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威 赵丽新
“双减”政策对学校、教师提出了巨大挑战。要想保证“双减”政策的执行效果,我们不仅要理解“双减”政策的内涵与目的,更要了解“双减”政策下的教学现状,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研究者通过开展“双减”政策下初中英语学科学习能力与评价方式的改进研究发现:“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关注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如何对初中学生英语学科学习能力进行诊断;如何对初中学生英语学科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如何设计基于能力诊断与评价的问题情境和探究活动”是广大一线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
通过开展基于“双减政策”下初中英语学科学习能力与评价方式改进的主题问卷调查与入校调研,发现“双减”政策下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薄弱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教师对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关注学生个性化要求的意识淡薄;二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诊断的策略单一;三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评价的途径匮乏;四是教师基于能力诊断与评价的情境设计冷漠。
调研结果显示,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与呼唤。“双减”政策的目的是减负增质,核心是以人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落实减负,一方面要减量,同时也必须提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改进评价方式是关键,结合调查反馈结果,本文以初中英语人教版教材为例,从以下几方面着重改善这一现象: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起着指导、参与和启发的作用。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个体差异,让学生在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经验,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2]。
如何具体设计微活动任务呢?以人教版七(下)第三单元第三课时《Section B la-le》为例。
1.先行学习阶段
课前自主预习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单。任务一,复习交通工具名词。以陆路、水路、空运三种交通方式为主线,并与“take”和“by”搭配成词组进行回顾。任务二,依据1d 图片中所呈现的交通工具,用英语对两条路线进行描述,注意连词的使用,并猜测“Bob”去他爷爷家的路线。任务三,参考1d 图片,写出并口头描述自己上学的路线图。任务四,展示上节课的巩固拓展学习任务。通过不同的任务,为不同个性的学生创造课堂表现的机会。
2.交互学习阶段
教师导学。(1)教师讲述自己上班的路线图进行示范,随后要求学生对教师返家的过程进行陈述。(2)设计表格,两人一组,说出至少5 个问题“who,where,how,how far,how long”,并根据信息回答问题。(3)创设情境询问“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me?”并围绕(2)的问题展开话题。开放性的话题更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给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空间。
3.课外探究阶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主题为“My closest friend”的课外探究活动,小组共同制作一张地图,地图要包含小组成员的家、学校以及其他重点的地标。每位小组成员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制作“探访朋友指南”,指南应包含“who,where,how,how far,how long”五个关键信息。最后,以其他小组、教师、组内成员作为评价主体,从所有指南中选出最精美、最有趣、最生动的几份予以相应奖励。
新课改对教学评价提出明确要求,要求教学评价要更多发挥其导向作用,弱化其甄别功能[3]。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长期以来在教学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以教师为单一主体的学习诊断与评价方式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有待提高。将学生纳入评价主体,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评价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对评价结果的接受度。
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就像现实教学中的活教材,需要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对教学内容和要求适当调整、整合。
1.设计活动,尊重差异
学习能力的诊断与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程度,才能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课堂观察环节中,X 老师在人教版八(上)《Unit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SectionB 2b reading》一课中遵循此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导入环节播放外国孩子描述“好朋友是什么”的视频,学生根据视频就“What makes a good friend”这一问题进行“Free talk”。在谈论中诊断学生对朋友的理解与交朋友的标准,以便在阅读中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程度的教学活动。在阅读文本的深度学习中,X 老师也注重学生基于实际学习能力的诊断,进行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设计。对于简单的名词,她在导入时呈现词汇并快速引导学生记忆;对于应用性强的词汇及短语,则引导学生根据文章上下文猜词义;对于较生僻的词汇,则提供更多的语境及例句让学生领悟。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是教师了解学生最主要的途径。整个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有关好朋友的话题,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帮助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此外,X老师在词汇及短语教学时,灵活使用了课堂互动的教学方法,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更加具有趣味性和参与性。“Free talk”是整个课堂的点睛之笔,给予所有学生平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个性,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产生深度交流,找出学生身上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潜力,更有利于之后对教学方法和理念的调整。可见,课堂上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活动效果是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的有效证明。
2.构建和谐,尊重差异
良好的互动环境是教师了解学生、评价学生的基础。当班级氛围和谐友好时,学生更愿意展示自身的性格特点,更加坦率真诚;反之,则学生更容易拒绝沟通,不利于教师判断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此外,学习氛围也会对学生学习成效产生影响。痛苦的学习会让人厌恶知识,愉快的学习会使知识吸引人。学生自己愿意做的事情通常不会觉得是负担;相反,如果他不喜欢英语,不喜欢教师,留再少的作业,要求再低,他也会认为负担重。
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保障。(1)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解放学生的思想。例如,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平等看待每一位学生,不站在高处指责和批评学生,学生出现问题或发生矛盾时,应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的成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学习与合作学习,欢迎学生质疑、争辩、发表见解,允许学生出错。不少教师总是害怕学生出错,实际上学生出错是一个了解学生、做出学习判断的良好契机。为了对学生做出更客观更准确的评价,教师应该主动为学生创造能够自主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对面前的问题产生质疑、允许学生发出不同的见解。比如开展英文小辩论会、小组课题研讨活动等。(3)营造积极、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多给学生以安全感,使学生主动融入课堂中,增强实现感和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堂氛围是一种微妙的教育环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为了使学生更愿意表达自己、更喜欢参与课堂,教师应当积极营造民主和谐、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而营造课堂氛围的方式一方面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尊重态度,另一方面体现在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上。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可以将学生喜爱的英文歌曲、英文电影、英文艺术品等带到课堂上来,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多元分层,作业提质
“双减”政策下对作业减量增质的要求需要教师设计作业要在遵循基础型、拓展型、综合实践型功能的过程中,鼓励设置探究性和开放性作业,依据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的层级特点开展作业设计,通过分层、有针对性的作业来帮助不同层面学生健康成长。课堂观察中,Y 教师在本节课的作业设置体现了“双减”政策要求,达到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她设计了开放性作业,学生在课下小组合作中进行“discussion”环节:“Do you agree that we need to speak politely all the time?”把这种需要回家单独完成的家庭作业改为课下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完成,既减轻了学生课后负担又能让不同水平的学生交换思想,这也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训练思维能力与合作能力,体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Y 教师平日也注重分层进行实践类作业的设计,如讲英语故事、看英语电影、唱英文歌曲、英语趣配音等,通过非纸笔形式的作业,使学生获得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评价,是贯穿英语课程教与学全过程的一种师生交流的方式。有效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指导学生优化学习。
1.即时评价,品尝喜悦
课堂是学生获得教师赏识和同学鼓励的主阵地,课堂上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即时评价至关重要。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肯定每一个出色的表现,用赏识的态度鼓励每一次个性的表露,以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培养其持续发展的能力。
比如,教师在讲解语法知识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来理解语法知识。不同的学生答案也是不同的,教师根据学生答案和表现,深度思考学生的理解与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以及造成差距的原因,及时给出客观的评价。为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指出错在哪里,怎样改进,发挥导向性;对于回答精彩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肯定或表扬,也要指出他们还有待完善的地方,鼓励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学生实施即时差异性评价,能够有效唤醒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令课堂生花。
2.丰富途径,催生活力
课堂评价运用得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踊跃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丰富的评价途径,课堂效率会得到极大提高。
课堂观察中,W 教师在课上通过师生互动、小组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完成任务过程中,适切地进行了过程性评价,“Wonderful!”“Well done!”“Could you have a try?”“Excellent!”“Congratulations”等流畅的口语赞扬与引导,配合丰富得体的肢体语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力。她的评价行为体现了赏识、尊重,亮点捕捉与活力催生。此外,巧用的奖励手段,小组PK 评价等方式也是不错的选择。
问题情境设置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不仅能加强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
1.情境问题,激发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和内在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尤其在新知识教授前提出使学生感到既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旧知识去解决的问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学生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预言而未能”的境界。此时进入新知识能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人教版八(下)《Unit7 SectionA 3a Qomolangma-the Most Dangerous Mountain in the World》一课,D 教师通过播放攀登珠峰的纪录片,引出攀登珠峰的难度是什么这一问题,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再通过播放世界上第一位盲人登上珠峰的视频,对比引出:没有翻不过去的山,跨不过去的困难。D 教师问题设置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了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2.情境创设,训练思维
创设情境,能够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情境,理解情境,完成任务,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继续以X 老师的人教版八(上)《Unit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SectionB 2b》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与分析文本中三个人物观点,X 教师通过先让学生谈论“Should friends be the same or different?”这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然进入文本主题的兴趣,再引导学生按照逻辑去分析三个人物段落,构建总分总的逻辑思维,理解三个人物段落观点的大逻辑,每个段落内的小逻辑。X 教师的情境创设,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
“双减”政策下,减负与增效、改革与发展,是当下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要时代命题,为初中英语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促进初中英语教师进一步思考与实践教什么、怎么教,思考改进学生英语学科学习能力培养与评价的途径与策略,坚持学科素养本位原则,引领初中英语教师培养好学生,培养学生真正将学科素养转化为创造力,实现我国全面育人的现代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