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涛 范亚东
[摘 要]国际贸易课程属于社会科学原理类课程,适合开展研究型教学。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中“绝对优势理论”说明,研究型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包括从前期的知识准备、理论内容的课堂讲授到课程内容的深入研究三个阶段,以此促进国际贸易课程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国际贸易课程;研究型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171-02
一、引言
目前,高等院校社会科学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原理类课程和实践操作类课程。原理类课程是实践操作类课程的理论基础和先修课程,在高等院校社会科学的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该类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专门研究,不仅能够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教学活动。社会科学原理类课程的主要内容是阐述经济社会运行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对经济社会现象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具有抽象、不易理解和相对枯燥等特点,有些课程还需要有前期的理论准备,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已经不能适应该类课程的性质,有必要对该类课程的教学手法进行创新。如果学生理论基础较差,可能会造成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进而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研究型教学方法是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交流、讨论等互动形式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和学术论文的教学过程。
二、国际贸易原理课程适合开展研究型教学
国际贸易理论是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国际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内容是经济学理论研究内容的深化和发展。简单说,经济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交换理论以及市场失灵等。七大部分内容在国际市场上也是同样适用的,只不过研究的地域范围由封闭经济体走向开放经济体。就研究方法来说,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国际贸易学的研究中同样适用,主要包括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等。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工具也主要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就均衡分析来说,一般均衡分析所用的主要工具是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无差异曲线;局部均衡分析用的主要工具是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
因此,不论是从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内容、与经济学的关系还是从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来看,国际贸易原理是经济学理论的深入与发展,是一门研究性较强的学问,是一门适合开展研究型教学的课程。
三、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研究型教学实践
基于对理论性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解,结合笔者的教学活动,以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中“绝对优势理论”为例,探讨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前期准备知识
“绝对优势理论”中涉及的前期知识相对较少,主要是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劳动生产率、充分就业、规模报酬和交易费用等。这些概念可以在讲“绝对优势理论”的前一节课末尾时提醒学生课下复习这些概念,以免在课堂上对理论进行讲解时占用太多时间。同时,让学生课下了解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理论的课堂讲述
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课堂讲述主要包括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内容及推理过程、理论的例证和对理论的评价四部分。
1.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是讲解在18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英国的政治经济状况,突出英国在当时产业革命逐渐展开,产业资产阶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受到国内行会制度的限制,对外贸易活动的扩大受到重商主义政策的阻碍。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亚当·斯密在批判了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在部分吸收重农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在其经典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在绝大多数教材中都有对重商主义的介绍,但是在有些教材中没有专门章节对重农主义进行介绍。在此,教师可以对重农主义作专门介绍,使学生了解其思想。
2.理论内容的阐述和逻辑推理的讲解。其讲授思路可以是:首先教师可以先用一段话来概括出“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容,便于让学生清楚、准确的来掌握。然后讲解逻辑推理过程,按照“绝对优势”的原则“由交换到个人之间的分工最后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分工和交换”。笔者在教学中首先是介绍了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把交换作为人的本能之一,人们为了交换到自己需要的产品,就要满足他人的需要实现自己需要的目的,于是就出现了个人之间的分工。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前三章中精辟的论述了分工,他通过指针的例子来论述分工是有好处的,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工的理解,可以给学生推荐美国经济学家伦纳德·里德的《I,PENCIL》。再进一步深入的话,可以给学生讲解分工也会带来交易费用的增加等问题。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在专业化分工带来交易效率提高和交易费用增加的两难冲突中演化出了他的新兴古典经济学。
3.理论的例证。此部分是通过举例来加深学生对“绝对优势理论”的理解。多数教材都是通过两个国家交换两种商品来说明该理论,让学生体会通过“绝对优势”的原则进行分工生产,再来进行交换,都会给每个国家和整个世界带来好处,一般性的教学到此为止也就可以了。但是笔者认为,研究型教学还应该通过对例证的分析逆推出该理论存在一系列的假设前提,如:2×2×1模型、充分就业、交易费用为零等,让学生体会任何理论都是建立在其假设前提基础上的,没有无条件的绝对正确的理论。
4.理论的评价及应用。理论的评价是在理论产生背景的前提下,对当下社会发展及理论贡献所做出的正反两方面的认识。就“绝对优势理论”而言,进步性主要包括:一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二是第一次论证了贸易发生的原因,“非零和博弈”代替了“零和博弈”,为资本主义国家开展对外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局限性可以通过举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来说明“绝对优势理论”能够解释贸易现象,过渡到该理论只能够解释一部分的贸易现象,不能够解释全部,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现象,进而可以承上启下引出“比较优势理论”。
(三)深入研究阶段
一方面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针对理论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如放松“绝对优势理论”的某一个假设条件会带来什么样的结论等。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就课堂讲授的有关内容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如《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的关系是什么?“专业化分工理论的发展脉络是怎么样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古典经济学基础是什么等。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查阅、整理相关资料,与同学、教师和相关专家进行交流,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学术观点和学术论文。
[ 参 考 文 献 ]
[1] 余秀兰.研究型教学:教学与科研的双赢[J].江苏高教,2008(9).
[2] 白福臣,尹萌.研究型教学模式及其探讨[J].黑龙江教育,2009(6).
[3] 王翠琴.研讨式教学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6(10).
[4] 宋爱军,余环虎.多层次实验体系教学模式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2(8):17.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