课程思政落实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找到其切入点和突破点,并形成聚焦点。以课程思政推动立德树人,使高校育人从以往的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向现在的所有课程均作为主渠道的历史性重大转变,从而实现了从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向多样化的“课程门门有思政”的育人方法论的转变。

“三全育人”是一种全面、系统的全要素立体化育人体系,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体现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其最终目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课程思政的目的具有一致性。课程思政是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重要抓手,“三全育人”是完善课程思政的助力与保障,二者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如图1所示。

3 体育育人的优势

3.1 体育道德教化有利于修身立德

自古以来,武德就是中国传统体育的重要部分,渗透着儒家仁礼之学说。从中国古代开始,体育活动就作为培养人们尊师重道、恪守规则、遵守礼仪的重要手段。体育以身体锻炼为手段,注重内在修为,以外达内,由有形的身体体育锻炼促进其无形的内在精神升华,从而实现良好的人格塑造。众所周知,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常提到“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恪守中道”等理念,且有一些体育运动以儒家精髓“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作为评价比赛是否胜利的标准。可以看出,通过体育活动培养人的优良品德,其本质也是道德教化的一种手段。

3.2 体育实践有利于知行统一

实践是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和桥梁[9]。学校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体会和感悟,从而实现理性启迪与情感激发相统一的目的,有助于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践行知行统一。体育所创建的道德践行环境与氛围,使优良的品德养成理念在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中无处不在,真正体现出体育对学生道德实践所具有的润物无声的影响和作用,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环境中逐步学会和实现对自我道德素养及道德习惯的自觉、自省和自悟[10]。

3.3 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有利于铸魂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同坚定文化自信结合起来,发展体育事业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11]。体育所包含的体能、技术、战术等练习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体能,掌握运动技巧,提高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和体育锻炼中促进人际交往,实现人的社会化。体育蕴含丰富的体育精神,包括团队合作、拼搏精神、公平正义以及天人合一的理念等。体育课程与体育赛事等活动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体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民族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开展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提高品质素养、健全人格,培养规则意识、民族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竞争意识等。

3.4 体育的娱乐属性有利于激发热情

体育运动项目多起源于体育游戏,具有良好的娱乐属性。体育的娱乐属性可以帮助人们减轻疲劳、愉悦身心。体育娱乐方式在人们众多的娱乐方式中占有特殊地位,并具有特殊作用。一方面,这种娱乐方式与人类的自然属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它又与人类的社会属性密切相关。高校体育课程、体育社团、体育竞赛等均具有娱乐属性,对学生有着较强的吸引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体现在校园体育中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这些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动力。

4 高校体育“三全育人”的理论与实践

4.1 高校体育“三全育人”理论体系框架的构建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12]对于学校体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2]因此,“四位一体”是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为我国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学校体育要“做什么、怎么做”提出了明确要求。

北京联合大学党委始终坚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坚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了落实立德树人的“123理论体系”[13]。笔者在这一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上述会议及讲话精神,形成了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三全育人”的“1234理论体系框架”,具体如图2所示。“1”是指一个首要问题,即“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这既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2”是指两个根本任务,即立德树人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角度看,两者的内涵是根本一致的;“3”是指“2个体系”和“1个体制机制”,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三全育人”体制机制,这是学校立德树人的突破口和着力点;“4”是指“四位一体”,体现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新理念和新要求,即体育教育不仅仅是增强体质,更重要的在于帮助学生享受乐趣、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图2 高校体育“三全育人”的理论体系框架Fig. 2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ree-wide Education” i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4.2 体育教育落实“三全育人”的实践探索——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北京联合大学对于体育课程思政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实践,在向学生传授体育技术和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14]融入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竞赛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身体力行,并切身体会什么是团队合作、什么是规则意识、什么是拼搏精神,等等,旨在润物无声,并在潜移默化中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在此基础上,北京联合大学通过体育课堂、体育代表队和体育社团、体育竞赛、体质健康监测及多方联动等途径,深化体育课程思政举措,找准落实立德树人的着力点,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体育“三全育人”之育人途径Fig. 3 The Approach of “Three-wide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体育是高校实施“三全育人”的重要渠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为切实有效地落实好体育“三全育人”工作,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三全育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在推进的过程中要形成整体概念。高校在开展局部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应使体育育人各要素之间以及体育育人与其他育人环节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最终使所有局部均围绕整体目标开展。

第二,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要以课程思政为重要抓手。在开展“三全育人”工作过程中,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均是“三全育人”的主战场,教育工作者应把课程思政作为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重要抓手。高校课程思政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理念贯彻到各项工作中,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助推“三全育人”向纵深发展。

第三,坚持校党委的领导,发挥体育教师党支部的力量,构建合理的协作分工机制。推进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是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过程。高校在推进 “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全程由校党委领导,并发挥体育教师党支部的力量,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四,校内外结合、课内外结合、线上线下结合。具体内容包括:通过体育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两门运动项目,培养终身体育观念[15];构建高校体育竞赛联盟,以体育代表队和体育社团等为依托,形成多层级、网络化的学校体育竞赛体系;发动力量,推动家、校、社、企多方联动;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

第五,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水平。其重点工作就是要练好开展课程思政的三项基本功,即“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教育者先受教育”[16]。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再有机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须形成对育人的再认识,实现教育者先受教育。三者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实现教育主体从实践、认识到再实践、再认识的飞跃,构成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方法论[17]。

第六,建立学生体育活动小组,创设体育竞争环境,发挥好大学生之间相互教育的作用。同龄群体的态度和价值观比较接近,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同龄群体的影响。适当的体育竞争气氛与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呈显著正相关,学校中的竞争氛围容易激发青少年的内在动力,鼓励个体追求进步,同时也可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促进学生间的友谊[18]。

5 结束语

大学体育具有良好且全面的育人功能,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其隐形的育人功能对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意志品质、团队合作、规则意识和心理健康的培育等多个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作用。高校体育“三全育人”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其理论与实践的优化需要更多教师、学者的共同努力。我们应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使体育在立德树人的指引下,为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构建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猜你喜欢
根本任务三全育人立德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机制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发挥基层一线党代表作用是关系执政党建设的根本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