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梓涵 郭 丹
(1.澳门城市大学国际旅游与管理学院,澳门 999078;2.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一般来说,一所中学往往更看重的是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人身安全,却忽视了中学生的网络安全问题。[1]当前,一些网络安全问题的极端例子正在出现,严重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例如,个别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控,有的因为沉迷网络而夜不归宿,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2]由此观之,对中学生加强网络安全教育迫在眉睫。考虑到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涉及面广,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这项工作,有必要厘清思路,采取以下多项措施,尝试解决中学校园的网络安全问题。
网络世界是虚拟世界,人们的交流和沟通方式与现实社会不同,无法进行直接对话和接触,被认为是一种“虚拟存在”。这种状况使交流过程相对自由,也较为随意,一些中学生因而产生网络缺乏监督、是“法外之地”的错误见解,在道德感觉上产生“自律性”弱化现象。[3]
针对这种现象,教育管理者应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特征,将网络便捷的信息服务和体验运用到知识学习上。同时,在保持克制力的基础上,努力提高道德自律水平。具体来说,在信息共享过程中,对于一些低级奢靡思想、非主流观念和不健康的思想等,应保持较高的警惕性;对当前中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主流思想造成冲击和影响网络内容,应自觉甄别和抵制。如作为青春期的中学生,有对新生事物接受快、思维敏捷、创造力强、追求上进等优势,但也存在容易激动、责任感和判断力缺乏等问题,因此,一些中学生会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发表主观、偏激观点,不自觉地背离主流意识形态,甚至踩到法律的红线。[4]教育管理者要引导他们自觉增强责任意识、法制意识,时刻不忘履行公民的道德责任,避免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对国家和社会造成危害。网络是虚拟的,隐蔽性和随意性是客观存在的,面对这种特殊情境,更应该慎思慎行,时刻保持清醒的自律态度。
除了思想教育外,还应当适时引导中学生在实践中践行。如自觉远离不良网站,远离不健康的文字、图片、视频,在网络聊天中传播正能量,在微博、论坛中提供有益的信息以及具有启发性的博文、言论等。教育管理者还可以利用适当的场合,与中学生互动与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和启发。
网络具有未知性、模糊性,涉世未深的中学生往往难以应对。处于弱势状态的中学生,容易在网络交易中受害,或遭受黑客的攻击,或个人信息被披露等。由此,教育管理者应当致力于提高中学生防范风险的能力,从具体事项入手,教会学生如何规避风险。如网络购物的便利性毋庸置疑,能够为中学生带来便利和实惠,但由此也衍生出相应的安全隐患。教育管理者可从培养网络安全意识入手,帮助中学生辨别网络上的虚假信息,以防被诈骗。再如,一些中学生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进行社交,没有意识到这些公共网络平台存在的风险。教育管理者应当引导中学生认识网络交流所具有的隐蔽性,提高识别能力,避免在网络交友过程中受到伤害。此外,教育管理者还应当根据不少中学生是网络新手这一特点,帮助其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操作水平,避免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遭受黑客、病毒等侵袭,防止计算机系统崩溃,重要文件、资料泄密甚至丢失。
除了防止受害外,教育管理者还应当引导中学生避免自我伤害。就网络使用而言,最典型的自我伤害莫过于网络沉迷。最近几年,不少中学生出现“网络依赖症”,即“网瘾”。[5]教育管理者对此应当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应对。如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沉迷网络关系、网络游戏成瘾的特点;对于患有“网瘾”的中学生,应帮助其克服现实中与人沟通困难、性格孤僻、离群索居、人情淡薄等障碍,尽可能促成其在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对于“网络上瘾症”中较为典型的游戏成瘾,不可采取一禁了之的做法,而应看到这种现象在中学生中,特别是男生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6]网络游戏如果操作得当,可以成为中学生的一种娱乐方式,对调节紧张的学习压力有所帮助。教育管理者应当引导中学生认识网络游戏具有持续性,避免过多地投入时间和精力,更要防止因自控能力差而完全陷进去,使游戏成为自己主要的精神寄托。
促使中学生成为网络世界的主导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自律自省之外,教师的引导不可或缺。这种引导不应是说教式的,而应当通过启发和说理来进行。教师如果能以一种较为亲切、得当的方式引介,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中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应当引导中学生认识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提醒他们安全使用网络,提高维护网络安全的自觉性,为学校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从而将网络安全隐患降到最低。[7]
以往在构建网络安全架构时,人们更多地强调教育管理者的责任,赋予其多种职能。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进程的加快,对于网络使用主体的中学生而言,还应当发挥其在维护网络安全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其与教育管理者的相互匹配。换言之,师生在网络安全教育中互为主体,应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功能。具体而言,可让中学生参与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如组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小组,创建安全、绿色的网络环境,举报不法网站和制止不正当言论,鼓励其向师生普及网络防范知识,形成大范围的自觉、主动的安全态度,增强网络安全意识,以及加强对学校周边网吧的监督和管理。
总之,在确保校园网络环境安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安全行为。教育管理者应当充分信任、方法得当、措施有力,使中学生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当然,还应当及时跟进,总结经验和教训,提供切实引导和帮助。
网络安全教育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各地都积累了一些经验,相继出台相关要求。但仅此还不够,还应当进一步完善制度,使之规范化、常态化,以确保网络安全教育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建立学校网络安全教育制度,涉及面广,关系复杂,需要处理的问题很多,教育管理者应当抓重点,致力于解决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进行制度建构。如通过层层筛选,设置防火墙等网络安全设施,确保中学生网络环境的健康,避免不良信息的侵袭。又如,将教育内容系统化,网络法制、网络伦理的教育是其中的应有之义。具体而言,网络法制意识、正确的网络意识、网络道德,以及抵制不良信息等方面的教育,都需要着力加强。同时,应当引导中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最大限度地勾连起网络制度和管理机制之间的联结点。
突出对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界定,列出对学校管理人员的相关要求。教育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学生关注网络安全教育,认识其整体构成和多元价值。将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视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维护学校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一以贯之地开展网络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是网络安全教育制度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除了抽调思想素质强、熟悉业务的人员组成专班外,还应当明确网络安全教育的工作职责,在活化、细化的同时,坚持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做到主体突出、责任到人。同时,注意吸收在这一方面有热情、思想觉悟高、基本素质好的中学生参与其中,进一步扩大从事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力量。
队伍建设是网络安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建设一支稳定高效的网络安全教师队伍,除了可抽掉思想素质强、熟悉业务的人员组成专班外,还应当明确网络安全教育的工作职责,坚持以“谁主管、谁负责”为原则,切实做到主体突出,责任到人。同时,也可吸收那些有热情、思想觉悟高、基本素质好的学生参与其中,从而进一步扩大从事网络安全和党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力量。在网络安全教育制度建设过程中,还应注意规定的可行性、有效性,文字要简洁扼要,让中学生易于知晓,易于遵守。同时,特别注意突出针对性,有的放矢,避免脱离学生校园生活和学习实际。
中学生网络安全管理涉及面广,需要各方协调的要素比较多,教育管理学要义中的教育力量的组织和配合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等信息的综合作用,在其中都有明显体现。这要求教育管理者在开展中学生网络安全管理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教育内部的各种有利成分,结合总的教育管理目标的设定,进行相关的组织、协调和主导。及时与常规是教育管理的重要形态,网络安全管理也应当对此加以关注,努力寓教育于中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
应当指出的是,网络安全管理并非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教育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网络安全管理应当在一定的社会积极条件下展开,采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出各方面的积极要素,克服制约的成分。此外,衡量网络安全管理的质量,应当以社会效益为标准。换言之,以中学生受教育后能否展现出一系列优良品质作为衡量标准。网络安全管理具有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其中,文化性是一项重要内容。限于篇幅,笔者将在今后的研究中,对上述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