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数学活动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2022-02-09 02:31甘肃省临夏市第二幼儿园龙东红
亚太教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小班幼儿教师小朋友

甘肃省临夏市第二幼儿园 龙东红

数学知识是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产生的学问,与生活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小班幼儿阶段为幼儿举行数学主题活动,能有效向幼儿渗透生活常识,帮助幼儿进一步建立对生活中数与形的认知,提升幼儿认知能力。数学主题幼儿活动能为幼儿搭建生活与数学的链接,让幼儿进一步在活动中感知数学,退一步回到生活中寻找数学,在“进”与“退”的循环递进过程中增长生活见闻,积累数学经验。具备基础数学常识的幼儿能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眼光认识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为幼小衔接做好准备。

一、践行生活化数学活动的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科学”方面涵盖使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一目标。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无论是“110”、公交车牌号、家庭号码信息的识记,还是年龄、水果的多少以及身高的成长,幼儿已经在生活常识的日趋积累中获得粗浅的数学认知体验。将数学教育活动生活化、日常化,既是幼儿成长的必然经历过程,也是小班幼儿发展进步的内在需要。践行数学活动生活化教育不仅能在生活常识方面深化幼儿认知印象,丰富幼儿尝试储备,还能促进幼儿大脑发育,使幼儿数学思维、多元智能获得充分开发。

二、小班幼儿数学活动生活化的有效设计策略

(一)目标生活化,提升活动实用价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在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开展生活化数学活动的最终教育目标在于“学以致用”,旨在让幼儿通过活动关联生活,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幼儿教师可以生活化数学目标提升幼儿理解能力,目标的生活化主要体现在教师语言的生活化与教育内容的生活化两方面。幼儿教师可以结合小班幼儿的学龄特征调整游戏语言,用小班幼儿能理解的简单词汇和表达方式形容数学,提升小班幼儿理解力。2—4岁的幼儿正处于具象思维时期,认知水平较为薄弱。幼儿教师可选取数字、大小、多少、长短、形状等易于理解且对比直观的数学概念作为活动目标和内容。小朋友对活动的语言和内容感到亲切熟悉、易于理解,才会在掌握数学认知的同时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应用途径,如此方能凸显数学活动的实用价值。

例如,在“排排坐,分水果”活动设计中,小班幼儿普遍在2—4岁,入园时间短,对数字的认知趋向空白,但能通过本能直观比较“多和少”。幼儿教师考虑到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将本次数学活动目标进行生活化处理,拟定为:让小朋友通过分水果游戏练习比较大小和多少,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大小”和“多少”的对比;引导小朋友认识数字“1”在生活中的含义,初步体会数学带来的作用和乐趣。幼儿教师结合生活化活动目标,为幼儿准备活动材料小柿子和大柿子。在分水果的过程中,幼儿教师用两个盘子分别装一颗小柿子和一个大柿子,向幼儿提出问题:“我们来分水果啦!如果让你自由选择水果,你会选择哪个盘子呢?”机灵的小朋友立刻抱住大柿子说:“我要这一盘!”幼儿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想要这一盘呢?这两盘有什么区别?”幼儿回答:“这个能多吃几口,这个大。”幼儿教师趁机向幼儿普及大与小的概念,并结合活动区域中的大小物品加以对比。小朋友们受到启发,七嘴八舌地分享经验:“路上有很大的大卡车是‘大’,我的玩具小车是‘小’。”幼儿教师为发言的小朋友分发水果作为奖励,鼓励幼儿的生活分享行为,游戏氛围活跃热烈。幼儿教师又设计装1颗小柿子的盘子和10颗小柿子的盘子给小朋友挑选,进入有关“多和少”的数学游戏环节。小朋友在此环节中不仅能正确解读多和少,还能从第一个盘子中认识数字“1”的概念。教师语言的生活化、举例的生活化、活动材料的生活化,使数学活动取得圆满效果,生活化教学目标得以深度落实。

在此活动前提下,小朋友能借助“分水果”这一生活常见场景体会“大和小”“多和少”“数字1”,顺利展开数学知识与生活应用的迁移思考,将所学内容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创设生活化数学活动目标,有助于活动实用价值的优化与进步。

(二)过程生活化,提升幼儿理解能力

数学活动的过程设计需符合生活化原则,以便提升幼儿理解能力,促使幼儿以生活经验为依据,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展开有选择、有目的的探索和感知,进而提升活动教育质量。幼儿教师可以将生活要素融入数学活动的导入、探索、实践、指导环节中,使生活化原则贯穿幼儿游戏全过程。在游戏导入环节,幼儿教师可以选择贴合幼儿认知经验与兴趣点的小故事、卡通形象、歌曲等;在幼儿探索环节,幼儿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幼儿思考,帮助幼儿延展想象力;在幼儿实践环节,幼儿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化动作与游戏设计实践活动,提升幼儿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促使幼儿快速做出反应;在幼儿教师指导环节,幼儿教师可以借助幼儿生活记忆,采用提示回忆、生活描述等方式予以幼儿活动、思考指导。将生活化理念贯彻于数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过程,能使幼儿数学理解能力获得进一步提升。

例如,在“小猴开宴会”活动中,本活动旨在以生活化的情境向小朋友渗透“数字”的概念,帮助小朋友认识数字1—6。在导入环节,幼儿教师为小朋友播放耳熟能详的“猴子捞月”动画视频,以小班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小猴子”形象激发其活动参与兴趣。动画结束后,幼儿教师提出情境导入问题:“刚才的动画片中捞月亮的一共有几只小猴子?”在探索与实践环节,幼儿教师带领小朋友来到文化墙边,文化墙上画着六只不同颜色的小猴子,每只小猴子身上都有一个数字。幼儿园教师引导小朋友像认名字一样认识小猴子的位置和他身上的数字,以此帮助幼儿巩固数字顺序记忆。在实践环节,幼儿教师设计反应类游戏:将小朋友分成两两一组,幼儿教师说出数字,小朋友们快速跑到该数字代表的小猴子旁边站好,反应快、选择对的小朋友获胜,站错队或反应慢的小朋友淘汰。一轮游戏过后,幼儿教师请游戏中反应慢或出现错误的小朋友重新玩一次,以此巩固数字记忆。在指导环节,幼儿教师引导小朋友玩“拍手数6”游戏,请小朋友接龙数数,数到数字6的小朋友要用拍手代替数数,如此循环往复,反应慢或出错的小朋友表演节目。富有趣味的生活化游戏过程和游戏要素使幼儿对数字1—6的顺序和读写方法产生深刻印象。

从设计案例中可知,该活动在导入环节采用生活化卡通小猴子形象,符合幼儿的一贯生活经验;多个环节的生活化设计使幼儿能快速领会教师意思,并结合教师指引做出正确反应。数学活动过程的生活化调整,有助于幼儿理解能力的提升。

(三)环境生活化,强化幼儿活动体验

在小班数学游戏过程中,为幼儿提供生活化游戏场景,创设生活化游戏情境,能有效促成幼儿对数学的概念,深化幼儿的游戏活动体验。幼儿教师在创设数学活动环境时,可以从幼儿视角出发,从幼儿常见的生活场景中汲取数学环创灵感,设计兼顾幼儿生活认知与数学知识的活动场景,如家庭、游乐场、森林公园、海洋世界等。此类环境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能为幼儿塑造亲切、轻松的活动体验,使幼儿轻松沉浸于活动中,展开对数学知识的深度探索。

例如,在“去游乐场真高兴”数学活动中,本活动旨在深化幼儿对圆形的认识。幼儿教师选择幼儿生活中印象深刻的“游乐场”情境为活动环境背景,设计包含大量圆形的墙面活动装饰,利用几何图形拼成过山车、摩天轮等游乐设施,并为小朋友准备磁力几何拼图卡片以供游戏。在图形辨识环节,幼儿教师提出话题:“游乐场的设施真多呀!有摩天轮、过山车、旋转木马、海盗船,太多了,我们先去玩什么呢?”幼儿教师按顺序引导小朋友参观“游乐场”墙景,介绍标志性圆形建筑“摩天轮”。幼儿教师提问:“你觉得圆形是什么样的?”小班幼儿结合个人认知,形容圆“滑滑的”“平平的没有尖”等特征。幼儿教师相继提出情境互动问题和生活化问题:“找一找,游乐场中还有哪些圆形?”幼儿在幼儿教师的辅助下,通过观察指出过山车的铁道是圆形的、旋转木马的转盘是圆形的等等。幼儿教师进而提出生活问题:“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品是圆形呢?”幼儿回想生活记忆,想到车轮、呼啦圈等物品是圆的。

结合活动案例可知,该活动在环境创设方面选择了贴合幼儿生活认知的“游乐场”场景,环境中情境背景、活动材料与环创设计均贴合生活化这一原则。幼儿在落实数学教育目的的同时,收获快乐、惊奇的活动体验,有助于园本小班数学活动课程的优化与建设。

(四)评价生活化,强化活动教育效果

活动评价是数学活动中较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及时、契合的评价能有效提升幼儿活动参与积极性,为幼儿塑造积极数学情感,使数学活动产生事半功倍之效果。因此,幼儿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数学游戏时,需格外注重游戏过程中的评价,将评价内容、评价形式纳入生活化设计范畴。评价内容的生活化旨在运用幼儿易于理解的、生活中常见的语言进行评价,促使幼儿快速领会幼儿教师意思,并迅速做出调整。评价形式即幼儿教师评价中包含的具体内容,幼儿教师需注意评价形式的具体性,摒弃“你真棒!”“真聪明!”“做得好!”等空泛的口号评价,采用具体评价形式。如“刚才在……环节你表现得真好!”“你们做到了……老师觉得你们真能干!”贴合幼儿理解能力的语言能有效提升评价作用,清楚、具体的评价内容能强化数学活动教育的评价效果。设计生活化评价模式,能有效推动数学活动的落实与进展。

例如,在以“空间位置”为数学教育主题的“可乐体操”活动中,幼儿教师想通过可乐瓶与幼儿肢体语言的配合,帮助幼儿正确认识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等位置,并能结合位置知识做出正确的行为反应。幼儿教师引导幼儿拿着可乐瓶边做“举过头顶、引体向下、左右甩动”的动作,边配合动作唱“上上下下,左左右右,一二三四,再来一次”儿歌,帮助幼儿记忆上、下、左、右位置。幼儿教师在此环节对幼儿进行总结性评价:“大家跳得多好!要是动作能充分伸展开就更好了!”多次练习后,幼儿对可乐瓶的位置和儿歌中描述的内容相对应,能自主进行方向判断。幼儿教师带领小朋友玩闯关游戏,由幼儿教师发出“小手小手向上指”“小手小手向右指”等指令,幼儿根据幼儿教师的口令快速做出反应,做错的小朋友淘汰,直到角逐出冠军为止。幼儿教师在小朋友游戏过程中不时给出评价和提示:“你做得很好,10个动作只错了3个呢!”“左右有点分不清,再练习练习吧!”“你在前后动作里反应可真快呀!有什么练习的窍门吗?”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教师的指令越说越快,小朋友们的反应越来越娴熟,游戏取得良好的效果。

结合案例可知,幼儿教师在数学活动游戏中的评价语言与幼儿认知较为接近,幼儿能快速理解幼儿教师的意识,根据评价内容和建议对自身动作、思维做出调整。生活化评价方式能使幼儿活动参与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综上所述,将数学活动的生活化体现在目标、过程、环境、评价四个方面,能有效提升小班幼儿数学活动的实用价值,增强幼儿活动中的数学理解能力,强化幼儿活动游戏体验,提升活动教育效果。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相对薄弱,对事物的理解停留于具象思维。幼儿教师需注意数学活动中内容难度的设置,让数学认知难度与幼儿能力水平相匹配,使数学活动效益得以充分施展。

猜你喜欢
小班幼儿教师小朋友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找茬儿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