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新型高校就业工作体系的前瞻性

2016-07-06 00:03罗顺意杨鹏张朝红
大学教育 2016年6期

罗顺意 杨鹏 张朝红

[摘 要]高校就业工作的创新和改革一直是全国各大高校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要着手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高校就业部门职能的重要体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围绕“以人为本、质量为先、经营市场、用心指导”的宗旨,牢牢抓住“规划、提升、就业”这一主线,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形成以培养卓越人才为目标的全员化的新型就业体系。

[关键词]高校就业;就业体系;全员化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043-02

一、高校就业工作形势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尤其是随着1999年以后的连续扩招,我国高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截至2015年,我国每年的高校毕业生已经超过700万人。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先后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引导企业、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要求高校进一步抓好就业指导工作,不断分析当前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清当前形势,明确目标任务,创新工作方法,举全员之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新时期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要求所有学生务必结合自身情况尽快明确发展方向,鼓励学生出国、升学,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提高就业层次;二是建议学生要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就业主动性,把握就业黄金时期,力争达到“不在招聘会现场,就在去招聘会的路上”的状态;三是要求学生切实提高就业竞争力,积极争取就业实习机会,学习求职礼仪和面试技巧,扩大就业信息渠道和就业目标领域,实现顺利就业。

此外,大学生创业、基层就业、西部计划、入伍等政策优惠力度加大,高校就业工作应该做好多种形式就业的宣传、引导工作。

二、传统就业工作体系的不足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从工作“统分”到“自主”的转变,期间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高校就业工作形式也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但面临着不断增加的高校毕业生和社会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现有的传统就业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就业制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具体如下:

1.高校就业工作部门和人员配置不合理

据了解,当今高校就业工作部门的老师人数相对于日益增多的大学毕业生日益匮乏,平均一所高校就业部门的教师队伍在3至10人,这对于日愈增长的社会需求和就业需要已严重不足,需要补充大量的人才进就业部门。

2.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匮乏,高校人才与社会人才无法有效对接

当今高校就业指导课正在探索和发展阶段,许多高校就业指导老师从未在社会、企业实践、学习,无法带给高校毕业生真正需要的就业指导第一手资料,无法让学生们信服。同时,有部分高校存在就业指导师资队伍“0”的状态,不重视高校教师的能力培养,只能依靠全年邀请外部师资力量做报告,收效甚微。

3.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各大高校十分重视本校服务体系的建设,但是,许多高校的就业服务长期停留在老旧的服务理念上,长期与行业、社会脱轨,使高校毕业生求职心态失衡严重,求职理念错误,造成企业还需要对招聘来的员工进行长期的企业辅导和心态培养,这大大增加了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的离职率。同时,高校缺乏就业经费制度,高校就业经费分配也不甚合理,许多高校无法将就业经费有效利用,无法下划给二级学院的毕业生,摸排不彻底,无法帮助到就业困难需要扶助的学生。

三、新型就业工作体系的初探——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为例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积极探索就业工作模式,始终将促进就业作为学院发展的重要工作。为更好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探索以就业品牌引领,为学生就业服务的新风尚,提升就业质量的新路径。机电学院采取有效措施,将G(Guidance)就业导向、P(Promotion)能力提升和S(Service)服务指导有效结合,扎实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1.以G(Guidance)学风建设五大工程为导向

机电学院连续五年全面开展“学业互勉工程”、“科技创新工程”、“实践能力养成工程”、“交流能力训练工程”、“国际视野开拓工程”活动,从新生入学教育体系、学业生涯导航、全程就业指导三点着手,旨在加快实现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助力学生全员就业。

2.以P(Promotion)能力提升为主体

机电学院创建“雏鹰起飞”品牌系列主题活动,以能力提升为主体,为学生提供职场探索、社会实践和能力提升的平台。将生涯理念和人生理想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首要环节,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自我,适应大学新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成才观,主要包括:低年级同学开展“适应与规划”的主题教育,高年级同学开展 “就业与发展”的主题教育。

3.以S(Service)就业指导与服务为窗口

机电学院牢牢抓住“规划、提升、就业”这一主线,以就业指导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信息平台为载体,充分利用企业校友资源,深化院企合作,创建新型就业工作机制,完善就业工作体系,促进毕业生就业与教育教学改革的良性互动,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主要从完善就业工作制度、强化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积极落实“朋辈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帮扶计划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四、新型就业工作体系取得初步成效的具体做法

1.实施“一把手”工程,构建就业工作体系

全院召开就业工作会议、毕业班班主任会议,提出要举全院之力,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学院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紧密围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提升就业质量的工作目标,从强化就业工作机制、构建全员就业体系、拓展就业市场、实施全程就业指导入手,力抓毕业生就业工作,已建立起院、系、班级三级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2.打造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加大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主阵地建设力度。由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审核和发布就业信息,在学院就业网站、微信公众号、就业工作交流QQ群、飞信群为毕业生提供信息查询、就业政策咨询等服务。毕业生自主登陆查询求职信息,通过就业平台有针对性选择用人单位,半年来,不间断发布网上招聘信息,提供岗位。二是建立网络—就业信息宣传板—班级就业联络人三级信息发布交流平台。学院学工办统筹,各班建立QQ群、飞信群和校友录等多重信息渠道,力争上级政策下达一个,及时向每位毕业生传达一个,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不耽误不遗漏。三是打造校内外招聘平台。学校广泛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根据企业需求,分专业、有侧重地组织不同范围的毕业生参加。积极为毕业生联系各用人单位及校友资源进行招聘,组织学院学生参加本校及各大高校招聘会等。

3.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就业竞争能力

学院认真贯彻“学风建设五大工程”的科技创新工程,根据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搭建广阔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请专家、教师队伍手把手带队,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创业成果不断涌现,其中包括“花椒采收机研制”、“基于ARM的农田图像信息采集及实时传输飞行机器人的设计与实现”、“全方位遥控吊扇”、“多功能绘图桌”、“面向工厂化番茄的智能补光系统”、“诚信商铺”、“乐途自行车行”等创新、创业项目都取得了不俗成绩。

[ 参 考 文 献 ]

[1] 张丽宾.不断完善我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体系[J].中国劳动,2004(9):16-17.

[2] 陈树冬.论构建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90-92.

[3] 黄少斌.高校新型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0):65-66.

[4] 浩涛,黄少斌.构建高校新型就业服务体系的若干思考[J].职业,2007(16):26-27.

[5] 刘彦.对构建完善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2):110-111.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