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炎松
(诏安县第三实验小学,福建 诏安 363500)
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读中学写”是指随着阅读活动,在理解文本内容及其所表达思想感情的同时,深入分析、提炼作者观察事物、表情达意的方法,并加以借鉴、运用,发展习作能力。小学第三学段是学生“读写能力快速提升”的黄金时期,“读写结合”教学尤为重要。然而,当前一线语文教学中的“读中学写”训练,存在着“重语言形式模仿,轻表达情感体验”的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读中学写”的有效性,影响甚至束缚了学生习作能力的全面、快速发展,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于“读中学写”训练中“重语言形式模仿,轻表达情感体验”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师只停留于要求学生对文本语言表达形式模仿,如“背诵文中优美词句”“仿照句子修辞手法写话”“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等,而忽略引导对学生深入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表达了什么真情实感”,进而借助感情朗读等,去体会其语言表达的情感意义,以致学生习作时虽然辞藻华丽,却大都是假话、套话、空话,读来索然无味。
造成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认识的不足,把“读中学写”训练片面地理解为“积累文本优美词句”“学习作者写作方法”,而淡化甚至忽略了对作者表达情感因素的分析与体会。
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文本作者的创作活动是一种积极的思想情感表达过程。训练学生习作,就应该是指导他们能像作者一样,借助语言进行思想、情感表达的能力。因此,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深入解读文本,挖掘语言训练点,引领学生分析、体验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等,进而创设情景进行“情感体验与表达”训练,才能把“读中学写”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到了小第三学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习作能力,是“读中学写”能力训练的重要时段,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课文中内在的读写结合的信息,在‘读’中学习‘写’。”[1]基于对“读中学写”训练“情感体验不足”的问题与成因的分析,要立足第三学段语文学习特点,积极改进策略,引领学生进行创造性练笔,学会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感。
叶圣陶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2]我们应注意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揣摩、品味,理解作者是如何准确、形象用词造句,恰如其分地表达情感的。例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中《詹天佑》一文中有句话: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这句话突出地表现了主人公的高度责任心与和蔼可亲的工作态度。教学中笔者引领学生进行词语的品味推敲。
首先启发请比较:括号里三个词,能不能替换,为什么?
詹天佑经常(勉励 要求 责备)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学生讨论:“勉励”的意思是“劝人努力”,口气和缓亲切;“要求”带有“命令”意味,“叫人必须这样”;“责备”则口气生硬,脾气不好。对比之下,还是“勉励”更加能生动写出“詹天佑”对于身边工程人员的和蔼可亲,从中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杰出才能、高尚人格的赞许。
接着设计迁移练习:请分别用“勉励”“要求”“责备”造句。
学生写道:
校长当勉励我们要好好学习,掌握本领,长大了为校争光。
老师要求我们上学要穿戴整齐,佩戴好红领巾。
妈妈责备我学习用品总是丢三落四的。
……
这样对课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品读和借鉴运用,学生具体深入理解、把握了文本所表达对主人公“詹天佑”的赞颂之情,而且学会了从近义词中比较、选择、运用词语以表达情感的方法。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个个血肉丰满,富有立体感。根本原因在于作者抓住其活动细节加以细致观察和刻画,注入了特定情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之为例,深入分析作者抓住人物动作、神情、语言和心理活动等进行观察、描写的方法,学习把内容写具体,把形象写生动,把情感写真实。例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穷人》有这样一段话: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笔者启发:
①找一找:这个片段刻画了人物的什么细节。
②说一说:这些人物细节描写词句是什么意思。
③交流:这些人物细节描写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学生经过一步步阅读、分析、讨论,理解了作者抓住了“渔夫”神情变化、动作、语言来描写,具体生动地写出了“渔夫”心地善良、热心助人的高贵品质,从中表达了作者对其淳朴、善良、热心的精神品质的赞扬。
笔者进而设计迁移练习:请以《我的爸爸》为题,写一个片段,注意从人物“神态变化”“动作”“语言”等方面细节进行人物描写,表达自己的感情。
有了“读”中细节描写、表达感情的方法借鉴,学生很快就写下了:
爸爸一把接过奖状,睁大眼睛一看,顿时笑得合不拢嘴,竖起大拇指,连声说道:“奖励,奖励,一定要好好奖励!”
……
在这个阅读片段中,学生对文本人物细节描写方法进行分析、提炼,进而加以借鉴、迁移练笔,很好地训练了抓住人物形象描写以表达感情的能力。
环境、景物描写是习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在景物描写中有机融入思想感情,又是写作的一个重要方法。在阅读过程中,要引领学生理解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特点,还要深入分析作者的描写方法,以体会其所表达的感情。例如,六年上册《丁香结》,作者宗璞写了他“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并由此获得的人生感悟。其中这样写: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
笔者引领学生:①分析:这片段中,作者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②交流:作者写了看到的、闻到的,还写到了心里的感觉,表达了什么感情?
学生讨论认为:作者写看到了“雪色”(白丁香花),闻到了“香气”,而且还写出了心里感觉到“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和赞美。
笔者在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设计练笔:
学习作者写“看到的、闻到的、想到的”的写法,写一处景物,表达出自己的感情。
于是学生立刻运笔疾书:
一进学校大门,迎面就看到美丽的大花坛。花坛里,鲜花盛开,白的如雪,粉的如霞,红的如火……风一吹,一阵阵花香袭来,令人陶醉,让人感觉心旷神怡……
这样的随堂小练笔,学生不仅增进了对文本内涵及其思想感情的理解,而且学会了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本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学习作者用心感受生活、巧妙立意、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进而“让学生进行仿写实践,将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起来”[3]。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一课中,“‘我’和父亲住旅店”这个场景尤其感人,虽然“父亲”用钱极为节省,但当他看到我身上被臭虫咬的大红疙瘩,却心疼得同意加钱换旅馆房间,这样“一抑一扬”,父爱之情生动表现了出来。
笔者引导分析:这个情节写“父亲”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学生讨论得出:作者采用对比手法,更加凸显平凡中父爱的伟大。从中很好地表达出作者对于“父亲”的爱与感激之情。
接着,笔者启发学生联系生活,进行感情体验:“回忆生活中父母关爱自己的某件小事、某个瞬间,想想自己的感受体现父母之爱。”
有学生写:
爬山时爸爸把带的水全部给我喝,说自己“不渴”……到家后,却一口气喝下了一大壶水。
还有同学写:
我想吃臭豆腐,妈妈骑车出去买,偏巧突然下雨了……妈妈回来时浑身淋湿了,却顾不得擦干身体,只惦记着让我趁热吃臭豆腐……
这一件件事虽小而情深,读起来非常真实感人。可见,学生已经通过文本阅读,学习到了借助文章的独特立意、巧妙构思以增强感情表达效果的方法。
总之,针对第三学段学生读与写能力快速发展的特点,教师应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为指导,深入解读文本,准确挖掘文本语言表达的情感体验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加以学习、借鉴,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语言实践能力,促进“读中学写”有效性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