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视角下教育教学的思考

2022-02-09 02:31福建省三明市沙县第一中学许凤鸣
亚太教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身体课堂教师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第一中学 许凤鸣

一、具身认知

一直以来,心理学关于学习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单纯刺激反应的过程,否认人在学习当中的主观能动性。认知主义与之相反,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内在的认知的一系列活动。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身体深度参与思维的认知活动,单纯的身体肌肉记忆以及单纯的头脑思维认知无法完整地进行学习。那么,究竟什么是具身认知呢?我国学者叶浩生认为身体决定了认知的方式方法,我们对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都建立在身体的基础之上,认知、身体和环境是一个相互镶嵌在一起的共同体。

在此之前,认知科学认为认知是脱离身体而存在的,是一种单纯的大脑活动,身体对于认知的过程不存在任何影响。“弱具身”和“强具身”反对这种观点。有学者提出,认知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行为,认知、行为和知觉三者不可分割,心智活动与身体是统一体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盲人通过手杖扩大他的认知范围也说明了这一点——身体通过与环境的相配合,扩大了自身的认知。“弱具身”观点仍然强调经典认知科学的计算和表征,在此基础上,身体在认知上的参与得到了承认。“强具身”观点则认为,“弱具身”对身体在认知中的作用的认知十分肤浅,“强具身”强调了身体在认知中的重要地位,和“弱具身”相比,“强具身”完全否定了经典认知科学中的计算和表征,它认为认知只是单纯身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健康的人和一个重病的人在看待同一事物,感受、心态及得出的结论都是大相径庭的,就好比一个健康的人没办法理解一个癌症晚期病人内心的体验和感受一样,特殊的体验和感受影响对事物的认识。同样的,即使我们能将蝙蝠的生理解剖结构了解得清清楚楚,人类却永远也无法理解蝙蝠身为蝙蝠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以及它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强具身”理论认为,人之所以有“前”与“后”的概念,是因为我们的眼睛长在前面;我们之所以更接受十进制是因为我们拥有十个手指头。“强具身”指出神经生物学中的镜像神经元在身体进行动作时都出现了被激活的现象。由此可见,心智活动并非大脑单纯的抽象符号的加工,而是身体经验与心理相互作用形成。

具身认知认为身体是一切活动的基础,我们所有的经历、经验与意识全部记录在我们的身体之中。创伤经验的重现,会让身体重新经历当年的战栗与疼痛。有些做了换心脏手术的病人自述,手术后一些生活习惯甚至性格都发生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改变。

叶浩生研究发现,当被试受到消极评价时,躺着的状态不容易激活消极情绪,而在坐直的状态下消极情绪更容易被激活。此外,叶浩生认为左利手和右利手会影响人们将“左”与“右”对积极消极事件的关联。如果是右利手的人,倾向于认为右侧代表着更积极的事件,左侧则关联消极的事件;左利手则与此相反。同时利手的运动经验一旦改变,与之相关联的情感效价也随之改变。

二、“具身认知”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传统的为了维持课堂纪律而不允许学生乱动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纳的,叶浩生指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增加身体体验的互动性。镜像神经元理论发现,视觉也是具有思维性的,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语言表达如果能更加具体、生动、有画面感,则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让感觉运动产生记忆痕迹,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学习。贾丽娜认为,具身认知提醒了在教育教学中学生应当有一定的身体自由度,同时要注重让学生的情绪与身体同时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教师除了语言要生动形象外,讲解时如果能与身体动作进行有机结合,能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课堂情绪也是影响认知的一个重要因素,民主型教学风格能让学生的身体更多地参与其中。在教学环境上,要采用师生互动更多的座位安排,充分利用现在的多媒体设备,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通道感官的全方位参与。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教育技术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致力于使学生通过教育技术实现身体参与的学习。综合学者观点,根据“具身认知”相关理论,教育者要重视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重视教师在授课时身体语言对教学效果的影响,重视学生在学习时身体参与的重要性。

(一)具身认知下学习环境的改变

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教室都是千篇一律的布置:前面一个黑板用于教学,接着是讲台,中间是醒目的一列列排列整齐的桌椅,后面是放扫把的卫生区和用于出黑板报的黑板,前后墙上是标语,左右墙上是窗户。每天早晨一到教室,看到桌上堆积如山的课本和卷子、拥挤的桌椅,再加上班级人数经常多达五六十人,走进教室,经常有一种透不过气的感觉。具身认知下的班级应当限制学生人数,同时通过人性化的室内设计改变其枯燥单调的风格。与此同时,要在教学多媒体中引入体感技术和4D技术,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肢体动作的改变参与教学实验,体验物理的加速度、数学的空间几何,感受历史的变迁等。学习环境影响学习者的情绪感受,教学中不应该忽视学习者的情绪感受体验。

(二)教师身体语言的改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不重视或没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手势动作和姿态动作,在备课时也鲜少有人会想到备教学中的手势动作设计。然而,正是教师忽略的这些动作却能对师生交流、对学生的认知产生无形而重要的影响。

表情、姿势、手势、眼神等一系列身体动作对学生都会有很大的影响。罗森塔尔效应中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期望正是不知不觉中通过眼神、表情、手势等传达给了学生,尽管没有语言表达,学生却精准地接收到了教师的非语言信息,并产生了强烈的暗示,从而使原本普通的学生变得积极、自信、活泼、优秀。日常交流中我们也能切身体会到,手势和身体可以帮助表达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知识。有研究发现,基于手势的人机界面也可促进学习和思考,因此国外一些课堂的多媒体教室里,增加了人体感应设备,便于学生通过身体、手势的活动亲身感受知识。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备课时应对本课当中的难点知识进行手势方面的精心设计,思考如何通过手势将一些艰涩难懂的知识变得更容易理解。在实际教学场景中,手势等身体语言不应该一直处于无意识状态,任它自由发挥。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学生的反馈灵活调整自己的身体语言,改变自己的手势动作。与此同时,教师应利用微格教室,将自己整堂课的身体动作录成视频后,在教研组学习中同众位教师一起反复研究、探讨,去掉无关的甚至是不利于教学的无效动作,保留简洁、有益的身体语言,增加必要的、实用的手势和动作,从而使教师整堂课下来干净利落,一举手、一抬足皆有其教学目的所在。

(三)学生在学习中身体的参与

目前教学活动中常常忽略学生身体参与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小学,普遍通过各种口令要求学生身体挺直、手整齐放桌上、嘴巴闭紧、眼盯黑板,让学生身体不动从而达到整齐划一的教学环境。然而“具身认知”相关理论认为,这种限制学生身体活动的教学并不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学习效果可能因为身体的缺位而大打折扣。根据皮亚杰理论,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概念都是建立在真实知觉和具体经验上获得的图式。因此,解放学生的身体,使之在课堂上具有一定的活动自由成了十分必要的事情。在保证基本不影响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学生适当的身体自由应该是被允许的。身体自由了,头脑才能自由;头脑自由了,创造力才得以尽情发挥。

一个符合“具身认知”的教学设计应该遵循几点原则。

1.学习过程中身体在场。一个有身体参与的认知学习活动,会让知识的学习更加有效果。心理健康教师在每届学生课程结束之后做过调查:给你印象更深、感触更深的是心理健康活动课还是心理健康理论课?心理健康活动课每节课以一个游戏为主体,学生全身参与,并在最后分享时进行提升;心理健康理论课则更接近常规课堂。学生普遍反映有身体参与的活动课让人印象更深刻,体悟和收获也更多。由此可见,身体的参与对学生认知改变的重要影响。其他各个学科需要思考的是:一个身体在场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如何在一节课中调动起学生的身体,让多个感官积极参与其中?

2.将头脑中的思考用身体表现出来。在很多课堂上都会应用到小剧场,让学生将想法、知识点融合到剧本中,并表演出来。例如在一堂有关早恋的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分两派进行自由辩论,双方最后总结各自论点之后自行编成一节心理剧到讲台上进行演示。通过身体的投入演出,真正体验事发后的现实场景,感受进退维谷的内心困境,真正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很多英语教师也认识到英语剧在课堂中的效用,当学生为了演好一台舞台剧而努力尝试将头脑中的思考用英语表达出来时,英语学习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

3.善用思维导图让思维可视化。思维导图的学习辅助效果已经有很多研究得以证实。从具身认知的角度看,思维导图实现了思维的可视化,可视意味着可操作。在历史课程中,有些教师会教授学生学会制作思维导图,将大脑中对各个历史事件的理解思路用图示表现出来,进而加深对历史的印象和理解。

4.交互学习活动需要身心合一。心智和身体不可分离,导致思考和动作也紧密结合在一起。换句话说,动作是十分有助于思维活动的。基于这一点,有经验的数学教师会教授学生在解数学应用题时,边思考边在纸上写写画画,不管是列公式还画图示,都是非常有助于大脑思考的。

在传统漠视身体参与的教育中,学生在没有身体的求知路上摸索,脑袋变得越来越“大”,身体变得越来越“小”,这种身体“缺席”的教育是营养不良的教育。因而教育应开始从近来关注的“全脑教育”开始走向“全身教育”的崭新时代,置身体于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充分认识身体的认识论价值,从而促进祖国的未来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智慧。

三、具身认知在学科教育教学中的实践

许多一线教师也开始探索将具身认知理论应用到自身实际教学中去。孙卫民认为具身认知下的音乐课,不应当限制学生身体的活动。他建议音乐课首先应当为学生提供自由活动的环境,可以拿掉桌子,采用圆形、U型座位排列,甚至可以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与社会的广阔天地间去领略音乐的魅力。其次,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使学生更有参与感。最后,通过表演声乐作品等方式使学生通过实践,用身体体验音乐的美妙。特级教师张忠艳将具身认知应用到儿童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打开多通道感官认识事物,从而在作文写作中有话可说。李慧认为具身认知下的阅读课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时通过想象力、创造力进入文中世界,融入情境,从而在阅读中产生共鸣,注重通过学生已有经验去理解新经验,即基于自身经验进行阅读。其他学科,例如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也都在努力探索具身认知在课堂中的应用,并且达成了一些共识。

(一)重视环境的作用

通过创设一个有利于理解知识的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堂课的内容。一个好的环境会让置身其中的身体产生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全身心地参与往往能让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断发展的教育技术创设出来的智慧课堂使这一理想得以实现,全真模拟高度还原了一些之前无法重新经历的体验,例如行星的运转以及地壳运动等,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原理。另一观点认为,创设教学情境也能达到这一效果。比如思想品德课中“挫折”一课,通过小活动让学生身体参与其中,并体验到挫折,唤起了其内在的情绪,再进行知识点的教学和讨论,学生往往更能理解并且参与其中。

(二)重视实验的操作

理科的很多学科都有实验的环节,在以往课堂中,教师较少有耐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慢慢去理解和发现一个原理。然而事实证明,实验操作等身体参与其中的教学,学生的知识点掌握程度往往更好。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经常直接将一个原理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殊不知,初时看似快速掌握了,然而后期发现忘得也快。相反,通过实验操作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则更不容易忘记。

(三)重视师生身体上的互动

一堂课,假如师生距离很远,教师一直在高高的讲台上,学生都规矩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这样的教学十分有距离感,常常走不进学生的内心。教师不仅应该走下讲台,还可以随着教学内容而适当地与学生有一些身体上的接触:开心地击掌、坚定的眼神、轻拍肩膀的双手、获得成功后激动的拥抱等,都能一下子让学生接收到来自教师的正向情绪。不仅是师生之间,教师也应该通过设计,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有一些身体接触。教育不应该是死板的、僵硬的、不动的,而应该是灵性的、活泼的、流动的。

(四)重视课堂的生成性

一堂课,假如教师的预设特别多、特别死,缺乏生成的可能性,那这个课堂一定是让学生提不起兴致的课堂。从外在可以观察到学生眼神呆滞、精神涣散,整体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这就是离身的学习,尽管学生很想努力保持专注,但却身不由己。相反,假如教师保持开放性和对各种观点的包容性,注重倾听、允许表达,并将学生的表达变成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这堂课就能活起来。活起来,意味着学生身体和心灵都处于活跃和放松的状态,从外在可以观察到学生眼中有光、精神专注且略带兴奋,这样的状态就是具身认知中的身体在场的学习。一堂课,假如身心在场,不仅听课效率高、掌握速度快,且不容易出现遗忘的现象。

四、局限性

(一)具身认知概念理解不透彻

许多一线教师有跟风嫌疑,发现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就跟风凑热闹,但在论文表述中又发现存在对具身认知理解不透彻,导致提出的观点都停留表面,甚至换汤不换药。有些教师将具身认知理论简单地理解成在课堂中增加身体的活动,导致课堂教学呈现低幼化倾向,并因此得出错误结论,认为具身认知只适用于低年级学生。此外,在翻阅论文中发现,有些文章中许多观点在具身认知理论提出前,就已经是老生常谈,只不过这次加上了具身认知外壳而已。

(二)与实践脱节

许多专家学者能深刻理解具身认知,但提出的观点不具备现实意义,存在操作性不强的问题。许多文章仅在理论层面上泛泛而谈,隔靴搔痒,无法点中要害,进而无法让一线教师产生共鸣和应用于实践中的动力。

如何让一线教师真正理解研究成果的精髓,如何让专家学者与实践接轨,这是学者今后应考虑解决的一个问题。

“具身认知”无疑在教育界刮起一阵风暴,从根本上颠覆了人们对学习的认识,从最初的脱离身体的学习转变为开始关注身体在认识过程中的参与。这一理论的出现也引发了连锁效应,直接导致在实际教学当中各个教学观点和做法的转变。从总体上说“具身认知”是更人本主义的一种认知观点,它改变了把人简单粗暴类比成计算机的思路,开始把学习者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体看待,这是人类认知领域上的很大进步。

猜你喜欢
身体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