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评价:幼儿科学素养培育的核动力

2022-02-09 04:44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47期
关键词:表现性科学素养幼儿教师

王 丽

(江苏省邳州市新城幼儿园 江苏邳州 221300)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经过五千多年的文化沉淀,对于教育成果的评判主要以理论知识水平作为核心要求,以此实现学生选择与甄别最终目的,虽然传统评价方式成熟且高效,但是单一评价方式以及评判内容忽视了幼儿全面发展,严重偏离了评价最终目的[1]。本文分析了幼儿科学素养培育中表现性评价的现状、价值及应用策略,以期为幼儿科学素养的培育提供创新思路,助推幼儿科学素养高质量发展。

一、幼儿科学素养培育及表现性评价的现状

科学教育作为当前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能让幼儿面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挑战中有足够的认知和探索。然而,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尽管许多幼教工作者逐渐提升对于幼儿科学素养的培育的重视程度,花费心思和精力并结合幼儿实际身心发展水平以及兴趣需要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在评价内容上进行了实质性的丰富和改善,但是如何评价幼儿科学素养,仍然是许多学者专家、幼教工作者的一大难题。幼儿教师在评价幼儿科学素养时,往往采用的都是传统的评价方式,即使用一套共同的标准来判定幼儿科学素养的发展水平,关注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有没有学会一种操作本领或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与活动之前预先设定的活动目标是否吻合,导致幼儿教师无法全方位地了解幼儿科学素养的发展状况,无法针对性及时调整科学教育教学策略和教育计划,无法充分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最终在幼儿科学素养方面也难以取得较大的提升效果。

评价是为了及时反思教学过程并依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幼儿教育教学策略,幼教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重视教育评价,发挥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功能[2]。当前幼儿科学素养的评价研究之所以成为难题,主要是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幼儿缺乏掌握听说读写的连贯能力,在对科学的认知、态度和价值观上无法进行实质性的评价,其科学素养无法提高。3—6岁幼儿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幼儿大脑的发育也日益成熟,具有动手操作和语言认知能力,这为幼儿在参与科学教育活动时,主动积极地进行科学探索提供了前提和保障。然而,幼教工作者评价幼儿科学素养时往往只能基于幼儿语言和操作能力,以传统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幼儿科学素养,这无疑是隔靴搔痒,无法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而幼儿科学素养的培育往往更多的是指向幼儿是否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这给幼儿科学素养的评价带来了较大的障碍。另一方面表现在幼教工作者自身对于幼儿科学素养的评价能力明显不足。幼教工作者在评价幼儿科学素养过程中把幼儿从其生活、游戏和活动情景中抽离出来进行静态评价,即评价情景与幼儿真实的生活情景是相分离的,没有立足于幼儿实际发展水平。此外,幼教工作者自身专业化水平不足,主要体现在自身科学素养的水平高低。有的幼儿教师应用表现性评价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其科学素养水平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二、表现性评价内容

过去的幼儿教学往往采用结果性评价,重视幼儿完成任务时所取得的最终结果,而忽视了幼儿在获取成绩时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3]。仅仅以唯一的机械性标准——最终成绩来判定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成长水平,这是极不可取的,违背了幼儿所具备的发展性特点。幼儿是发展中的人,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表现性评价弥补了传统结果性评价的不足,其注重幼儿生活经验,重过程而不是重结果,重视幼儿的个性化差异。例如,在评价幼儿的科学实验操作时,教师应更多关注实验背后幼儿的想法与经验,幼儿的观察与记录,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的科学态度等等,可以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发现的问题、科学实验的过程、记录的方式,真正走进幼儿内心的世界,成为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在观察——诊断的评价模式下,表现性评价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各种综合能力。在建构主义理论背景下,表现性评价注重幼儿联系到已有知识从而迁移到新知识,用实际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开启大脑多种思维能力参与表现性评价任务,从而提高幼儿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幼儿科学素养培育表现性评价方法制定上,想要对目标进行具有一定价值的评价,需以幼儿科学素养作为基准,对于教师来说,实际开展幼儿科学素养表现性评价时,首先需要关注评价内容,即:评价幼儿在哪些方面表现出科学素养以及实际表现形式,但是此种评价体系相对比较复杂,在目前评价体系中还未形成统一的观念。

具体来说,幼儿科学素养表现性评价所包含内容较多,需要从不同方面综合分析。

第一,幼儿情感评价主要指的是幼儿对自然事物的好奇心理、探索心理等,比如:幼儿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是否对周边环境的事物或者环境产生惊奇心理,且做出积极的反应。幼儿是否能够集中注意力针对物体感知、观察,从中寻找出相关的答案和结论。

第二,幼儿学科知识评价主要指的是幼儿通过科学教育活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探索相应科学经验,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初步的科学概念。比如:幼儿自身对于自然环境、季节以及气候等具有初步、科学的概念。

三、表现性评价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完善,社会对幼儿科学素养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但表现性评价除了需要关注评价内容以外,教师普遍面临着另一大难题,即评价方式问题。一是由于幼儿脑部发育逐渐成熟,为接受科学知识训练打下的生理基础条件,因此幼儿学习动作可以为学习科学知识开拓基础视野,而幼儿语言能力则为科学知识探索建立了有利条件。二是传统幼儿表现性评价主要将幼儿放置在预先设定完成的学习标准以及模型中,在幼儿进行科学素养培育时,强行将其归纳至成人预设控制框架内,使用共同标准评价幼儿。由此可见,传统幼儿评价方式明显不足。由于此种幼儿表现性评价模式仅仅关注到幼儿所学习的科学知识内容以及水平,因此所获得评价结果不能真实且有效地反映出幼儿成长状态,无法发挥评价发展性功能。

四、表现性评价作用

现代化教育不断变革,对于幼儿评价同样产生明显变化,此种变化不仅表现为评价内容变化,还表现在评价方式、评价主体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变化。在此种背景下,表现性评价作为全新评价方式,更多强调幼儿科学素养培育应贴近幼儿自身的真实生活环境[4]。以幼儿生活中发生实践和表现作为评价重要参考标准,促使幼儿科学素养培育效果能够清晰、完整以及可控。此外,实施可行的表现性评价对于幼儿成长具有推动作用,幼儿科学素养培育最终目的并不重视知识水平的数量积累,而重视与教学环境相互作用,以主体作为基础条件构建出科学学习兴趣。而表现性评价实施过程中,要求幼儿能够灵活使用科学知识的同时,又可以在科学素养培养环节上让教师长期掌握并且记录幼儿学习表现,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幼儿培育知识,让幼儿能够自主学习情况下,适当展现幼儿学习成果以及方式,有助于知识学习兴趣的全面提升。

对于幼儿科学素养培育来说,表现性评价在实施过程中所具有教育价值是影响幼儿学习效果的重要功能,其中表现性评价无论是评价流程还是评价结果都指向人才教育,而在幼儿教育阶段,表现性评价普遍具有强调幼儿生活能力、关注幼儿差异性发展、突出幼儿合作能力、兼顾幼儿评价结果、重视幼儿全方位评价等优势和特点,所以表现性评价模式成为推动幼儿全面、稳定发展的核心环节。

五、幼儿科学素养培育中表现性评价策略

表现性评价在教育评价领域中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式,其最大价值不在于其理论研究在学术界中研究的多么透彻清晰,而在于其在实践中是否能真正地发挥助推作用。笔者基于在幼儿园实地考察和对教师个人的访谈得知,运用表现性评价这一范式对于幼儿科学素养的培育的助推作用不仅表现在幼儿身上,在幼儿教师方面也有所体现[5]。首先,表现性评价给幼儿教师提供了新的评价视野,幼儿教师习得一种新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让教师更加关注过程中的表现,从而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评价能力,使教育评价更加完整系统。其次,在运用表现性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对幼儿进行表现性任务中的表现进行观察以及做出科学诊断,必然带有幼儿教师个人的思考与见解,而且在表现性评价后,教师也常常对自己的科学教育活动进行必要的反思总结,通过运用表现性评价来提升自身教学反思能力。通过对幼儿表现性的评价研究,幼儿教师能更加懂得明辨是非,批判反思,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身科学素养并进而直接带动幼儿自身科学素养的培育。

1.丰富幼儿科学知识,建构起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桥梁。

教师通过表现性评价关注幼儿在表现性任务背后暗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让幼儿大脑中先前形成的经验和知识,通过参与科学教育活动,接触到新的不一样的知识,旧知识与新知识在大脑中相互碰撞,从而形成新的不一样的科学知识。幼儿时期是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期,大脑中许多思维能力的发展往往都是在这时开始萌芽。幼儿对所接触的事物都极容易产生好奇之心,然而,幼儿也极度需要教师的引导。表现性评价作为幼儿科学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真实反馈了幼儿实际生活经验。与传统上采用单一标准的结果性评价不同,表现性评价能让教师深刻了解幼儿当前知识经验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对科学教育活动进行针对性的有效调节。教师通过采用表现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幼儿,给幼儿充足的表现空间,让幼儿尽情地展示对于某一任务的掌握情况,在幼儿完成某一表现性任务过程中适当地给予激励性话语助力幼儿,能够激发幼儿的表现兴趣与积极性,加快提升幼儿科学素养。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说些“你的想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这个问题你阐述得很到位,说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等话语,让幼儿大胆展现自己,让幼儿园课堂真正的“活”起来。

2.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科学素养培育方法

表现性评价通常是基于口头表述、文字或者实物展示进行评价,给幼儿一个自由展示的平台,幼儿在完成这些表现性任务过程中充分激发各自所具有的潜能,释放他们的个性,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可以深耕挖掘出每个幼儿独特的内在潜能,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根据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教师制定出适合不同幼儿的科学素养培育方法,鼓励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寻求答案,引导幼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学会放手,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支持每个幼儿的科学探究。

3.表现性评价的实践要求

在幼儿实际开展科学素养培育,表现性评价不仅是教师对儿童评估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持续性、系统性、流程性以及综合性优势的全新教育评价理念和模式。所以表现性评价在幼儿教育阶段怎样开展,在幼儿科学素养培育环节上怎样应用成了幼儿科学素养培育重要内容。

通常来说,教师对幼儿表现性评价主要分为三大关键性因素:教育目标、教育任务、评定规则。第一,表现性评价教育目标的基础理论应以幼儿真实成长情况作为研究核心,同时结合幼儿成长年龄以及接受程度,制定出一系列评价模式。比如:幼儿教师针对中班幼儿观察能力、感知科学知识能力作为目标时,应以幼儿能否清晰感知事物发生变化、幼儿表达与交流素养以及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为基础。第二,幼儿完成任务表现形式成了表现性评价的主要教育任务。表现性任务的实质则是为了检测幼儿在特殊发展目标上所达成的最终效果,因此高品质表现性任务自身应具备真实、稳定以及友好等三条基础标准。同时此种评价现状要求表现性任务在方案设计上必须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其任务制定应最大程度保证真实性,同时兼顾科学素养培育可行性。比如:教师对中班幼儿科学素养与学习能力进行感知时,其表现性评价任务需要设计为:利用手动操作方式,感受糖、盐在水环境的变化并且与班级内同学交流。第三,评定规则设计时,想要保证幼儿科学素养有效培育,不仅需要利用现场演绎等技术方式,同样需要通过内容归纳等技术方式,根据幼儿不同程度学习能力界定表现性评价基础维护和标准。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幼儿科学素质培育的改革进程势在必行,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新的评价方式,超越了传统的纸笔测验,具有发展性、真实性优势,能为如何评价幼儿科学素养的培育这一大难题提供创新思路,助推幼儿科学素养培育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表现性科学素养幼儿教师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数感的表现性评价维度与评价任务的开发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浅谈中国画的表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