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丽
(新疆伊宁县第三小学 新疆伊宁 835000)
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作业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高效设计作业应引起每位教师的重视,教师需要设计符合小学生发展的作业。伴随双减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方面应做出创新,改变“题海战术”的思想,不应只布置单调的计算作业,而是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加强他们对知识的思考和运用,进而落实双减政策“减量不减质”的要求。
“双减”背景下,要实现小学数学作业的“减量增质”,需要从教学质量和作业设计两方面入手,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充足的知识[1]。教师需要注意落实“双减”减轻学生作业压力,并不意味着完全撒手不管。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应承受适当的压力,而减轻作业负担也不意味着不去布置任何作业,而是要布置一些实质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需要明确应减去什么,以及应采用什么方式去减,以提高作业质量。教师需要减少重复的、无效的、机械性的作业,多设计开放、分层、生活化等类型的作业,提高作业的质量,减轻作业的数量。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经常会让学生完成大量的练习题,布置的作业量过大,这种情况下,学生需要占用自己的休闲时间来完成作业。长期下去,学生不仅无法明确重要知识点,而且在遇到难题时还会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影响最终的作业质量。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对作业设计进行优化,减少作业量的同时,提高作业的质量,落实双减要求。
如今,很多教师不再被传统理念限制,进而愈发重视素质教育,不再像往常那样将所有关注度都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上[2]。但一些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仍然会被传统理念所影响,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布置的作业内容、难度、形式均是统一的,这会在极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发展。
通常情况下教师为学生布置最多的便是书面作业,希望学生可以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对知识形成更深刻的记忆,但学生在这种模式下无法有效运用数学知识,并且还会限制他们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双减”政策和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师应贴合生活来展开教学,同时注重布置生活化作业,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应该明确的一点是,作业量大并不代表作业质量高,尤其是在设计数学作业时,更应该适当控制作业量,若依然布置大量的重复性作业必然会影响作业质量。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题目,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学生的角度,用中层学生的思想预做作业。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还能设计出更适合学生完成的作业[3]。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情况和掌握程度,并以此为基础来设计作业,再进行调整。以计算作业为例,若学生可以掌握相应的运算知识,但练习过少,那么教师便可以设计一些运算练习题;若学生还未掌握运算知识,那么教师可以结合运算法则布置作业,如此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堂所学的知识。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可以体现数学文化内涵的作业,如以某章节为主题制作总结小报。这样可以让学生梳理和复习章节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在每堂课之后写一篇数学日志,内容包括学习经验和思考问题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贴合小学生的特点来设计作业,如此才能有效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作业质量。
检测作业即通过测试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还能让学生对基础知识加深印象。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来设计此类作业。以“分数除法”一课为例,教师可以以概念为着手点,让学生在深入理解分数除法的含义,进而明确相应的计算法则。
例如,在布置“分数除法”的相关作业时,教师可以设计检测作业:①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将分数乘法算式改写为除法算式,如将1/3*2=2/3改写为两个除法算式;②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算能力,如6/11÷3=?3/8÷2=?③设计相关的应用题,考查学生是否能正确理解题意,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如一条跑道长5/7米,若将其平均分成5段,那么每一段是多少米?如此,教师就可以了解学生对分数除法概念的理解程度,也可以考察其对运算法则的运用情况。
为了推动双减政策的全面落实,教师需要对数学作业进行优化设计,学生在小学期间学习的大部分数学知识均是为了之后升入初中奠定基础,若只是依靠课堂教学是无法让学生完全消化知识的,需要教师设计高质量的数学作业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学生因个人成长环境、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在学习数学知识上也存在差异。基于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注重这种差异性,分层设计不同的作业,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重难知识点[4]。
例如,在布置“鸡兔同笼”的相关作业时,教师可以设计分层练习,让学生在完成第一层的练习后,挑战难度更高的下一层。第一层:已知一个笼子里有数只鸡和兔子,共有80个头,208只脚,分别求笼中鸡和兔的数量;图图拿着10元去文具店买文具,他分别买了0.5元一支的铅笔和0.2元一支的小棒子共35支,求分别买了几支铅笔和几支小棒子?第二层:已知一个笼子里共有20只鸡和兔子,其中脚有44只,分别求笼中鸡和兔的数量;壮壮分别买了标价0.8元的贴纸和标价0.4元的贴纸共100张,支付了6.8元,他分别买了两种贴纸的几张?分别花费多少元?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题目,进而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进行培养。
又例如,在布置“圆”的相关作业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难度不同的作业:①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圆的概念进行深入理解,如两个圆的周长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必然相等、圆的面积会随着半径的增长而扩大等,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概念知识;②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提升,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题目:用一条长为5米的绳子将一只羊拴在一棵树上,它可以吃到的草的面积为多少?酒店要建设一个圆形的泳池,已知泳池的直径为35米,若泳池底面的瓷砖价格为280元/m2,那么铺满瓷砖应花费多少元?如此,既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还可以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从而确保作业质量。
(1)趣味性作业。小学生天性好玩,对各种新鲜事物都十分好奇,并且对于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事物没有抵抗力。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设计趣味性作业。如此既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还可以让他们快乐学习。
例如,在布置“认识钟表”的相关作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钟表,如粉色蝴蝶结形状的、黄色星星形状的等,让学生上台展示和介绍自己的钟表,并让其他学生说出一个时间,让这名学生用钟表展示出来,再通过学生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作品;在布置“图形的运动”的相关作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轴对称图形,并用剪纸的方式剪出来,标出对称轴,将图形进行平移和旋转,使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图形的运动,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在布置“克与千克”的相关作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中与父母一起制作甜点,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加深对克与千克的认识,并了解制作美食时需要的各种食材的用量,加强他们对知识的运用;在布置“百分数”的相关作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到超市中观察各种食品包装上展示的营养成分表,如牛奶、蛋糕、饼干等,通过计算了解哪种食品的营养成分最高,并提出日常进食的建议,在下一堂课上教师和其他学生分享。教师通过设计趣味性作业,既可以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还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巩固,从而了解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2)游戏性作业。以游戏的形式完成作业很受小学生的欢迎,如此既可以加强学生的参与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规则意识,遵守游戏规则感受做游戏的快乐。教师不应盲目设计游戏,应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具体游戏,在确保作业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布置“乘法”的相关作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卡纸制作一个靶子,并将靶子分成两种颜色,每个颜色上写有一些数字,学生蒙住眼睛用手随意在两种颜色的区域指出两个数字,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布置“一百以内的加减法”的相关作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的角色,“顾客”用100元人民币购物,并将写有标价的贴纸贴在本子上计算商品的总价,并设计任务:应支付给售货员多少元?应收找零多少元?售货员收的钱正确吗?让学生通过独自计算得出答案,进而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运用一百以内的加减法购买商品或解决其他数学问题,提高作业质量。
教师应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组内成员可以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实践作业,可以一起搜集资料,也可以共同去实地进行调查,并在沟通与分享中发散自身的数学思维,取得理想的学习成果[5]。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从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空间,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布置“统计”的相关作业时,小学阶段学生会接触各种类型的统计图,这也是令很多学生头疼的内容。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作业,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对一些数据进行调查和统计,最终挑选其中一种类型的统计图进行制作,所有步骤均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对于实践作业的参与兴致较高:有的小组对校园中种植的树的品种进行了调查统计;有的学生对国内山地、平原、盆地等占国土总面积的数据进行了调查统计;还有的学生对社区中一些家庭每个月的收入与花销进行了调查统计。学生在搜集和整理各项数据时需要先制作表格,再以表格为基础选择需要制作的统计图,以此来直观地体现出各项数据,也可以明确不同统计图具有的特点。教师布置实践作业需要明确重点,即探究性、实践性以及促使学生有效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以此为基础布置作业,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同时小组内的分工合作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团队协作的作用,进而提高整体学生的实践能力[6]。
作业评价是作业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应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成果做出真实的评价。在批改学生作业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表扬和肯定会大幅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动力,并且及时对学生做出有效评价,也可以让学生了解自身存在哪些闪光点,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基于此,教师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时应多用鼓励性语言,让学生愿意与教师交流作业的相关信息[7]。教师在批改完学生的作业后,可以结合其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表现写下评语,如“你最近在课堂上越来越活跃了,并且老师经常可以看到你聚精会神的样子,希望你能够继续保持下去!”“你的字迹愈发工整了,在课堂上也经常看到你积极举手发言,特别好!”等,如此,既可以拉近师生关系,同时学生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在之后的课堂上会表现得更好,并且也会更加认真地对待作业。
作业是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延伸和巩固的重要方式。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一直以来布置的作业不仅数量多,而且还未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设计难度适当的作业。这既无法确保作业质量,更无法发挥出作业自身的巩固作用。同时,学生还要花费自己的休闲时间完成大量的作业,无疑加重了他们的学习压力。基于此,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教师需要落实双减要求,设计精准化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丰富他们学习体验的同时减轻作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