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军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31)
李清照生于公元1084 年,卒于公元1155 年,史称“易安居士”,宋齐州章丘人,居济南。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小时候,殷实的家庭给了她较好的教育环境。18 岁时,她与赵明诚成婚,因两人喜好金石书画,便一起进行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工作。他们互相酬唱(例如《一剪梅》《醉花阴》),共同研究金石与古籍。46 岁时,即宋室南迁数年后,明诚病逝,此后,李清照一直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辗转流离于浙东各地。72 岁以后,李清照下落不明,作品散佚,后人辑为《漱玉词》。
李清照的词以自然美、含蓄美、音乐美和绘画美为特色。自然美体现了李清照词的平易清新,含蓄美体现了李清照词的委婉曲折,音乐美体现了李清照词的和谐流转,绘画美体现了李清照词的浓淡相宜。她的词用清新自然的俗语和口语化的方言入词,承“花间”之婉约,去“花间”之媚俗,充分体现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如《敦煌曲子词》中的一些作品,都是明白如话。作为当行本色的词家,《漱玉词》的语言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李清照的词的风格与北宋末期词曲的华贵典雅的整体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李清照的词以自然率真著称,如《风凰台上忆吹箫》中的“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这一句,落落大方,一句脱口,好似别无特别惊艳之处,然而,细细体会,却别有一番苦意在其中:亲人分离之时,万语千言已无从说起,但离别之痛久久无法抹去;心事重重,情感已尽,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离别之苦只能自己默默承受。绵绵细语诉不尽悠悠情意。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仿佛在诉说词人此时的忐忑不安的心境。“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显示出词人的寂寥忧郁的心境。“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些词来得奇巧,仿佛信手拈来,具有口语化、通俗化和平淡化的特点。这些语言技巧的运用,彰显了女词人较高的口语能力。
善用叠字也是女词人语言天赋的体现。词人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叠字的反复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口语化,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非常鲜明。同时,词意幽深,渲染了环境,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凄苦与辛酸,增加了词的抒情性。这首词开头的十四个叠字与双声叠字一一对应,环境与内心的凄、冷、清的感觉相辅相成,这种技巧的运用使词的韵味十足,给人一种通俗易懂的感觉。词的简洁性和清新性的特点,使整首词显得意境悠远。
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极力主张词必须协律:“诗文分平侧(仄),而歌词计五音(宫、商、角、徵、羽),又分五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又分六律(阳为六律,阴为六吕。此处‘六律’代指十二律吕),又分清、浊、轻、重。”因此,她的词作特别注重音律美,喜用双声叠韵。
如其《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首句连下14 个叠字,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唱。如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是口语,十字皆仄,读来令人潸然泪下。万树《词律》云:“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词人在《词论》中提出“唇、舌、齿、牙、喉”五声之说,这首词用舌声16 字,齿声43 字,末几句尤为最。学者夏承焘在他的文章《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中阐释道,“二十字里齿声交加重叠,这应是有意用啮齿叮咛的口吻,写自己忧郁的心情,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了乐章的特色”。李清照擅用险韵,此词中“黑”“得”都是险韵,却押得极工极稳,难怪张端义在文章《贵耳集》中称赏“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时说:“‘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同样表达了对词人运用险韵技巧的感受。
在我国诗词史上,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以诗词的魅力来讲,李清照的“婉约之宗”称号当之无愧,作为词中女杰,她的才华令人佩服。李清照的词极其富于抒情性,其词风清丽婉转、幽怨凄恻,但也不乏气势奔放的风格。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是作者南渡后的作品,也是词人豪放风格的代表作品之一,浪漫主义色彩强烈。词的内容以梦境为承托,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情景。李清照南渡后过着四处漂泊的生活,在海上航行曾遇到惊涛骇浪,这使得词人心中愤懑不平,词真实再现了她所经历的真实生活感受。这首词中“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描写了女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难以平复的复杂心境,于是,她想象出一个理想的国度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如“乘长风高飞远举,直向仙山蓬岛”,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作者此刻的心情。相比于词人苏轼和词人辛弃疾豪放的心境,李清照的词风格独特、大气磅礴、高调激昂。清朝的词人黄了翁在他的《蓼园词选》中写道:“此似不甚经意之作,却浑然大雅,无一毫脂粉气,自是北宋风格。”她的词在艺术风格上具有多样性,王灼在《碧鸡漫志》卷二中说:“易安居士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
总之,在北宋词坛上,李清照不愧为“词中女杰”。短短几句就能创造出鲜明的形象和激动人心的意境。李调元在《雨村词话》卷三中赞道:“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就是对这位词中女杰的最好评价。
李清照善于以白描手法创造动人的意境,漱玉词不重故实,不过多化用前人诗文。如《醉花阴》中写道:“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永遇乐》中写孤寂失落:“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表现了将无穷悲伤一己吞咽的心态,刻画了阶前花下心系伊人,刻骨相思的形象。《武陵春》写道:“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首词立意新颖,这也是李清照的一首为世人传诵的佳作。特别是舟小愁多难以装载的比喻,更为生动有趣。李清照的《永遇乐》词中这样写道:“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知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首词表达了李清照的曲折婉转、回肠荡气的一生,对比了其前后身世的变化,展现了年轻时的美满幸福的生活、年老时孤独心酸的往事、个人身世与家国命运的紧密相连,以及细微而复杂的心理状态和极度愁苦的感情。南宋末年的刘辰翁在《永遇乐》词序中云:“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这首作品深入人心,影响极大。
细读李清照的所有作品,我们能从中体会到一种真实的代入感,为何会有如此感受呢?原因在于,李清照词所采用的口语化的语言和所创造的情真意切的意境。她的词反映了其生活的基本情况,包括李清照的国恨家仇和内心的真实想法。李清照的作品如《声声慢》《永遇乐》《醉花阴》《一剪梅》《武陵春》等,之所以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大都因为这些词是词人真情实感的流露。
李清照的词创造了许多艺术形象,“上窗纱”的残月,“玉骨冰肌”的双银杏,“暗明灭”的青灯,“袅残烟”的玉炉,“不与群花比”的寒梅,“初斜”的皎月,“满西楼”的弯月等,女词人笔下的海棠花和别人口中的海棠花是不一样的,词人以女性特有的笔触把人物内心的抽象感情细腻温婉地表达出来。李清照笔下的梅花给人另一种感觉,如《清平乐》云:“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菩萨蛮》云:“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孤雁儿》云:“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李清照所写的梅花总渗透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感伤情调,这些梅花总是处在风雨飘摇中。女词人常以一种孤独人的感伤来表达自己的心绪,这一方面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虚化脱俗的老庄思想。李清照的人生态度也随着生活境遇的变化发生一些改变,她常常用一种自我解脱性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境。李清照的词是精神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体,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