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英语教育界,对英语课程性质的认识也经历了从以知识性为主到知识与技能并重再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过程。教师传授知识绝不意味着仅仅展现教材上现成结论和现成论证在形式上的汇聚,而应重在揭示隐含在其中的精彩又独特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
【关键词】英语课程标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升心智
【作者简介】陈美涛,江苏省南通通州区先锋初中。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教育界,对英语课程性质的认识经历了从以知识性为主到知识与技能并重再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过程。
我们都知道,机械式学习是一种死记硬背的记忆性学习,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是与有意义学习相对的概念,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非实质性的和人为的联系,即对任意的(或人为的)和字面的联系获得的过程。其特点是学生以听代思、机械模仿、不求甚解、唯师和唯书是上,其结果是学生只得到一大堆机械的、孤立的知识,这种知识没有内化,心理学称之为“假知”,它没有“活性”,既不能迁移,更不能应用。
然而,教师传授知识绝不意味着仅仅展现教材上现成结论和现成论证在形式上的汇聚,而应重在揭示隐含在其中的精彩又独特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根据乔治·博瑞(C. George Boeree)博士的定义:人的心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1.获得知识;2.应用知识;3.抽象推理。因此,学生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才能把教材上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智慧,这样的知识教学也就提升了学生的心智水平。目前,一些缺乏思维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存联系,这种教学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发展的功能。英语课程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通常指人们运用逻辑推导进行的大脑活动,也包括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和判断等活动,引导学生广视角、多方位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语言的工具性而言,“英语是交流的工具、学习的工具和思维的工具”。
筆者试图通过以下的同课异构案例,分析不同的教师在处理同一个教学环节时的不同呈现方式,从这一教学环节的不同处理可以看出,每个教师对英语课程性质的不同理解,不同的课程指导思想势必影响对课程目标的达成效果。
一、教材内容
教材Welcome to the unit部分分两项,其中A项如下:
A All about TV
Millie is visiting the website of a TV station. There is a quiz on the website. Help her match the words on the left with the meanings on the right. Write the correct letters in the blanks.
1. actor a send out programmes on radio or TV
2. broadcast b a room where TV programmes are made
3. remote control c a person who performs in TV programmes, films, etc.
4. studio d something that controls a machine from a distance
5. TV channel e a TV station
(说明:教材在生词表部分列出了该项中的三个生词,分别为broadcast、studio、 distance。)
二、教师设计
笔者按四位上课教师的上课顺序分别称作:A教师、B教师、C教师和D教师。
A教师用PPT展示图片,采用看图对话的方式导出下列词语:actor, actress, broadcast, remote control, studio, channel, distance. 例如用张学友和angelababy的图片问学生“Who is he? What is he?”等问题,然后带读这些词语,读了一两遍后做搭配,核对答案。A教师在讲actor一词时,板书了一个例子“Jay Zhou(周杰伦)is a singer and (a/ an) actor.”学生说用an, A教师说不用填,并解释了原因。
B教师用PPT展示图片,采用看图片问答的方式导出下列词语:actor, broadcast, studio, TV channel, distance. 该教师手中拿着操作多媒体的遥控器,所以remote control以实物展示来导出。然后领读,男生女生轮流读,读完后,完成搭配,再核对答案。
C教师让学生说出与TV相关的词,学生说了下列一些词:TV programmes、TV set、news、films、actor、actress、broadcast、 host、 hostess、 sports、 remote control、channel、 play、 talk show等。在学生说这些词的时候,C教师把actor, broadcast等与该环节一致的词板书在黑板上,然后添上学生没有说到的词语:studio等。然后C教师对studio进行英语解释:A studio is a room where TV programmes are made. 并请学生对该句进行了翻译,然后按照这一范例请学生尝试对其他词进行解释,如:An actor is a man who acts in films. A remote control is a machine that controls another machine from far away, 在谈到broadcast和TV channel时,学生遇到了困难,在C教师的引导下,与学生共同进行了解释,如:To broadcast is to speak on the speaker, or to send out information on radio or TV. 之后,领读了这几个词语,并请学生齐声朗读,然后请学生进行搭配。在核对完答案后,C教师问学生:Is a TV channel a TV station? 学生开始地讨论,过了一会儿,C教师又问这一个问题,学生齐声回答:No. A TV channel is not a TV station. C教师请一个学生说说理由,该学生回答:Nantong TV station has 4 channels. They are NTTV1, NTTV2, NTTV3 and NTTV4. C教师总结:Yes. CCTV has many channels, such as CCTV1, CCTV2, and so on. So we can not say a TV channel is a TV station. Even our textbook sometimes has some mistakes. We should question them.
D教師用PPT展示了国内知名电视台的台标,请学生说出这些台标的同时,导出actor、broadcast、remote control、studio、TV channel等词语,再展示与这些词语相符的图片,请学生看着图片说出这些词语,再在图片旁边呈现这些词语,之后让学生齐声朗读,然后做搭配练习,并核对答案。
三、差异分析
从以上的课堂实录中可以看出C教师与其他三位教师在处理这一环节时存在以下明显差异:
1.根据学情决定教学。这四位教师都是借班上课,无法事先对学生进行详细了解。C教师处理与TV相关的词语时,遵循的原则是,学生能说出的词语不去重点讲,学生说不出的词语,即生词,进行板书,再解释。同时,C教师采用“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的方式让学生说出相关的词语,无疑训练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其他三位教师根据教材已事先做好了PPT,按顺序一个一个地点过去,即使发现学生已熟知的词语,也只能按原先设定地过一遍,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由此可见,根据学情确定教学,不仅仅可以体现在事先的备课上,也应该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随时随地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变换,以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状态。
2.注重语言的工具性。C教师已经认识到英语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其他三位教师基本还是把英语课程性质定位在“知识与技能”并重状态。“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课程定位,更多地采用“机械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机械模仿、不求甚解、唯师和唯书是上。所以,学生在会说、会读这些单词之后,完成了搭配练习就结束了,很少涉及学生的思维过程,也没有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更缺少人文性的拓展。
C教师从语言的工具性出发,认识到“英语是交流的工具、学习的工具和思维的工具”,因此采用的是“注重思维过程的知识观”,没有简单地把教材上的流程过一遍就完了,而是利用教材中的解释,教给学生“下定义”的方法,在下定义的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大脑进行了逻辑推导活动,拓展了学生智力发展的功能。
3.注重人文关怀。A、B和D教师展现了教材上现成的结论和现成论证在形式上的汇聚,没有能揭示隐含在其中的精彩又独特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而C教师设计的问题:Is a TV channel a TV station?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一个许多人忽视的问题,只有具备正确的课程观和具备批判精神的教师才能提出来,而思维也包括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和判断等活动,C教师从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引导学生广视角、多方位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敢于质疑权威的精神,体现了该教师对学生人文性的关怀,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及今后的长远发展不无益处。
“小中见大”,以上分析虽然针对的是一节课中小小的一个环节,不同教师对这一环节的不同处理方式,彰显了教师对英语课程性质的不同理解,“英语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课程目标还没有真正成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师广泛认可的观点,也没有能自觉地把这一课程观作为指导应用到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去。英语教师应该注重英语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英语课堂成为学生心智提升的地方,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余文森.论有效教学的三大理论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2012(2):15-22.
[4]戚焱,王守仁.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2(1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