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体系化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2022-02-12 00:21曾丹凤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1期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高校思政课

摘    要:受研究型学习方式发展演变的启发,建构“11243”体系化研究型教学模式,推进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这一模式的特色在于以专题问题和调研选题为导向,强化教学环节和研究攻关;以学生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为根本,搭建数字化和特色化教学平台;以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为目标,推进配套建设和改革。文章从研究型建构模式的现实必要性出发,对其实践运用进行反思,使其在改进中完善。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研究型教学;模式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1-0014-03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3·18”讲话)中,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思政课教学常用的六种教学模式和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的智慧课堂,另一方面强调办好思政课、推进思政课的建设和改革创新不仅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要做到“八个相统一”,打好组合拳。为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和效能,文章以十八大以来的相关文件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3·18”讲话精神为指导,探讨体系化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建构与特色及其在高校思政课中运用的现实必要性和意义,为办好思政课、推进思政课的建设和改革创新提供思路。

一、高校思政课体系化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建构与特色

高校思政课体系化研究型教学模式源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倡导的“研究性学习”。20世纪初,在美国的推动下,这一学习方式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随着世界各国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推进,这一学习方式不仅向纵深发展,而且演变为一门课程,即“研究性学习”课程,还衍生出一系列基于问题和项目的探究式、发现式和启发式教学模式。这一发展演变为新时代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思路。

(一)高校思政课体系化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研究性学习”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八个相统一”有诸多耦合之处,研究人员将这一学习方式引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建构“一纲一体两翼四段三建”,简称“11243”体系化研究型教学模式。

一纲:即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以2021年新修订的教材内容为纲。

一体:即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研究型专题式课堂教学,坚持学理性、知识性和理论性。

两翼:即以“数字马院”为依托开展虚拟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互动,提升课堂活力,同时,以实践基地为载体开展课外实践教学,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

四段:即学期初的整体部署和工作准备、学期中的组织实施和课题PPT展示、学期末的成果提交和成绩评定以及学期终的推优和装订成册四个阶段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围绕专题、问题和选题开展研究型学习,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三建:即协同推进虚拟网络平台的搭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多元考评方式的建立,保证体系化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二)高校思政课体系化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特色

1.以专题问题和调研选题为导向,强化教学环节和研究攻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环节”。2015年发布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下简称《创新计划》)提出了六大主要任务,其中第三项任务是“强化问题意识和团队攻关,注重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以这两份文件精神为指导,高校思政课体系化研究型教学模式突出和强化教学环节和师生教学团队的研究攻关。在教师层面,以教材的教学大纲为基础,以教学专题为导向,围绕重难点问题开展教研和科研活动,并进行集体备课。在学生层面,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以各专题重难点问题和实践教学的选题为导向,通过贯穿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学期终的一体化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理论研讨和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以学生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为根本,搭建数字化和特色化教学平台

《创新计划》提出了“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注重资源整合”的原则,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 同时,为深入贯彻落实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教育部审议通过了《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该方案提出了“效为根本”的基本原则,强调“以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为核心”,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要求“围绕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以这两份文件精神为指导,高校思政课体系化研究型教学模式不仅通過优化教学环节激发实体课堂理论教学的活力,而且以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为目标,一方面顺应“互联网+”的融合趋势,运用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技术,推进互联网与思政课的融合,搭建虚拟的网络教学平台;另一方面,对接和整合校内外地方特色资源,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3.以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为目标,推进配套建设和改革

如何保证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和持续推进是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当前,在地方政府和学校支持下,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不仅打造了“数字马院”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了5个实践教学基地,还改革了课程考核方式和学分获取方式,突出了对教学过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和评价,建构了过程与结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化考评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轻过程、重结果和期末一考定成绩的考评方式。这些配套建设和改革为高校思政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和推进奠定了基础。

二、高校思政课体系化研究型教学模式建构的现实必要性

高校思政课作为一门关键的必修课程,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占据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将研究型学习方式运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建构思政课体系化研究型教学模式,既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也是拓展教学场域的有效路径,还是服务新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一)增强学生获得感、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

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获得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和重视的问题,也是《总体方案》聚焦的核心指标。高校思政课体系化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调查研究、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动手操作等一系列类似科学研究的活动形式来参与教学过程,是一种渗透式和沉浸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获取知识、信息和技能的过程中加深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情感体验。这一模式的建构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获得感和体验感,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由此得到提升。

(二)拓展教学场域、丰富高校思政课课堂形式和教学形式的有效途径

如前所述,以《创新计划》和《总体方案》为指导,高校思政课体系化研究型教学模式一方面顺应“互联网+”的融合创新趋势,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打造“数字马院”网络教学平台,运用于高校思政课的研究型教学,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使高校思政课教学场域从现实课堂延伸至虚拟网络,实现“互联网+高校思政课”的混合教学,既打造了网络智慧课堂,也丰富了课堂教学,也即“第一课堂”课程和教学形式。另一方面,对接和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将教学场域从教室内延伸至教室外、场景中和社会中,丰富了社会实践,也即“第二课堂”的课堂形式和教学形式。

(三)高校思政课培养新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2015年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在宏观的指导思想上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将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在具体的实施路径上要求地方高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和社会资源对接,建立合作办学和治理的机制;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以及产业与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这一要求,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利用好思政课这一育人主渠道,推进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调研的有机结合,履行好铸魂育人的职责使命,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养服务地方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铸魂育人,从课程内容来看,这一思想也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知识点。换言之,高校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核心课程,教师以体系化研究型教学模式为载体,把思政课的理论内容与肇庆地区优质的传统廉政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生产工艺文化等资源对接与融合,把课堂专题教学、研究型学习与课外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贯徹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本任务的同时,也在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三、高校思政课体系化研究型教学模式运用的四层意义

高校思政课体系化研究型教学模式以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精神为指导,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在教师、学生、教学和学校四个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师层面:有利于转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体系化研究型教学模式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推动三个转化。一是“以教材为中心”向“以问题为中心”的转化;二是“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中心”向“以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转化;三是“以教师为主体”向“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转化。由此,这一模式的建构和应用既可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推进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崭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也可为教师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平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具体要求。

(二)学生层面:有利于提升学生四个维度的能力

高校思政课体系化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问题和主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这种以问题为起点、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学生通过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模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主动意识、探索意识,还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理论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层面:有利于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当前,高校思政课因受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因素的影响,教学不仅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强调,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组合拳“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高校思政课体系化研究型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专题、问题和选题为导向,指导和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型的理论学习和社会调查,营造团队协作攻关的学习氛围,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以新媒体和“数字马院”的活动为媒介实现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的师生交流与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四)学校层面:助力学校办好思政课、打好提质增效的攻坚战

2017年的《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打一场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把高校办好思政课特别是贯穿落实《创新计划》情况纳入年度教育巡视工作。从实施方案和目标来看,体系化研究型教学模式会由点到面地推进。首先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程中应用,继而分阶段地向“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三门必修课程中推广应用,推动四门思政必修课程的改革创新,助力学校办好思政课,打好思政课提质增效的攻坚战。

四、高校思政课体系化研究型教学模式实践应用的反思:以“概论”课为例

在实践层面,教师率先推进体系化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概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经过两个学期的实践运用,这一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专题的划分还存在分歧,有待进一步商讨形成共识;二是专题课件的质量参差不齐,有待进一步充实和修改完善;三是数字化教学平台的使用率不高;四是学生社会调研的实践基地有限,当前的基地只能满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问题的社会调研活动,对于专题涉及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暂时还没有对接资源、建立相应的实践基地,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五是由于学分制选课,各学院各专业混班上课,打乱了原有的行政班级,学生的分组以及团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遇到了一定的挑战。积极解决这些问题,是改进和完善这一教学模式的有力抓手。

综上,以配套的平台和基地建设以及考评体系的改革为保障,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引入高校思政课,可以用来建构体系化研究型教学模式,推进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精神的有效尝试,为新时代办好思政课、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供了视角和思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J].教育发展研究,2001(5):14.

[3]张利荣.大学研究性学习理念及其实现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0-10-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5]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EB/OL].(2015-08-11)[2020-10-12].http://www.moe.gov.cn/srcsite/         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6]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1-13)[2020-10-12].http://www.moe.gov.        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 編辑∕丁俊玲

收稿日期:2021-01-25                                                          修回日期:2021-03-09

作者简介:曾丹凤(1982—),女,广东梅州人,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1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逻辑必然与实践理论”(2021GXJK292);2019广东省高等教育教改项目“‘概论’课‘四段八步’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636);2018年肇庆学院教改一般项目“‘概论’课‘四段八步’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zlgc201853)

猜你喜欢
研究型教学高校思政课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创新创业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十年磨一剑: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综述
基于研究型教学设计的《国际金融》教学实践研究
现代计算流体力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高校武术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型教学的课程设计研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研究型教学在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