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完善

2022-02-12 00:21韩錦泽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1期
关键词:网络育人资助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如何精准帮扶贫困学生,构建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是当下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同时,高校与相关部门、学生家长之间通力合作,帮助贫困学生激发自立自强的内生动力,是学生资助工作良性发展的有力保障。文章通过分析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与解决措施,希望能为今后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完善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助育人;网络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1-0048-03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使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脱贫攻坚的任务到了关键期,如何帮助人民精准脱贫,从扶贫到扶志和扶智,是脱贫攻坚遇到的新考验。高等院校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如何让国家财政拨款更精准地资助每名贫困学生,是高校资助工作面临的严峻考验。据《2019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国家资助普通高校学生4817.59万人次,资助金额1316.89亿元,比上年增加166.59亿元,增幅14.48%。各类助学金共资助全国普通高校学生1130.66万人次,资助金额378.29亿元,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28.73%。可以看出,国家对高校学生资助投入的金额同比大幅增加,高校的资助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由于各类助学金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比例较大,所以助学金也是高校资助工作中一种重要的资助方式。如何合理分配数额庞大的助学金,做到精准帮扶,成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严峻考验。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与相关部门的配合不紧密

目前,高校学生资助的覆盖面越来越广,但仍有少数在国家资助系统中备案的贫困学生,没能获得高校的资助。这是因为高校与有关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导致新生入学时,高校未能及时掌握在国家资助系统中备案的贫困学生信息。与此同时,学生困难认定工作是本着学生自愿申请的原则,有的学生可能对自己家庭贫困情况不了解,没有主动提出申请,导致学生可能错过贫困学生认定,造成应助未助的情况发生。

(二)高校资助工作过程中存在的现象

1.资助育人理念在入学教育中宣传力度不够

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高校比较注重在专业介绍、校园文化理念以及校规校纪等方面的宣传。新生接触到资助,往往是一些政策性的帮扶措施,比如:绿色通道、助学贷款和助学金。学生对这些帮扶措施以及资助政策的背景不了解,只是流程化地按照规定去办理,对资助政策没有深刻的思考,不了解资助与育人的关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高校在资助育人理念方面的宣传力度不足,没有为新生树立资助育人理念,导致学生在资金方面接受了学校的资助,但在思想上没有更高的认同感。

2.贫困等级的认定条件不够明晰

根据资助工作规定,一般认定建档立卡、特困供养、城乡低保、孤儿和残疾为特殊困难等级,这种情况由学生提供相关证件,比较容易界定。但是对于困难与一般困难等级的认定,没有明晰的认定细则,可能会出现不精准的情况,导致有些学生对认定结果产生质疑。

3.贫困学生材料收集、保存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个人信息在整理汇总中出现泄露。在贫困学生认定过程中,需要汇总每名贫困学生的详细信息,包括身份证号、手机号以及详细的家庭地址,这些信息涉及个人隐私。贫困学生材料汇总上报流程一般为:学生本人填写—各班负责人整理汇总—辅导员整理—学院负责人汇总—学校负责人汇总。在汇总过程中,有可能会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带来诸多危害,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

贫困学生材料众多不易整理与保存。学生需要提交的基础材料为:家庭经济困難认定申请表、承诺书、审批表。除此之外,学生属于哪种困难类型,还需提供相应的佐证材料。经学院审核通过完成签字盖章后,以上所有材料还需要拍照存档上报。在贫困学生认定过程中,特别是人数众多的学院,在审核、汇总、整理过程中,会产生繁重的工作量。同时,纸质版材料通常保存在学院,日积月累,不易整理,如保存不当还易损坏或丢失。

4.贫困学生的思想引导不被重视

尽管高校在扶贫上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在资助后没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引导。在助学金下发后,教师或辅导员没能及时对获助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没能将一些励志、正能量的代表人物进行宣传与报道,导致资助育人帮扶效果的物质层面大于精神层面。有些家庭条件差的学生认为,学校发助学金是理所应当,不懂得感恩学校、回馈社会。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对获助学生的思想引导。

(三)贫困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受家庭影响产生失信行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如果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没有为子女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那么孩子在日常行为中就可能出现失信行为。在贫困学生认定过程中,一般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民主评议,在评议过程中,存在学生之间互相比惨、比穷的现象,有的学生会隐瞒真实的家庭经济状况,甚至让家长帮助其伪造虚假材料。学生出现失信行为,也会造成学校在贫困学生认定过程中出现不够精准的现象。在办理助学贷款的学生中,有些学生没用贷款缴纳学费,而是擅自挪用贷款进行其他消费;还有一些学生到了还款期限,没能按期还款。这些都属于学生的失信行为。

2.因贫困产生自卑心理。相比较过去,当代大学生情绪敏感,容易受周边环境所影响。在开展民主评议时,一些因贫困产生自卑心理的学生,不愿公开自己的家庭情况,未能主动向教师提交认定材料,可能会出现应助未助的现象。

3.错误的消费观念,缺乏感恩意识。有些学生存在拜金主义和铺张浪费的问题,在助学金下发后,没有珍惜这笔来之不易的补助金,认为自己理应获助,缺乏感恩意识,存在铺张浪费、请客吃饭的现象。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感恩意识。贫困学生更亦如此,应该做一个勤俭节约、懂得感恩的人。

二、多措并举,助力完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

(一)加强高校与相关部门联通机制

高校应该主动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及时准确地掌握全国资助系统中备案的学生信息,形成信息互通互联,在新生入学时就掌握特殊家庭学生的信息。在今后的贫困学生认定过程中,及时掌握重点帮扶的学生群体,做到精准帮扶。

(二)实施精准的线上线下认定体系

贫困学生认定工作可以考虑采用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工作模式,整体流程为:学生在线上传—辅导员与学院在线审核上报—辅导员与学生干部线下考察。线上申请与审核制度的好处在于:相比于传统的方式,学生在线上提交相关佐证材料,简化了中间汇总与整理过程,确保了贫困学生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同时,让内向的学生敢于申请,不会造成学生的自卑心理;另外,还能节约用纸,提高办公效率,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与此同时,辅导员通过线下考察,如与学生及其父母、班长、室友进行谈话,侧面了解学生的消费水平,全面、综合地对参加认定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有所了解,确保做到精准认定,真正做到“不落下一个贫困学生,不错发一笔助学金”。由于线上数据的传输与贮存需要工作人员具备强大的云端后台处理能力,所以高校应组建云端数据处理团队,保证平台在数据传输与下载过程中的安全性、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登录,都应该进行实名认证,确保每次登录都利用手机号码登陆,并下发动态密码。负责学生资助工作的人员要签订保密协议,如果出现私自外泄学生个人信息的事件,一经查出,绝不姑息,从重处罚。

(三)構建家校合力帮扶体系

家校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学生诚信、感恩的道德品质。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父母以身作则,学校积极引导,双方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家校合力育人的效果。一方面,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孩子诚实守信、懂得感恩,培育子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减少学生资助过程中失信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加大学生资助的优秀事迹、感人故事的宣传力度,要在新生入学教育就推进与开展,让学生争着向优秀学生看齐,向典型事迹看齐,争做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诚实守信、知恩图报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日常工作中,高校应该利用院校网络新媒体平台,推送一系列受资助学生的优秀事迹。通过开展优秀学长朋辈辅导、主题班会、主题演讲以及结合专业特色的诚信感恩励志主题活动,分享感人的励志故事,传递正能量。通过家校合力,帮助学生从物质脱贫到精神脱贫,从扶贫走向扶志与扶智。

辅导员要与贫困学生的家长经常沟通、谈心,切实了解贫困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变化,准确把握工作思路。在助学金下发后,辅导员要持续跟踪调查获助学生的思想动态与消费情况,通过与学生干部了解获助学生的日常消费表现,掌握其是否仍存在铺张浪费的情况。如果获助学生存在不理性的消费表现,辅导员应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引导获助学生拥有正确的消费观念。除此之外,高校应该为贫困学生多设立一些勤工助学岗位,在帮助学生改善经济状况的同时,还给他们提供为学校教师、学生服务的机会与平台。这样会形成良性循环,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意识。高校还应该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针对未能及时就业的贫困学生,提供专门的帮扶措施,为其提供优质的实习与实践平台,助力贫困学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

(四)整合资源,建立资助育人工作坊

以学校统筹管理为基础,以学院主体特色化运营为依托,建立辅导员资助育人工作坊。由于学生资助工作的落实主要在基层学院,对学生进行有效帮扶的教师是辅导员。因此,资助育人工作坊建设的重点在学院,管理与运营的主体在辅导员。学院通过选拔与考核,招募学生群体中的贫困学生为工作坊的工作人员。同时,还要构建配套完善的管理与考核制度,明确工作与办事流程。

基于当前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资助育人工作坊。工作坊具体的运营模块可以分为:育人模块、服务模块、能力提升模块。育人模块的职能包括:通过开展主题活动、讲座,帮助贫困学生有针对性地了解资助政策与背景、资助育人的励志故事,帮助贫困学生树立诚信观念与培养感恩意识;服务模块的职能包括:通过整合学校资源、校友资源、社会资源,为在校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为毕业年级贫困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工作单位。这样一来,工作坊的服务对象就涵盖了全体学生,真正把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真正地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其中,在校贫困学生的勤工助学岗位可以根据学院工作所需,设置不同职能的岗位,一方面可以协助学校教师完成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与沟通表达能力。能力提升模块的职能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针对工作坊的学生,通过举办团建与业务培训,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提高工作的专业程度;第二是针对工作坊的辅导员,通过参加全国高校资助方面的业务培训与专题讲座,增进高校之间的交流,学习先进的工作方法,同时,通过积累工作经验,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凝练工作成果,积极申报课题、发表论文,提升辅导员的发展空间。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校、社会、家长的帮扶举措是外因,学生能够形成自立自强、顽强拼搏的精神才是内生动力。当高校与家庭为贫困学生提供物质帮扶与思想引导后,学生自身应该领悟到各方的良苦用心,从内心深处做出改变,努力做一名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当一代代受资助的贫困学生,通过奋斗与拼搏,改善了自己与家人的经济条件,并且在自己有能力时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将这份爱心与温暖源源不断地传递下去,那么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一定能经得住任何考验,我们一定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定不移地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展的新时代,高校学生的体量在不断扩大,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完善的高校学生资助育人体系,使高校能够及时有效地资助最贫困者、最需资助者,使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投入—收益”公平得到维护,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学生资助工作要做到:重意义,看效果,有反馈,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所以说,只有通过多方合力,多措并举,打通资助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形成一套完善的学生资助工作流程与体系,才能真正做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与此同时,外生动力与内生动力相结合,最终达到学生从受助于人到帮助他人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俐,賈曦.新时代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评论,2018(5):63.

[2]张永.脱贫攻坚中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育人体系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107.

[3]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2019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N].人民日报,2020-05-21(6).

[4]陈宝生: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N].人民日报,2018-03-01(13).

[5]陈乃车,曾剑,唐闻捷.提升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路径探析[J].教育研究,2017,38(5):155.

■ 编辑∕陈晶

收稿日期:2021-01-27                                                          修回日期:2021-03-08

作者简介:韩錦泽(1993—),男,辽宁庄河人,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21JDSZ3053);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提升学生网络素养 护航学生健康成长”(黑教工委〔2020〕8号);哈尔滨师范大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启动项目“资助育人策略与路径研究”(XDJ-201928);哈尔滨师范大学思政工作研究专项“‘互联网+思政’理念下高校网络育人路径研究”(2020SQYZ-11)

猜你喜欢
网络育人资助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高校易班平台的育人优势
“生活世界”理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模式构建启示
基于易班平台的第二课堂教育探讨
“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建构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