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艳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151)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1+X”证书制度试点相关文件。“1+X”证书制度为职业教育指明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通过国家职业标准,吸收新技术、新规范等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该制度鼓励职业院校的学生积极提高职业技能,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考取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从而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融通,“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提升职业教教育的质量。
高职院校作为“1+X”证书制度试点的主要实施主体,应准确地把握“1+X”证书制度的内涵与要求,落实其实施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并举的职责[1]。从 “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教育部先后公布了四批447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其中,涉及工程管理专业群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BIM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工程造价数字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职在校学生可以考取这三种职业技能等 级证书的初级和中级两个级别。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学生接受“1+X”证书制度的态度较为积极,并且希望能在课堂上学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知识。笔者所在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群工程造价专业(建筑方向)2019级在校生人数337,有意向报考“1+X”证书人数达176人,意向报考人数率52.2%。没有报考的学生反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社会认可度偏低,这是造成他们顾虑的主要因素。另外,学校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内容有出入,学生需要付出较多的课外时间考取相关职业技能证书,也影响了他们接受的态度。
“1+X”证书制度不但是我国高职教育制度建设的基本制度之一,而且还是推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模式发展的关键,对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1+X”证书制度的有效落实,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下面将进行详细分析。
“1+X”证书制度主要就是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合到一起,保证高职院校统筹分析,从而重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人才培养和职业技能培训新模式[2]。教师在进行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同步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项目的培训,并且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保证教师可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地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方式,融入新工艺与技术,建立全新的教学体系,为教学效率与效果的显著提升做好铺垫。
落实“1+X”证书制度,可以推动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和专业群创新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保证培养模式的与时俱进,才能保证把学生培养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可以不断推进产教融合、丰富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等,保证对学生同时进行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使高职工程管理可以形成多元办学格局的教育体系,直接推动了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深入改革与创新。
在高职院校落实“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不仅能够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学习与专业有关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可以额外拓展一些其他职业技能。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的专业课程内容与技能证书培训内容进行完美的结合,使学生可以对自身的专业学习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且还能够提升学生相关职业实践能力,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保证学生可以成为社会上所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确定精准的培养目标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通过对省内外多家企业实施走访和问卷调查,重点明确企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同时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在此基础上对工程管理专业群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工程管理专业群毕业生主要面向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管理企业、工程设计单位等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现场一线工程项目管理岗位工作,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有造价员、质量员、安全员、施工员、资料员、工程项目成本核算与审计人员等。工程造价(建筑方向)专业主要服务于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咨询,以造价员岗位工作为重点,包括投资决策阶段的投资估算、设计阶段的工程概算、工程招投标阶段工程预算、施工阶段造价跟踪监督、竣工结算五个主要工作流程。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主要服务于项目建设全过程,立足于项目施工一线管理岗位,以质量员、安全员和施工员岗位工作为重点。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主要服务于项目建设前期,包括土地投拓、报批报建等工作。建筑经济信息化管理专业主要服务于项目后期建设阶段,立足于项目成本核算和审计以及项目决算工作。
基于这些具体的工作内容,分析各工作内容对应的典型工作岗位及其技能要求,包括能从事建筑工程施工与组织,解决工程施工现场的技术问题;能编项目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能从事工程质量监理;能从事建筑工程造价 计算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工程管理专业群相关职业岗位的知识要求,包括掌握建筑法规及文明施工、工程制图及识图、建筑构造、工程材料基本性能与检测、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测量、工程结构、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工程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工程施工组织与进度管理、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信息模型、装配式建筑施工等知识,同时应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工程管理人员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 勇于创新、认真细致、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等基本素养。
“岗课赛证”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与工作岗位要求、职业技能竞赛相融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融通,与“1+X”证书制度试点的背景,适应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作为培养目标,融入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技能竞赛项目,优化课程体系,构建高职工程管理专业群 “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1+X”背景下高职工程管理专业群“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图
在构建工程管理专业群课程体系时,遵循“宽基共享、精准分立、拓展互选”的基本原则,根据企业对各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各专业根据相应核心岗位设置专业核心课程。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分析造价员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列出各项工作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工程造价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包括工程量清单编制、建筑与装饰工程招标控制价编制、建筑与装饰工程投标报价编制、工程结算编制等[3],其工作要求分部分项目工程量清单、措施项目清单项目齐全,编码正确,项目工程量计算正确;清单组价完整、正确;组价(定额)工程量计算正确;人材机价格正确;工程取费符合行业要求;工程量清单文件和清单报价文件编制格式符合行业、规范要求。各项工作需要具有识读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能力;工程量清单列项能力;清单工程量计算能力;工程量清单文件编制能力、清单组价、组价(定额)工程量计算、询价、工程取费、工程量清单报价文件编制、工程造 价软件应用等基本的职业能力。在明确上述核心能力要求的基础上,校企共同确定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工程建设定额原理与实务、工程量清单编制、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造价控制、工程造价BIM软件应用六门课为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课程。
在工程管理专业群相应的课程中,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和内容,梳理相关考核要点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通过实训,使学生的相关职业技能达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使课程考核标准与相应职业 技能等级证书一致[4]。同时,充分考虑行业企业需求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研究专业群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内容的融合路径,帮助学生完成相关课程学习的同时获得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有效地促进学生就业[5]。工程管理专业群课程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工程管理专业群“1+X”证书与课程对应一览表
职业技能竞赛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明确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指导课程模块的重组[6]。教师通过竞赛成果整理,将竞赛内容和心得体会融入课程设计中,将赛项任务转化为教学项目,此外,还可以将赛项评价标准转化完善为教学评价标准,将技能竞赛的赛项设备转化为教学设备,从而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工程管理专业群以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BIM)赛项和全国高等院校工程造价技能及创新竞赛等赛项为引导,重构与之相关的工程量清单编制、工程建设定额原理与实务、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造价BIM软件应用等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项目中嵌入竞赛项目,实现课赛互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