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国家关于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的文件相继出台,普通高中面临关键转型期,特色学校也成了学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各类特色课程是学校特色育人的重要载体,特色课程体系是学校特色创建的核心支撑。上海市近年来开展了普通高中创建工作,学校在创建过程中存在了一些课程建设困境,这需要我们探索在特色化发展背景下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的新路径。
关键词:普通高中;特色课程;特色素养;路径
伴随着当今社会人才结构的转变,个性化、多样化的人才需求逐渐成为主流趋势。在此背景下,普通高中的育人模式也正面临着变革,长期的同质化发展模式已然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向多元化发展模式转变。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文件精神,创建特色高中成了当代高中转型发展的新挑战。在《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的相关精神中,再次强调了普通高中办出特色的重要性,鼓励各地积极探索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模式和方法。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优化课程实施,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至此,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一、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的现实需求
高中生处于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满足他们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而非局限于统一的课程中,是普通高中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各国都把高中阶段的学生教育视为新时代重要的人才发展战略重点,欧洲发达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积极促进中小学的多元化发展,建立了特色学校的发展框架。我国学校特色化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是总体起步探索较晚;二是以小学阶段最先开始探索,而高中阶段的学校特色化发展是近几年来才出现了发展的雏形。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中的发展表现出“同质化”和“千校一面”的特点,各校因缺乏办学特色而区别不大。
上海市的高中招生形式为分层招生,市级高中分为市示范高中、区示范高中和区普通高中,分别与中考成绩挂钩,因此提高学生课业成绩仍处于学校育人目标中的核心地位。然而,伴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层次要求,普通高中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与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的能力与兴趣全方位发展,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话题。建设特色普通高中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
从2011年起,上海市启动了特色普通高中的建设和评估项目。十年间,上海市共命名了15所特色普通高中。在这些学校里,其学校特色涉及人文、语言、科技、体艺、理工、社科、金融、法律等多个领域,呈现出五彩纷呈的特色创建形式。创建特色普通高中,既有利于提高普通高中的办学质量,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成长道路提供更多可能性。尽管上海市的特色普通高中项目受到了重视与推进,作为对育人模式的一种深入探索,从原先的同质化办学转向特色化办学,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难题。尤其是在特色课程建设路径上,上海市作为全国特色普通高中创建的先行者,其课程建设的发展情况亦受到了广泛关注,在各所学校纷纷开展创建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着如何与原有课程体系相融合、如何体现学校特色定位、怎样区分特色课程的多维属性和实践特质等问题。
二、特色课程在课程框架中的设置
上海市颁布的《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2004年版)》要求了学生课程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构成;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明确了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种课程类型。尽管不同学校的特色不尽相同,但建设中均需遵循此课程构成原则。在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创建的不同阶段里,将特色课程体系构建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如何将特色课程和基础课程形成系列性的结合点,通过一定数量的特色课程群将特色教育渗透其中,成为学校培育的内容之一。因此,如何设置特色课程的容量、课时、课型是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
高中阶段的国家课程占校内课程比重较大,因此如何有效地在学校课程总框架中设置特色课程的比例是一个重难点。一方面,特色课程虽然具有完整的独立性,但其必须与国家课程等一同形成课程体系的整体,与法定课程相整合;另一方面,普通高中校本课程的课时数在学校总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较低,特色课程作为校本课程的核心,单纯依靠增加课时量无法解决当前问题。
(一)形成与国家课程的内容联结
如何将特色课程学习与高中学段的基础型课程形成学科联结,是普通高中在建设路径探索中需明确与解决的问题。在国家课程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特色课程的相关知识促进与支持本课程的学习,以设置学科综合实践课程等形式穿插特色课程的知识渗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同时也促进了其特色素养的提升。
特色课程的建设需以全局性的眼光对知识体系进行再发现与新整合,更好地实现特色点与基础型课程的融合。表1为Z中学重点推进的陶瓷文化特色课程,在多个学科领域中,均挖掘了与陶瓷文化相关联的内容。通过在不同学科的教学環节渗透特色教育的内容,形成知识整合,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实现时间的节省和教学的优质化。充分利用其他时间开发发展性特色课程,全面促进所有学生特色素养的提升和个性特长的发挥。
(二)形成与三级课程的内容嵌入
在特色课程建设中,各学校应当根据新情况适度调整学校总体课程框架的基础,重新规划各种课程类别的设置。
首先,基础型课程多表现为国家课程,特色育人目标在其中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将特色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在教学中,从教材实际出发,将特色教育的素材与精神融入学科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针对学科特点,寻求最佳结合点。文科学科教学中可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引导,促进学生对于知识与文化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理科学科教学中可结合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特点。
其次,拓展型课程注重学科的延伸与学生的个性培养,通过相关课程学习、系列活动参与、社团活动组织参与等一些形式开展,充分挖掘特色教育的主题资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最后,探究型课程是实现创新学习的最佳途径。全校教师要集思广益,发挥教师的学科专业优势与自身特点,立足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围绕特色教育的相关主题,逐步形成系统完整的研究选题库。在教学实施中通常以走班、选修课、社团、研究小组等形式进行。
H中学以原有课程体系为基础,结合特色育人要求,形成了新的课程体系板块。在基础型课程领域,平均压缩了原有课程体系中近两成的计划必修课,并将其中的拓展型知识传授纳入综合课程之内。综合选修课为一系列“微型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点菜”,实行菜单式的个别化课程管理模式,分别限定最低选修学分,不限定选修的内容,部分“微型课程”允许跨年级选修。以小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和社团活动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促进基础知识的提升。D中学的金融素养培育课程在课程结构设置上,通过嵌入、糅合、渗透将逐步融入三类课程类别之中,以不同课程类别的设置,有针对性地对特定学生群体进行特色教育,推进特色育人目标的实现。
三、特色课程通识能力与专业素养关系的协调
每个学校所推进建设的特色课程,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特色素养的提高。特色素养具有多维属性,既包含了专业素质的特征,亦含有通识能力的成分。专业素质即某项技能或能力具有专业化水平,能够在所属职业领域发挥作用;通识能力则指在不同领域中得以共通的知识与能力。由于特色素养的多重性,在学校的特色创建过程中,要明确专业素质和通识能力相协调的课程方向,正确选择特色课程的建设路径,以更好地协调学生专业素质与通识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无论学校的特色为哪一领域,学生的素质和水平都各具差异。从学生群体和个体出发,架构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层次化培育模式,不仅有助于学校在培育中更明确地对学生专业素养属性和通识能力属性作区分,也有助于学生在其兴趣与能力范围内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特色素养。
(一)明确特色课程育人方向
由于不同学校面向的学生群体不同,其培养目标和育人要求亦各有差异。因此,选择学校特色的发展路径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立足于学校内部发展现状和因素,结合社会需求、社区资源等外部条件,合理推进本校特色课程建设。按高考内容作划分,当前普通高中的特色创建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高考需考查内容,如外语、生命科学以及各类文理科特色;高考特长生需考查内容,如艺体、戏剧艺术、军事、飞行特色等;不参与高考内容,如环境素养、金融、政法特色等。明确学校的定位才能使得特色课程对学生素养的提升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的专业素质与通识能力发展相协调。
若学校的特色课程方向为高考内容领域,所面向的是全体普通学生群体,应主要培养学生在此领域中的通识能力,即所有学生都应选修该特色课程。T中学打造理工特色。理工科素养是国家课程的要求,那么作为特色高中特色的理工素养培育,就要超越传统理科范畴的理工知识与素养的内涵,建立理工知识与科研实践能力相融合的培育模式。
若学校的特色课程方向为高考特长生的考试内容,则应对所面向的学生群体有所区分。一种是面向全体学生。S中学打造戏剧艺术特色,学校通过专业测试与中考的成绩择优录取三种艺术类别的学生,全体学生都需修习相应的艺术类专业课程,未来的发展方向为考取艺术类高校。另一种是分成普通班和特长班,对考取特色领域专门院校的学生和参与普通高考的学生做了区分培育,进行两种不同方向的特色教育。A中学设置了音乐特长班与普通班,在毕业通过率、考试合格率、优秀率上,对普通班和音乐班学生有不同要求:一方面,学校开设了全校性的“音乐航班”“艺术气质修养”等课程,培养全体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艺术文化修养,既是为音乐班学生提供专业表演的小舞台,同时也是对普通班学生艺术气质的修炼提供氛围;另一方面,学校为音乐特长班的学生开设了“和乐团”“音乐采风”“多媒体音乐设计与制作”等课程,旨在培养具有一定音乐专业能力的高中特长学生。
(二)建立特色课程纵向层次体系
立足纵向的学生群体,学校在特色课程的规划环节,应全面研判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发展情况,做出课程的纵向分层安排,促进学校特色育人工作目标更为明晰,效果更为显著。
D中学设计了金融素养培育特色课程群,以分层的方略进行了课程规划。从学习维度及培育层次上,定为“普及、提高、拔尖”三个层次,体现不同发展层次的需求。在特色课程群的26门特色课程之中,通识性必修课程面向高一全体学生,体现出拓展型课程中“普及普惠”的特点;专业性选修课程和自主学习型金融慕课,由高一、高二有兴趣的学生选报,体现出拓展型课程尊重与培养学生个性的特点;拔尖型特色课程是指学校与高校合作举办“DC金融优才班”开设的课程,强化对金融方面拔尖人才的培养,需要经过自主选报和校内选拔(见图1)。
(三)建立特色课程横向层次体系
立足于学生个体的横向发展,学校在特色课程置上应当多側重点、多维度,对一个特色素质目标提出多种素养的要求,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特色素质。
F中学的拓展型课程由四个课程群组成,强调不同的专长发展,尝试学科交叉;注重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学校编写了特色课程指导手册,架构了四大特色课程群,以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为导向。课程群有不同的育人侧重点:“人人会绘画”侧重绘画等艺术技能;“时时有体验”侧重对美的感受;“个个懂欣赏”侧重对美的理解;“处处有创新”侧重对美的创新。通过不同的培育重点,从多个侧面入手,整体上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四、特色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特质的整合
特色课程与国家课程有所不同,相对而言更具实践性和专业性,单纯依靠课堂的传授难以很好地实现学生特色素养培育的要求。将特色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特质相结合,一方面从课程自身建设而言,需注重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结,促进理论知识跨领域融合,另一方面应着眼于外部实践条件的拓展与开发。
(一)促进跨领域的特色融合
除了跨学科的内容联结之外,特色教育还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可体现在诸如行为习惯、文化陶冶、社会交往等日常生活各领域,同时着眼于当前的社会发展问题和特点,在特色教育中体现时代性。
学校可将新兴网络文化、科技发明、创造创新等内容与特色教育相结合。图2为D中学根据自身金融素养特色所设计的课程系列,在其“三圈”架构的特色课程系统中,第二层表现为与金融素养培育相关的课程系列,共有近40门,涉及社交、礼仪、沟通、数学等多个领域。
(二)促进多渠道的特色实践
学校在建设特色课程的过程中,应当积极拓宽路径,寻求特色课程的多方合作共建。例如,实施校企联动的协同培育方式,与企业签署合作协定,将企业视为具有社会属性的实践基地,利用其各类资源丰富学校特色课程的实施模式。
H中学与沪东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带领老师及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实地的观摩学习,如参观独有的船品模型,登上正在建造中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参观交流中得到科学创想及课题研究方面的启发。同时可以注重利用高校的人才与专业支持,充分利用主題讲座、学习交流、进入实验室动手探究、课题研讨等机会,促进专业能力的提高,专业视野的拓宽。
在全国“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背景下,上海市出现的特色普通高中项目是一次积极的尝试。通过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学校的特色课程内容与特色课程体系,有利于从内部入手推进普通高中特色课程的建设完善。从整体而言,除了校内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探索之外,还需各级政府的有力支持与指导,同时社区、高校、家庭等因素的全方位参与与协助也不容忽视。随着社会各界对高中阶段素质教育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的落地和内外部评估体制的完善成熟,未来我国普通高中的特色化课程建设会越来越规范,学校的特色化发展有助于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真正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皇甫林晓.我国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现实困境及提升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20(1).
[2]徐士强.本道术原:普通高中特色课程的建设逻辑[J].中国教育学刊,2019(7).
[3]吕星宇.上海市创建特色普通高中的思路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9(9).
作者简介:施晨扬,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管理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