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视域下学龄前儿童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研究

2022-02-09 02:31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保育院王淑君
亚太教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情怀红色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保育院 王淑君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安徽金寨县红军纪念堂时说:“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用生命和鲜血创造的伟大文化,将其渗透到学龄前儿童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可以帮助学龄前儿童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红色文化及爱国主义教育的概念

(一)红色文化概念及价值功能

红色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人民对革命战争年代革命精神的一种传承与发扬,代表着一种不畏牺牲、热爱祖国、战胜困难的精神。红色文化具有以下三种价值功能。一是印证历史。红色文化印证了为什么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谛和历史真相。近代中国积贫积弱、饱经苦难,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拯救祖国和人民,无数的革命先辈进行了长期而卓越的革命斗争和流血牺牲,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二是文明传承。红色文化的主要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在中国各时期的传承,比如中国革命时期、中国建设早期和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等。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以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和延安精神为代表的红色精神,这也是红色文化的核心,能够很好地激励人们前行。而后涌现的抗洪抢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就是对红色文化传承的最好体现,而这种传承需要一直这样传承下去。三是政治教育。红色文化是开展青少年德育教育的最好载体,因为其资源丰富、生动形象,每一个革命文物、遗迹和历史都可以成为生动的教材,都可以从中汲取鲜活的精神力量,从而让青少年更加坚定信念,及早树立崇高理想。这种感召力是课堂和教材无法比拟的。

(二)学龄前儿童爱国主义教育概述

爱国主义对于中华儿女来说,是最自然、最朴素的情感之一。学龄前儿童爱国主义教育是指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前提下,用寓教于乐的方法,为幼儿进行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教育,让学龄前儿童萌发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的自我认知,进而增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归属感和认同感。爱国主义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魂魄,也是中华民族最闪耀的精神瑰宝。学龄前儿童正处于思想品德、性格倾向的萌芽时期,这个时期是培养其道德情操和良好品行的黄金时期。所谓少年强则中国强,加强学龄前儿童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幼儿德育工作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加强和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环节。但是一些学龄前儿童教育则脱离了学龄前儿童的生活认知,存在着灌输式、说教式、传统式的教育方式,而体验式、场景式、活动式和渗透式的教育方式则比较少。

因此,在学龄前儿童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用润物细无声的模式,根据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节奏,注重落细落小落实、日常经常平常。让学龄前儿童在启蒙阶段能够接触到不同层次和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对自己的祖国产生强烈的热爱之情,树立牢固的爱国主义意识;让幼儿从小就爱祖国、爱家乡、爱家人,培养良好的习惯,树立优良的品格,锻炼健康的体魄,长大为祖国和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红色文化视域下学龄前儿童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成长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对于学前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培养学龄前儿童的爱国意识迫在眉睫。在红色文化视域下认真开展学龄前儿童爱国主义教育,才能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现在的学龄前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娇生惯养,父母也极度溺爱,成长环境非常顺当,这也让他们滋生了很多的缺点,比如依赖心强、害怕困难、不喜欢挑战、心理承受能力弱等。红色文化中则蕴含着很多优秀的思想品质,包括无私奉献、舍己为人、艰苦奋斗、不畏艰难、团结互助等,这些精神正好可以让学龄前儿童认识到自己身上的缺点。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应当被每一位中华儿女所继承,当然也包括学龄前儿童。在红色文化视域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让学龄前儿童接受思想洗礼,从而照亮成长的道路。

(二)有助于提升学龄前儿童的爱国情怀

曾经有一个教育学家提出,3—6岁的学龄前孩子的道德认知还处于他律的时期,行为规则还不具有约束力。这个时期的学龄前儿童对于价值判断还缺少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更多还是以自我为思考的中心。在红色文化视域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将教育活动融入学龄前儿童的日常生活当中,可以满足孩子对祖国、家乡这些概念的了解,从而使其在很小的时候,就对祖国产生热烈的感情和眷恋,有助于提升学龄前儿童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本身就要从娃娃抓起,对于这个时期的学龄前儿童来说,只要在家长和教师配合之下,在学龄前幼儿园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给予孩子适当的情感引导和教育,就能够切实提升学龄前儿童的爱国情怀,让学龄前儿童在史实中感悟革命先辈的优秀思想和行为,熏陶他们的心理素养,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从而增加对国家、集体的认同感,为今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打好基础;不知不觉中改变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使其养成时刻考虑他人的好习惯,不会有社会群体交往障碍。

三、红色文化视域下学龄前儿童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不足和问题

(一)传统文化的失衡

众所周知,在学龄前儿童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对本地域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传统文化的区域性特点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独特魅力所在。但当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成为阻碍学龄前儿童教育的重要因素。很多传统文化体现在传承教育中非常抽象化,导致一些教育活动变得形式化,无论是在节日庆祝还是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都缺乏灵活多样的实践性。比如在很多学龄前儿童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在给幼儿讲红色故事的时候,故事的情节都是公式化的,故事的结尾都是好人取得了胜利,坏人被消灭。另外,人物刻画也非常死板,英雄人物就是不怕死的,坏人就是一肚子坏水的。这种教育方法不接地气、不生动,严重影响儿童的判断力,使其思维固化,没有发挥出爱国主义教育应有的效果。

(二)专业素养的差异

目前,很多学龄前儿童管理机构把培养的重点都放在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和动手能力上,对于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的教育不是特别重视,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和内容。另外,学龄前儿童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能满足开展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求,从而导致学龄前儿童爱国主义教育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比如在一些学龄前儿童幼儿园里,在墙面上看不到与爱国主义相关的贴画,大多是知识性的内容,比如地图、习惯引导等;也没有按时进行升旗仪式,没有从小就让孩子认识国旗,引导孩子积极参加升旗活动,让孩子在面对国旗的时候能够肃立庄严。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也没有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国庆节开展一些激发孩子爱国热情的活动,让他们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三)社会资源的忽视

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和社会才是最生动的教材。也就是说,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大自然的每一处景色、社会的每一个场景都是生动的教材,都有其独特的教育资源和底蕴。但在学龄前儿童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往往社会实践有很大的不足。比如教师和家长没有充分利用一些红色文化的载体,如电影、音乐、歌谣和地域特色,带领幼儿去参观爱国基地、纪念堂等,没有很好地调动幼儿的爱国主义积极性,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再比如,在一些语言类、科学类和美术类的学龄前教学活动中,没有及时渗透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情怀,从而让学龄前儿童了解自己的祖国有哪些值得骄傲的东西,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祖国的伟大。或者也没有及时引导孩子平时注意一些国家的重大事件,如收看重要国际体育比赛、为我国的运动员加油等,让孩子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生出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产生长大后为祖国做贡献的愿望,错失了很多可以进行爱国主义的良好机会。

四、幼儿园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的策略与建议

(一)构建红色文化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在幼儿园内注意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氛围,让学龄前儿童能在浓厚的氛围中感受红色文化,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在幼儿园的过道内张贴优秀革命先辈的画像和介绍,在教室悬挂中国地图和家乡地图、构建红色文化宣传栏,让幼儿给英雄人物写信寄语等,幼儿自然而然就会被这种红色文化熏陶,让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

(二)利用红色资源现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可以带领学龄前儿童积极参加参观烈士陵园或者慰问红色老红军等活动,红色资源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爱国精神,让学龄前儿童知道现在的美好生活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他们的流血牺牲永远不能忘记。还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和多媒体的方式把红色文化传递给孩子。比如,教师可以先给孩子们播放关于长征的影视资料,让孩子们看到真实的红军是如何完成万里长征的。然后,在体育课上设置“重走长征路”的活动,利用一些材料布置长征路上的阻碍,比如轮胎当作雪山、滑梯当作爬山。还可以找一些有泥有土的道路,让孩子在参与活动的时候,穿上红军的衣服,让孩子们以小小红军的身份去参与活动,告诉他们要去体验革命先辈走过的路,要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跌倒了也不能哭,否则就失去了参加活动的机会,从而让孩子感受长征的艰难性和残酷性。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和引导孩子,活动是为了增强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意识,让他们体会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为孩子形成强烈的爱国意识奠定基础。

(三)在多样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融入红色文化

一是阅读活动。通过阅读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可以经常开展的活动。可以为孩子提供多元化的阅读资料,比如绘本、图画书等,让孩子在一个喜闻乐见的环境中提升自己对红色文化的兴趣,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比如可以提供《小英雄雨来》《放牛娃王二小》《闪闪的红星》等故事绘本,让孩子沉浸在绘本之中,被色彩鲜明的图画和惊心动魄的剧情所吸引,进而很好地接受红色文化。教师可以带孩子们一起朗读这些绘本,让幼儿在朗读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印象,了解革命先辈的艰难和伟大,见证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进而产生浓厚的爱国情怀。

二是角色扮演。学龄前儿童最喜欢模仿,对一些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而且他们创造力很强、想象力发达,所以在红色文化视域下进行学龄前儿童爱国主义教育时,要充分利用学龄前儿童的这些特点,可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先搜集一些红色故事,营造故事的情境,准备一些草鞋、煤油灯、鸡毛信等道具,吸引幼儿沉浸其中,分别围绕一个故事进行角色扮演。比如在《放牛娃王二小》的故事中,可以设置“地雷区”,让孩子们扮演成为日本军官、放牛的王二小、乡亲和日本士兵,一起把王二小的故事演绎出来。让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切身体会到王二小如何利用自己的聪明勇敢与敌人斗智斗勇,而日本军官和士兵又是如何凶残,从而对放牛娃王二小心生敬佩,在红色文化的感染下,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是美工活动。对学龄前儿童开展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美工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通过这个渠道培养学龄前儿童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的同时,非常适合将红色文化活动与之相整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例如当教师给孩子讲述什么是共产党和老百姓之间的鱼水情深的时候,可以在给孩子们讲完故事之后,给孩子发一些材料,让孩子做一些鞋垫、小星星、小挂包等物件,挂在教室里展览,让孩子们在制作的过程中,感受当年老百姓如何支援共产党打击敌人,进而更好地感受历史印记,了解红色文化,提升爱国情怀。

四是生活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教师要积极配合,引导学龄前儿童进行实践活动,比如可以组织幼儿到养老院进行表演,表演结束后让养老院的老人给孩子们讲红色故事,让孩子们学习红色精神,在培养孩子尊敬老人的同时,更好地强化孩子的红色信念。例如一个学龄前孩子在听完养老院的老人讲的红军长征的故事之后,回家告诉自己的妈妈:“这位老爷爷讲的红军太伟大了,长征的时候都是饿着肚子,连饭也吃不上,可我昨天因为吃不上炸鸡,觉得自己不幸福,还和妈妈生气了。现在想想,和长征路上的红军战士相比,我太幸福了,可以不饿肚子,可以快乐成长,如果没有那些红军战士,我们不可能有今天幸福的生活,以后我一定好好听老师和妈妈的话,好好吃饭,好好学习。”由此可见,这种生动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龄前儿童沉浸于美好的情景之中,更好地感受红色文化,学习红色精神,提升爱国情怀,最终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将红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在对学前幼儿进行教学时,学校应该关注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创设红色校园文化,创造一种爱国主义氛围,让幼儿接受精神熏陶和思想引领。如在幼儿经常活动的场所,张贴一些民族文化特色、先烈及其事迹、爱国主义名言等内容,以培养幼儿爱国情怀,激发幼儿民族自豪感。同时,学校也可以邀请一些老红军做革命传统报告,或者开展一些特定的节日活动,如在3月5日开展“争做环保小卫士”的实践活动,在清明节组织缅怀先烈活动,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教育,并受其感染,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怀。

综上所述,学龄前儿童正处于塑造品质、性格的关键时期,对其渗透红色文化,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让幼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领略红色文化的精髓,增强爱国主义情怀,进而传承历史,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情怀红色
红色是什么
赣鄱情怀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爱国主义教育
“五老”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