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义 顾嫦美 蒋 静
(四川电子机械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家对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但仅凭职业院校已无法满足教育支持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在这种形式下,校企合作必然成为一种趋势,产业学院也必将应势而生。强化对校企合作的支持、管理和保障,积极推动产业学院为产业和企业培养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产业学院”是产业和教育融合为一体,以教育为主体,产业为客体,把产业融入教育。学院和规模大的企业在管理、理念、技能和机制上形成产学一体的合作,通过这种模式实现职业学院和企业的共同发展,互惠互利,互动双赢。产业学院主体是培养人的教育场所,并不属于盈利性机构,不管是学校还是企业办学前提,是不能以从产业学院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学院通过产业学院这一平台,不断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人才,企业则利用产业学院不断强化员工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双方的办学目的相同,目标一致,这就为校企联合办学、协同育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强强联合[1]。
(1)按需施教,学有所用。产业学院建立的初衷是让教育紧随着日新月异产业发展速度,不仅是让企业进入校园,也让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生转变,改变传统教育方式,研究出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新模式。通过对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创新,让学生快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加快了知识和生产的速度,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2)提高了就业率。产业学院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的需求培养出大批高素质、高质量、高技术人才而建立,有好多优秀的学生还没有毕业就提前被企业录取,企业的宗旨就是不放弃每一个能为其创造效益的人才。另外,校企联合办学就是为企业提供便利,培养符合本企业自身发展的人才,所以学生一毕业就进企业。就业无忧是产业学院最大的优势[2]。
(3)前景规划好。产业学院中的产业在区域产业发展中占有主要地位,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说明产业通过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跟着区域产业的发展而发展,就个人而言前途无量、前景广阔。
产业学院的建立实现了产业和教育的结合。这种结合有三种方向,一是把教育建设作为主要发展方向,产业发展作为辅助,就是在办学过程中加入企业元素,引进企业工程师参与到学校的课程内容的创建与修改、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应用、新式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来。还有就是让企业利用实战经验参与到学校的基础场地建设中来,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数量和速度。二是以产业发展为主,教育建设为辅,将教育融入产业中,企业为了满足自身人才的需要,通过学院培养符合本企业发展的专项人才,教育为产业服务。三是共同发展,就是在办学过程中企业与学院担任同等责任与义务,实行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
产业学院是产业和教育结合的最佳模式。学院分同一专业学院和不同专业学院,产业是以当地形象企业为代表,双方共同组建产业学院,共建共管,成为校企共享资源的平台。学院向企业派学生去实地实习,企业可以向学院派工程师去指导实践。校企双方制定合理的专业规划、课程研发、教程创新、教学设计,实现学院为企业培养人才的计划,将企业元素融入学院建设中,做到产学一体化,最终形成目标共同体、发展共同体[3]。
产业学院要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设立专业,在专业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以企业的发展为准则,根据企业所在区域的发展方向规划和布局。学院依靠本校优质专业,整合企业各种资源,建设符合当地企业发展的新专业,有效地结合了产业链和专业群。学院的专业建设要符合本地区域经济的发展,通多对学院与企业专业人才需求的整合,实现专业与专业的互通,提升学院为企业培养人才的专业化和规格。通过对特色专业的打造,促进专业集群发展模式,密切对接整个区域产业链,实现了专业交叉发展,支撑同一产业的多个关联专业飞速发展,满足了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学院管理中课程设置是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与核心。学院要想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就必须有创新的课程内容、完善的课程体系,让学生从课程中获得未来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更好地运用到工作中。学院作为培养人才的平台,在教育模式的改革中,首先要坚持理实一体化发展。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共同深度研究,成立校企共用共享的课程系统。经过课程内容和岗位需求相结合,设计出核心课程主体和多样化课程内容,再根据企业的各个产业的关系和岗位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研究、更改、完善。把企业岗位的要求作为课程内容建立的依据,同时将产业的技术和实际需求纳入课程建设中来。学院课程体系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创新,才能进一步推进产业群中,促进产业与教育的结合,使学院培养出的人才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其次,课程的建设要与时俱进,通过产业工作岗位最先进的技术、规格、标准的要求进行研究,创造出与之相对应的课程内容。校企联合组建课程研究小组,对接产业最新标准要求,分析产业岗位的知识和技术构造,形成特殊课程内容。创新的课程内容不仅结合了企业的岗位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人素养和技能的培养,提高教学成果。
学院想要培养高素质人才离不开实践教学,且实践教学起到了关键作用。产业要实现与企业资源共建共享,成立生产实训基地。一是要加强实训环境的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产业学院要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建立多种实践教学的互动平台,成立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从而强化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秩序。二是按照产业的发展需求,修改实践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通过建立教学实践基地,让产业学院的学生在真实的生产过程中了解企业岗位职责,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发展创新能力。
学院要建立考核学生专业技术能力评估系统,根据课程的规格和产业岗位的要求,聘请专业人才研究管理考核评估方案,考评的内容要通过课程对学生知识掌握、专业技术、综合能力的方面进行考核,通过实行多元化评估与引导,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实践能力、认知能力、表达能力。产业学院结合了企业生产实践和院校教学实践,制定人才培养的准则。多元化评估系统对学校方面来说,学生可以参与自我评估、教师的评估,企业方面实现企业自身评估和社会层面的评估,加大学生在评估系统的地位。重视产业评估,将产业生产标准和学院的课程目的相结合,通过产业对学生的评估,督促学生自我提升。企业把评估结果反馈学院,学院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改革创新,满足企业的人才培养要求。
教师是连接产业与学院、学院与学生、产业与学生之间桥梁。学院应该加大对教师队伍的扩建,对外引进优秀教师,对内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校企互动互通的方法实现教师与企业的深度交流,并将相关经验运用到教学中。校企应建立企业与院校混合编制双师团队,让优秀工程师担任教师进行授课,利用生产实践经验授课,弥补教师在实践操作方面的不足,实现课程知识与企业生产的零距离接轨,加大实用性人才的培养。校企混合编制老师在对企业进行人才培养时促进了企业教师与学院教师的取长补短,也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高了整个产业学院人才产出质量。不断完善教师的薪资待遇,对外高薪聘用相关产业的专家,对整个学院的教育参与指导,对内对校企优秀的教师和骨干给予奖励,通过提高薪资促进教师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产业学院对企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各地方政府的参与与支持,地方政府应仔细解读国家关于产教融合的重大举措,在产业学院的建设中起到引导及推动作用。地方政府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对产业学院发展进行整体规划,把加强产业创新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相融合,制定出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方案和政策,指导产业学院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强化产业学院的功能与作用。
当前,我国产业学院资源相对缺乏,尤其是引进外部资源的力度不足。地方政府应该通过联合本地区有关经济各部门力量,整合产业、经济与教育部门资源,发动社会力量,引进多方资源,加强互通管理平台的成立,加强资源的提升与分配,实现各部门管理与资源共享,推动产业学院建设。同时为了配合产业学院的管理建设,地方政府在财政税收上给予政策支持,调动优秀企业的参与性,完善管理保障机制。政府实施专项拨款,对校企联合作出贡献的优秀管理人员给予奖励。同时,加大产业学院的建设公益宣传力度,通过电视、电台、报纸、广告等多方力量宣传产业学院建设的重要性,提供好的社会环境。
目前,我国不少地方开始实行行业组织参与到产业学院的管理工作中来,且在产业学院人才管理与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是教育与企业结合的一大助力。首先,政府要赋予行业组织应有的权利,制定出行业组织的制度,让行业组织负责一些相应的工作,提高行业组织参与产业学院培养人才的积极性。行业组织可以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制定出学院培养人才的计划,把人才培养的目标细化,要求深化,采用生产与教学结合的方法,不断培养新式人才。同时行业组织要发挥桥梁作用,为企业与产业学院签订人才培养合同,这就保证了企业对毕业学生的引进具有持续性,避免了个别企业违约的行为。行业组织利用自身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对企业发展需求进行探讨和研究,参与学院产业的课程内容改革创新,建立系统教学机制。比如,教学内容的完善、教学课程的创新、教学方案的实施、教学目标的研究、教学质量的评价。同时行业组织要研究产业发展方向,了解产业用人标准,获得岗位具体的用人模式和结构,将这些信息反馈到产业学院,使产业学院能够灵活地制定育人计划,调整培养方案,为企业发展培养专业性、针对性的技术人才。
产业学院的共建管理应建立多组织参与管理机制,如理事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形成开放性管理体系。产业学院成立理事会,健全理事会的工作制度,在进行重大决策时需要经过理事会的研究讨论。理事会可以组建企业技术骨干、专业技术指导、行业专家参与进来,明确理事会的职能、行使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理事会可以促进产业学院与企业管理工作的全面进行,完善产业学院的管理系统,还负责产业学院的监督、指导、评估考核工作,融合校企双方资源,研究多种合作模式。
产业学院要建立互享、互担、互赢机制。产业学院要学会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本着共同促进发展的需求,研究出一套具有高质量、高管理、高效率的育人机制,校企深度融合解决了学院在教育上的单一枯燥。在区域政府、优秀企业和学院的共同合作下,形成了产业与学院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的合作机制,对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义务与责任起到了监督作用,通过给企业培养人才来实现课程内容的创新。
产业学院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而校企合作管理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如何促进产业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学院真正能够为企业提供高质量高科技人才,加强产业学院校企共建的管理机制,提高政府保障机制,是今后产业学院与企业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