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梁丽丽
中职学校肩负着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育人、为党的强国之基育人的重要使命,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引导中职学生坚定不移跟党走,在课程中融入党史思政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中职学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是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力量。但是在经济建设的岗位中,中职学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往往后劲不足、提升的空间非常有限。此外,在职业工作中,中职生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
爱岗奉献、工作敬业是成为优秀工作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作为一名职业人应该具备的素养。从近几年在校实习生及毕业生的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实习生或刚毕业的学生爱岗奉献精神不够,敬业意识有待提升。在学校学习期间,学生没有工作意识,不关心工作;在实训、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更多关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是否能够满足工作需要,对爱岗奉献理解不深,工作意识意愿不强烈,对工作没有敬畏,敬业意识不够。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团队协作是现代人成功必须要具备的一种素养,也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考量内容,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要学会团结协作,发挥团队的力量,才能更高效地达到目标。中职学生在就业时主要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更要拥有团结协作精神,处理好工作中遇到的团队问题。现在学生个性比较充足,自我意识较强,在学习、工作中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还有较大进步空间。
中职学生在隐性职业素养中最突出的问题便是学习能力不足,表现为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学习缺乏系统性、立体性,知识迁移能力不强。长久以来的影响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习惯被动教学,没有系统性、立体性的学习能力,导致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仍旧较弱。
中职学生受到家长、社会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在进入中职学校后比较容易松懈,学习不上进,比赛不积极参加,面对问题、困难容易选择躲避,积极进取精神不足。人生发展是螺旋上升的,遇到问题在所难免,但学生面对问题、面对挫折时没有进取心,逃避现实,不利于自己成长与发展。
中职地理课程是根据各中职生所学专业需要,研究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地理要素、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人地关系的学科。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的双重性,具有交叉性、综合性、开放性、整体性、区域性的特点,在现代中职教育的学科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地理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所学专业的技能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思政教育是立德树人教育根本的体现,是根据中职所学专业课程挖掘育人的因素,培养技能型人才专业职业素养的教育。党史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教育,在中职学校开展党史教育,达到知史爱国、知史爱党目标。地理课程教育将党史思政教育融入其中,可以培养中职学生地理知识和技能,培养爱党爱国的情怀,构建“大思政”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格局,实现人格的教育和价值的引领。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社会文化、政治、历史、经济等诸多内容,也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而思政教育是一门兼具政治学和历史学性质的理论课。把思政课中的国家意识、政治认同、人格养成、文化自信等党史教育的元素与地理课程中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传授有机融合,可以在地理课程学习中赋予浓厚的人文色彩,增强中职学生的爱党爱国热情以及关注和认识国家、环境、资源、人口问题的历史使命感,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引领中职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促进爱岗敬业意识的形成,提升奉献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地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能够实现显性职业素养与隐性职业素养的有机统一,提升育人合力。不同于历史学科,地理课程的党史不是全面地讲述百年的中共党史,而是像盐溶于水,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弥补中职生地理课程教学在育人环节上的不足,打通中职学校在思政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将全面协同育人方式落到实处,落到细微处。面对不断出现的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问题,越来越需要在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指导下增强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团结协作的意识,这要求中职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专业的职业素养,成为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者。
李莉觉得许峰现在也知道,他们之前在一起的时光,现在变得很微妙,他们大度地演绎了一场高尚爱情。现在看来,那种幸福就像悬在空中。
面对不断出现的资源、环境、人口和社会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知识体系的重要性,认识到进行跨学科教学资源整合的重要性。从地理学科的视角,将地理知识与党史教育有效融合,完善学生对党史历程认知的拼图,建立学习认知的多元化、立体化,实现学习系统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能力。构建地理视角下立体型的跨学科学习体系,增加地理学科理论知识学习的维度,实现知识传授、学习能力提升和人生价值塑造的有效统一,使中职地理课程学习从知识本位走向职业素养培养,提升学生学习的深度,实现积极进取的人格教育。
中职地理课程核心内容是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党史教育能够结合时事热点、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故事、党的发展历程等渗透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内容,在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能够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团结协作精神。
地理知识与时事热点相结合,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心身边发生的事、了解人地关系、开阔眼界。结合时事热点开展地理课程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地理课堂的趣味性。结合时事热点、党史教育的地理课程,更加有利于中职学生基本地理素养的形成以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例如,在《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的第一章“世界旅游客源市场”第三节“世界旅游客源市场格局及发展前景”中,让学生分析世界旅游客源市场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很多学生对旅游业全球化的了解不是很深,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图文或者旅游宣传视频资料直观为学生展示旅游活动全球发展状况,了解当前状况影响下旅游市场面临的挑战及机遇。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我国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疫情控制成效震撼全球,同时我们还为需要援助的国家提供了疫苗、物资、人力等帮助,为全球经济、政治的稳定发展贡献力量,破除谣言和不当言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了课文内容,也了解了我们祖国的强大,学会维护党和祖国的尊严,激发了强大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地方特色数不胜数,党史教育红色资源丰富,各个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教师以地方特色文化结合不同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学习地理课程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国史、党史从来都不是纸上单薄的历史,而是各地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真实写照。教师在地理课程中,可以利用当地的人物风貌、风土人情,结合课程内容,顺应当今时代发展需要,讲述有血有肉、生动形象、有趣的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用耳熟能详的歌谣、传说、故事等渗透党史故事,让学生明白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例如,《中国旅游地理》第七章“华东旅游区”第六节“江西省”中,教师可以结合江西这一红色摇篮背景,讲述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发生过的催人奋进、感人肺腑的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等故事。将党史与地理相结合,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旅游资源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感受团结奋进的革命情怀,在当下的学习、生活中寻找这种精神,学习、运用这种革命精神,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勤学苦练、团结协作的价值观。讲述党史人物故事时不能简单、机械地复述,而是要巧妙灵活地将其设计为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又如,在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第六章“华中旅游区”第四节“四川省”,讲述旅游景点及路线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合适的地方引用共产党员长征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的感人事迹,彰显“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革命气概,说明团结协作、团队精神对战胜困难的巨大影响作用,让学生明白同心协力、相互支持、持续往前终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优秀的故事能够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主人公的丰富情感,中职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更倾向于通过故事的方式学习。因此,地理课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方法,在课堂中适当融入一些党史人物故事、重大党史事件,播放人物传记小视频、微视频,便于学生理解地理知识,身临其境地感受党史、感受榜样的力量。在过去,中职地理课程往往会存在着一个现象——教师只注重地理课本的讲解学习,而忽视了拓展内容的融入,学生失去自主学习的灵魂。在新时代的地理课堂中,地理教师应当结合所学课本内容,适时融入党史故事,形成系统性、立体性地理课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牢筑奋发进取学习观。中国共产党建党至今已过百年,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历经风风雨雨,在奋斗中有着不平凡的经历,有着深厚的情感抒发,这些都可以成为中职生地理课程中党史教育的素材。
例如,在讲授《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第三章“亚洲旅游区”第一节“日本”时,教师可以通过结合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在日本求学成长、革命理想形成、人生目标不断实现的历程,间接性引导中职学生具有吃苦耐劳、锲而不舍、奋进学习的精神,树立人生目标并为之持续努力奋斗。运用红色党史故事拓展中职学生的眼界和理想,注重学习,注重运用知识改变命运,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种下热爱学习、奋发进取的种子。
新时代不仅要求中职生具有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还要求其具有爱岗奉献、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创新创业等精神。
党史历程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民心所向,传达了坚定的信仰和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革命前辈们在实现心中目标的过程中乐于奉献、团结协作、奋进进取、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在就业创业中积极进取开创未来。通过党史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敬业奉献、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促使他们走向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发展之路。
课程思政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想道德、人生观、国情教育、法治教育等思想理念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学生“三观”教育,引导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爱党爱国爱人民,乐于奉献、奋发进取、积极创新创业,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地理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中职生校内外学习活动的特点,采取课校企三位一体“读、讲、观、辩、赛、写”党史思政教育融入地理课程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途径(如图1)。
图1 党史教育融入地理课程的实施途径
读,就是组织学生在课内外朗读、阅读有关党史的经典文学作品和历史资料。在地理课程设计中,引导学生朗读党史故事、党史知识、红色诗词,如《一顶红军帽》《南泥湾》《中共党史知识问答》《七律·长征》等;在课后引导学生阅读党史的文学作品,如《暗算》《觉醒年代》《西柏坡》《潜伏》《望江南》等。
讲,就是在地理课程中组织学生开展旅游线路的讲解和在实践课中实地讲解旅游景点活动过程中融入党史内容。在课后学生分小组设计旅游线路、旅游景点讲解的文本,通过学习强国、图书馆、互联网等平台收集党史材料融入内容讲解中,增强讲解路线的知识性、趣味性、正能量,提升专业实践技能,增强爱党爱国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跟党走。
观,就是课外时间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烈士陵园、革命古遗址、图片展览馆、当地著名企业等地参观考察,追寻先烈的足迹、追忆党的历史、踏访革命圣地,重温党的发展壮大历史,了解当地著名企业生产及发展壮大的历程。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以及建党百年红色微视频等经典影片,让中职生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党前仆后继、艰苦奋斗的历史,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通过直观的视觉真正理解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美好生活,从而坚定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终生的决心,提高地理课堂学习维度、深度,树立促进当地区域经济建设的自信心。
辩,就是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会、辩论会,根据地理课堂教学中某一问题开展讨论或者是辩论。如讨论“基于旅游业发展方面,改革开放的成效有哪些?”“北京作为中国第一大旅游城市的战略意义”“中国为什么要团结党外人士?”等,让学生在讨论和辩论中学习地理知识,学习党史知识,认识党情、国情,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合作意识,树立中职生爱党爱国的价值观。
赛,就是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的技能比赛。组织学生参加每年校级导游服务项目技能选拔赛、区级(市级)导游服务项目比赛、企业行业旅游技能争霸赛、校企共融演讲比赛等。在比赛中融入新时代思政、党史元素,体现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共举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方式。
写,就是组织学生写心得、写体会、写观后感,让学生学会思考。通过在地理课程中融入各种各样的党史教育活动,让学生撰写活动的感想、体会、心得,促进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为什么只有共产党才能够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将党史思政教育融入中职学校地理课程,开展地理学科知识与地理实践技能教学,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地学党史、跟党走,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贯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需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课校企三位一体“读、讲、观、辩、赛、写”的方式,在课程中适当、适时、适度地融入党史思政教育,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站在课程思政的时代高度,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等职业素养,促使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