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越,孙 丹
(长春师范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32)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音乐课堂早已不适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情境创设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感知、理解、鉴赏、表现音乐的基础上发展审美能力。
体验式教学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是学习者对环境的内化,是知识与过往经验的整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体验式教学不是一味地讲授和灌输,而是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主动探究、感知、整合自身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注重音乐表现与创造,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体验式教学早已体现在各个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之中。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杜威的经验主义教育思想和“做中学”都强调学生自身体验的重要性。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手脑相长”的教育思想重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自身体验。
高中学段的学生年龄在16-18 周岁左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10-19 岁为青少年时期,高中学段属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后期,高中生有着该年龄段特有的身心发展规律。该年龄段的学生身心逐渐发展成熟,社会经验与审美经验日益增加,为体验式教学的实施创造了现实条件。教师可以进行更加精细和复杂的教学活动设计,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感知、体验、表现和创作。
普通高中的音乐课程以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创编、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六大模块为必修课程。高中学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经验,对“美”有了自己的认知,更加需要教师对学生审美进行正确引导,学校美育是必不可少的。同时,音乐与文化密不可分,通过对音乐学科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内涵、认识世界文化。
音乐鉴赏与音乐欣赏有着本质的区别。音乐欣赏的层次较浅,是审美主体对音乐的主观感受。音乐鉴赏需要审美主体在主观感受的基础上上升为理性的对比与分析,需要学生对音乐作品背景、曲式结构、音乐要素等方面进行整体把握,是对音乐更深层次的理解。
为了适应新课改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符合高中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发挥音乐课堂的最大价值,在课堂上充分应用体验式教学法可以启发学生步步深入,感受音乐、表达音乐。体验式教学法为学生创造师生平等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全面提升。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鉴赏》教材分为十八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不同的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教材中的内容为切入点,但不能唯教材论。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教学能力。或者说,教师自己就是一本活教材。
《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是京剧《霸王别姬》中的经典唱段,是京剧梅派代表人物梅兰芳的作品。该作品描写了虞姬在项羽被困垓下时,心中苦闷却还要强颜欢笑为项羽解忧的心境。该唱段的情感表达比较委婉,通过对夜色的描写和人物在舞台上的动作、眼神等肢体语言表现凄凉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哀怨。但是,教材中仅有该唱段的四句唱词与寥寥几笔的作品介绍。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补充相关的历史知识、京剧基础知识以及该剧目的基本剧情等,为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进行体验与感悟。在讲授京剧的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讲解京剧的行当,与学生一起模仿片段唱腔,感受剧中人物的行腔特色,切身感受京剧的魅力。
想要让学生产生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教师的情境创设就应该尽量贴合教学内容,还原真实情境。这对教师的情境创设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教具的准备、多媒体的应用等各方面需要更多的想象与创新,才能完成高质量的情境创设。教师既是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入情境之中,同时教师自己也是情境中的“演员”,高质量的情境创设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交流与亲切的互动。
《欢迎》是印度民间乐曲,乐曲以萨朗吉为主,伴以其他印度民族乐器演奏,具有独特鲜明的印度风格。萨朗吉被称为“印度小提琴”,用弓演奏,音色优美悠长,善于表现抒情风格,在《欢迎》这首歌曲中使用得恰到好处。笔者在课堂进行情境创设时,在多媒体上播放印度民间乐器演奏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印度民间音乐。印度是南亚联邦制国家,人口结构较为复杂,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再加上与本土的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印度的风土人情、文化、音乐、舞蹈等,全方位融入情境之中,同时进行师生互动。印度传统音乐的演奏有一定的即兴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即兴舞蹈,增加课堂体验。
高中学段的学生喜欢追求新鲜事物,流行音乐对于学生来说更易接受,在欣赏流行音乐的时候不需要过多的理性分析,学生更多依靠感性的体验,学生更容易将个人的主观经验和情感与歌曲结合在一起,陶醉于音乐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的审美心理,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感知和理解音乐。
《勃兰登堡协奏曲》出现在教材的第十五单元,是巴赫的经典作品,由六首不同乐器的协奏曲组成,是运用对位法写作的复调音乐。在课堂中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调流行音乐进行导入,由浅入深,再把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进行对比。结合学生审美心理的导入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这对新课的学习与教学目标的完成有积极的意义。
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方法应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创新。结合高中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既要把握学生的整体水平还要注意个别学生的发展,因材施教。
在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翻转课堂,把学习新知识的环节调整到课堂之前,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对于能力强的学生要给他们创造个人展示的机会,对后进生要进行小组互帮互助。教学方法的使用不是一味生搬硬套,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况下,教师还要对课堂情况不断地进行反思,反思过后需要不断调整与尝试,使教学方法的使用更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反思中创新与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教学目标。
在体验式教学法的运用中,全面分析作品创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文化内涵。《黄河大合唱》是我国人民作曲家冼星海的作品,作品写于1939 年,正值抗日救亡的危难时期,中国人民渴望自由与解放。《黄河大合唱》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抗日英雄抗击敌人保卫家乡的决心。《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七种不同的演唱形式,气势磅礴,震慑人心,控诉了侵略者的罪行,描绘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形象。在对《黄河大合唱》进行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创作背景的介绍显得十分重要,只有把握作品背景才能更好地学习民族音乐。
对于同一段音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这主要是因为每个人的音乐审美能力不同。对一个音盲来说,再美的音乐他也会无动于衷。在音乐课堂中,应重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讲授法,教师过多的讲授会使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单一化,因此导致思维的固化。体验式教学法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听众就有一千个贝多芬”,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从来都不是千篇一律的。体验式教学法的运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体验美感受美,提高审美素质,发展审美能力。审美素质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素质的发展以审美能力的提升为基础。有了音乐审美能力,人们就有了发现美的耳朵,有了感受美的能力,人们就会更加热爱生活,体会生命更深刻的内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进入21 世纪,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每个国家提升国际影响力,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是音乐学科教学的重要属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教育对人的发展要求,体验式教学法更加适用于高中音乐课堂。音乐具有非语义性,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感受,除了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以外,还需要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想象力,运用综合性思维方式,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运用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等思维方式,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传统灌输式教学法中的师生互动主要体现在课堂提问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数都有标准答案,师生互动难免生硬、单一。体验式教学法中的师生互动更为自然,教师设计新课导入环节时要抓住学生注意力。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在提问中又进行追问,启发学生步步深入,获得问题的答案,师生之间的交流更为平等。以生为本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音乐作品的鉴赏与表现是在对音乐的背景、文化等各个方面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对音乐作品的背景、作者背景、文化背景等方面的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修养,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理解世界文化,尊重文化多元化。
综上所述,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现实情况来看,体验式教学法的运用十分必要。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过分注重形式忽视音乐本位原则、教师素质不过硬不能完全把握课堂、学生和学校对音乐学科教学不够重视等。体验式教学法的实施除了需要师生共同探索,还需要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对音乐学科教学的支持,完善教学设施,重视教师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