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022-02-09 02:31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许梅宏
亚太教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教材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 许梅宏

新教改发生之前,原本的教育活动主要将教育重点内容放在知识的理解与技能的掌握上,并围绕这两方面因素组织各类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但在新教改进行并完整度过整个过程之后,各个阶段的教育活动在原有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额外加入了新的教育内容,同时也强化了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关注,落实在初中阶段以语文为首的各科教学活动中,就是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概念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相比初中阶段的其他学科而言,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优势更多体现在母语惯性和品德教育两方面。母语惯性是指学生所有的教材都需要依靠汉语进行理解阅读,因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教材内容;品德教育则主要囊括初中语文学科教材内容背后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核,其中大多为中华文化数千年来无数名人志士思想的结晶,对学生品德及品性的成长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采取相应的策略做好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对学生个人的发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一、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一)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接受、学习初中语文知识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学识、价值观及情感态度”。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在内容上也有明确规范,包括对应的语文知识、语言积累程度、语言应用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锻炼起的思维能力、共情能力及人文素养等众多方面内容。

通常情况下,学界认为语文核心素养涵盖的内容较为庞杂,不太容易以细化的方式充分说明每一处细节,但可以按照难度品级和具体内容方向划分成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必备的语文知识为主,指的是那些基础性的语法应用和修辞相关的知识,对篇章及段落结构的控制以及基础性的阅读技巧、阅读策略、写作方法等内容;第二阶段则主要体现在语言积累所达到的程度上,要求学生具备较为丰富的语言积累,拥有大量的常用字字库及一定的古诗词与现代诗词知识储备,同时在课外书籍的阅读量上也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准;第三阶段则以语言技能的应用为主,需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并依靠自己的语言技能以内容清晰、逻辑规范、表达得体的形式表述自己的思维成果,同时还能结合环境的不同应用不同的语言体系;第四阶段则主要表现在学生自身,一般到了这一阶段的学生会掌握成型且系统化的学习方法,并演化出对自己最有帮助的学习习惯,这是一种概念中的本能,掌握这种本能的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倾注充沛的精力并能够达到高水准的认真程度,同时也会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出较强的主动性;第五阶段则是学生以内敛的方式表现出自身所具备的文化素养,这种文化素养在深层次上体现出学生对汉语这一语言及背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与尊敬,同时学生在应用过程中还会表现出发自内心的骄傲与满足;第六阶段则体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儒雅气质,到达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表现出一种温润、文明、温良的特质,在与人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会散发出一种儒雅的气息,这往往是在深受汉语言文学及中华文化熏陶之后才能表现出的特质。结合上述六个阶段来看,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将在很大程度上陶冶学生的秉性,并使学生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对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培养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意义与作用

对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意义及作用,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辨析。首先,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作用于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演化及发展,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态势来看,整个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有效性及影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仅仅对于初中语文这单一阶段的一门学科而言,就需要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及技能、掌握一定行文能力及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还能获得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上的优化与提升。这种需求使得初中语文教学工作长期处于不断创新改革的过程中,而在这种改革过程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被不断强调,使得广大教师及学生都对这一概念有了较为深刻的认知,并着手于进行/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工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教学组织能力、语文教学能力及其他教学相关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对职业建立起更加深刻而清醒的认知;学生则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培养起优秀的品质和突出的语文知识技能应用能力,并获得了汉语语感、思维及知识积累多个层面的强化,因此从整体上来看,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推动了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演化及发展。

从另一重角度上来说,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很好地顺应了新课改的需求。新课程改革中对学生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相对位置进行了重新定义,认为应当由学生占据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而教师则更多发挥引导作用,这避免了原本由教师占据教学主导地位导致的教学效率低下问题,也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主动性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在新课程标准全面推出并被社会各界充分认可之后,各阶段及各学科的教育工作与教学改革工作均获得了更加明确的目标与更行之有效的方向,这就从整体角度上推动了我国教育工作的发展和进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得到明确与强调,而初中阶段这一特殊的教学阶段又对学生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定需求。在新课标对这种需求进行了充分肯定的前提下,于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发生的、针对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所进行的改革及创新就能令初中语文教学工作重新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进而使得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培养途径,也意味着学生之后的成长能够更加契合社会的真实需求。

二、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要明确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需要先明白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其内涵主要体现在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及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自信会随着语文学习的深入而逐渐成形,且具有最坚实可靠的培养效果,因此对于另外三方面内容的培养可参考以下策略。

(一)做好教材的应用教学强化语言运用能力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第一步在原则上应当从教材入手,而教材也是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最直接的资料,从理论上来说初中语文教材是编绘给初中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用的,因此在培养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时明显会表现出更强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充分开发教材内可用于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的资源。作为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凭据,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也包括其他版本教材)在应用过程中屡次遭遇重新修订,不仅在内容上重新进行了调整,教材本身在体裁的应用及表现形式上也逐渐演化出越来越丰富的特征。为了使教材中的教育内容得到充分应用,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及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提出的要求进行充分研究,精读、深挖教材中每一部分内容背后隐藏的教育信息及教育资源,将其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以确保学生在学习教材中各部分内容时,能够得到语言层面的积累、行文能力的锻炼及各方面与语文教学工作相关的提升,进而通过初中语文学习过程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增长。

以古诗词的学习为例,这部分内容向来是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内容,而这些内容在呈现出不同时代文体表现形式、表现手法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对自己、周遭乃至社会、国家抱有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天净沙·秋思》就是初中古诗词学习中颇具代表意义的作品,前者不仅寄托了作者李白对好友王昌龄的一片惋惜之情,表达了李白对王昌龄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在字词间体现出李白向来豪迈、豁达甚至有些狂傲的人生态度。通读这篇古诗之后,显然会对李白在《将进酒》中表达出的奔放建立更清晰的认知,同时又能认识到诗中“杨花”“子规”这种意象层面的内容以及“左迁”这类委婉的言辞和各种修饰方法,这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无疑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后者在文中呈现出的奇特对偶形式,借助对不同场景的描写表现出现代文学难以达到的、在追求语言极致简略的同时表现出十足的画面感及不同意境,无论是“枯藤”“昏鸦”“流水”还是“老树”“瘦马”“西风”,都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不同场景中的不同风格,而这种表达方式近乎在读者眼前加了一层滤镜,最后的“断肠人在天涯”又与前文中的场景描写互相形成衬托。这种那个时代独有的描写方式在跨越千年之后被初中生所了解、所学习、所研究,并能够为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增添一波全新的助力。

(二)重视课外阅读以提升思维能力

课外拓展阅读同样是培养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必不可少的关键途径,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成长这一层面上更具有不可多得的价值。教材内容虽然具有针对性,但受限于体量无法帮助学生完成相应的知识积累及沉淀,而语文知识的积累与沉淀同样是培养初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关键环节,这一点在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容及层级的定义中也有过充分强调。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要有效完成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就需要对课外阅读量的拓展予以充分重视,采取各种各样的策略鼓励学生多多接触课外读物,但同时又要对学生接触的课外阅读内容予以规范。规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以辨析的角度进行思考的习惯,通过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在这些内容之间进行相互比较,来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及独创性。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慢慢培养出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形成崇尚真理、勇于探索且积极思考的习惯。现今文化产业鱼龙混杂,在文学业界也是一样,如果不能对学生拓展的课外阅读内容进行有效把关,很容易使学生接触到一些低价值甚至是无价值的文学作品。导致这一可能性出现的原因,是文学作品的价值往往不与个人名气、社会地位有直接关系,但学生在检索有价值的文学作品时,会想当然认为成功人士的作品也是成功的。因此,就需要教师在鼓励学生踊跃开展课外阅读时,为学生把好这一道关卡,来保证学生接触、阅读、了解的内容能够真正有效作用于学生的语言知识积累,从而充分达成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在思维能力上的培养要求。

在具体的拓展策略上同样可尝试应用语文教材,实际上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可以当作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是因为教材中其实出现了很多可用于延伸课外阅读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往往以一个明确的概念指出可以发展课外阅读的方向,如单元学习中偶有出现的“名著导读”就具有这样的指向性功能。以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为例,这一册课本就在第三单元的名著导读中引入了《儒林外史》这部我国历史上颇有教育意义的古典讽刺文学著作,全文以写实主义将各类人士面对“功名富贵”时的不同表现予以深可见骨的刻画,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数《范进中举》这一曾被选入教材的内容。但这部著作的所有意义并不仅仅停留在批评层面,在面对少数在功名利禄面前坚持自我的人物时,作品中也不乏对主人公进行热情而高昂的颂赞,因此可以发现作者吴敬梓在内容上表现出了充足的客观,并不一味进行讽刺或批评,也对值得肯定的事物提出赞扬,这其中的对比就很值得学生进行思考。且《儒林外史》中记录了大量的故事内容,足以引发学生对不同类型故事及案例的对比、联想、分析、思考及判断等。从这一角度上来看,这部著作所拥有的教育意义同样是非凡且无可替代的,而这种意义足以将其纳入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中,并为学生创造出更加独树一帜的知识积累,在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加客观的视角的同时,也能作用于学生文化修养的提升。

(三)强调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来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需要承认的一点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如果脱离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就只能沦为泛泛而谈。本质上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及培养工作,其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并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认知和文化素养,并使学生逐步掌握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的方法,同时在此过程中积累大量丰富的审美经验,还能够以此为基础将语言作为工具,形成以自己的角度进行美学表达的审美创造能力。这些内容将在学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工作、生活中发挥出不同的作用,这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价值所在。因此在帮助学生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时,需要充分重视将培养过程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早在几十年前,陶行知先生就曾辨析探讨过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称“生活即教育”。而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进行到一定程度、教师的教育工作经验积攒到一个量级之后,教师也会适时发现语文教学工作实质上就是来源于现实,而文学创作也完全是取材自现实生活,不同之处是文学创作会为内容加上人为的、更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各种特质,这也是一直以来称呼文学创作“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原因,更是文学艺术中审美创造能力源泉的体现。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就需要同时强化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所学内容的思考,并引导学生寻找两者之间的共同关系。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册中老舍先生的《猫》为例,在这课内容中老舍以其独特的视角描述了猫的行为、习惯及各种生活状态,老舍先生以其独特的笔触,将家中猫咪的性情及动态活灵活现呈现在每一个读者面前,使读者在阅读过后仿佛能亲眼看到猫在眼前嬉戏玩闹的影子。这部分内容就可以很好地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时至今日各个家庭养猫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而对于有猫的家庭,学生显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观察到“猫主子”的生活动态。因而在完成这一课的教学工作之后,教师就可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所有有趣或是有意义的细节,并将对这些细节的描述应用到自己的写作训练中,并尝试从语言美学的角度融入自己的观点及看法进行创造。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行文写作能力、篇幅段落构成策略等语文应用能力能得到强化,学生也能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何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同样也能获得提升。在学生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这无疑又将是一处关键的里程碑。

作为具有奠基意义的基础教育阶段,初中阶段语文教学工作在学生之后的发展中都会表现出意义深远的影响。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充分重视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采取各种策略帮助学生养成对应的语文核心素养,来使这一核心能力在学生日后发展的过程中提供行之有效且影响深远的支持,并能够作用于学生品性、涵养、能力各个方面的成长。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核心教材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