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声传情 以情动人
——“为盲人说电影”活动现场解说方法探讨

2022-02-09 00:30:49蒲亚南
传播力研究 2022年13期
关键词:主讲人盲人语言

◎蒲亚南

(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 贵阳 550002)

我国有1 200 多万视力残疾人,贵州有近40 万盲人。他们渴望知识、渴望心灵的光明。他们看不到世界,却能通过听觉了解世界,欣赏电影艺术作品。2013年3月5 号“学习雷锋日”的当天,由贵州综合广播组织开展的“微公益·聚能量”系列公益活动正式启动。其中,“我为盲人说电影”是整个系列活动的重点。活动自2013年3月以来,先后在贵阳市星空影城、贵阳市盲聋哑学校、贵州省残疾人康复中心、贵州星美国际影城以及贵州省九个市州开展了三十季现场活动,为两千多名盲人讲解电影《青春雷锋》、《人在囧途》《逆光飞翔》《战狼2》《寻梦环游记》等20 多部优秀影片,近600 名志愿者、爱心人士和工作人员参加活动,赢得社会各界的好评,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表彰为2013年全国广播十大创新创优栏目。

“微公益·聚能量——我为盲人说电影”活动,自然“说电影”是整个活动的重点。笔者作为一名广播主持人、说电影活动的主讲人,在全程参与三十季的活动当中深有体会和感触。

在“我为盲人说电影”活动中,电影主讲人如何把一部展现生活、体现艺术魅力的电影描述清楚、到位,让盲人朋友身临其境,享受电影艺术的魅力,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说电影”不能只是“说”电影

什么是说电影?说电影不同于只是复述故事,更不同于电影录音剪辑。说电影的关键在于:盲人其实也有健全的心智,他们需要的只是补充视觉信息,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包括人物神态、周围景物、镜头伸缩在内的画面感及时完整地表述出来。借助我们的讲述他们可以在大脑中构筑起完整的画面。

二、“说电影”中的几个关键点

说电影看起来容易,做起来绝非易事。记得在第一季活动中,笔者讲解的电影是《青春雷锋》。雷锋是家喻户晓的楷模,再加上这部电影观看过五六遍,自认为很熟悉,可因为是第一次,在讲述的过程中,还是不太给力,一度出现忘记描述的冷场,或者是描述的语言过于书面化、难以理解,有时又因言辞过多出现同片中人物抢话的现象。如何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

(一)影片的选择

首先选影片,主要考虑两个因素,第一要好讲,太过抽象概念化的很难讲清楚;第二就是主题最好积极向上一些,但这并不代表都是主旋律影片,比如,《泰坦尼克号》《闻香识女人》这类影片反映的是人性真实的一面,也都不错。在活动前期,我们还可以走近盲人朋友,听听他们喜欢什么题材的影片,或者每场活动设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来挑选适合盲人的影片,使活动更有针对性。

(二)前期准备阶段

选定片子后,就是电影主讲人准备电影阶段了。首先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电影补白部分,这是指除去影片中人物对话以外的所有场景镜头。多看,是保证把补白部分描述精确到位的关键,是说电影顺利的基础。如果一部电影,你只看了一遍,或者都没有看懂,又怎么能准确、精炼地为盲人描述清晰?一部电影,哪怕是熟悉的老电影,都要求主讲人要多看,最起码看上三至五遍,主要完成四方面工作:熟悉人物剧情,记诵旁白台词,捕捉画面细节,撰写简要文稿。

准备过程中,主讲人可以把自己想象成盲人,闭上眼睛,想象我们怎样“说”,才能把补白部分用盲人最能形象感受的事物描述出来。否则,你不知道怎么用语言或声音来表达视觉的东西。剧中人物对白不需要重复,要做的是及时补充那些除盲人能听到的声音之外的所有理解影片需要的信息。既不能抢着说话,这样会盖住对白声音,也不能滞后发声,这样会让盲人理解过程中信息缺失。

在这个阶段,撰写简要文稿是说电影顺利的一个保障。一部电影平均一个半小时,一口气说下来的确不易,文稿则可以对主讲人在说电影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提示作用。我们把比较容易遗漏的片段简单描述下来,以备不时之需。有人说,撰写一份详细的电影解说文稿,不亚于一份电影拍摄脚本的难度。所以这就更要求电影主讲人对电影情节了然于胸,摸透吃透。

(三)现场讲述阶段

接下来就是现场讲述。说电影,实际上是考量一个主持人语言功底、讲述技巧、现场发挥、灵活应变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普通话标准,声音富有感染力、表现力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还要求主讲人对影片有细致的观察力、理解力,还要在语言方面有高度的伸缩能力。有的影片需补白的镜头时间很短,语言就要精炼再精炼;有的时间较长,这就要求主讲人能把镜头背后的含义看透,并描述到位。

1.基调决定成败

要“说”好一部电影,对于基调的把握毫无疑问是必须的,否则会杂乱无章、不见主旨。“调子错了,格格不入;调子对了,全片皆活。”一部电影有生动、完整的情节和具体、逼真的人物,所以主讲人应从影片主题、内容出发,着眼全篇,以影片导演一度创作为基础来探寻、形成自己说电影的基调,才是适当的。举例说明:《人在囧途》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公司老板与一名打工仔在春运回家路上的种种糗事,在喜剧情节中反映人性的真善美。既然是喜剧,讲述基调就不能定得太低沉,主讲人的基调就要围绕欢乐、幽默来把握。当然,整部电影不可能一直都以欢乐的基调来讲述,当影片出现比较温情情节的时候,我们的声音也要跟随情节的变化进行调整。但需要注意的是,整部影片的主基调不能丢。总之,要说好一部电影,必须了解全片,并把握好部分情节相对独立意义的基调变奏。

2.语言成就精彩

如果说基调是“说电影”的灵魂的话,那么电影主讲人的语言则赋予了整部电影生命。

“说电影”的语言一般为叙述语言,它起着很大的作用,可以介绍人物、事件、情节;描述时代背景、自然环境;还可以帮助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行为、内心活动、回忆与幻想等丰富的内容。这就需要主讲人能够娴熟驾驭叙述性语言,从主讲人口中流出的文字应该是接地气、与时俱进的,盲人朋友虽然失明,但他们依然能够接收到外界的流行元素,我们的语言越贴近生活,越口语化,也就越能拉近主讲人与盲人听众之间的距离,体现主讲人的个性和特点。说电影的叙述性语言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描写环境的,包括时代背景、社会状况和自然环境。不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与影片反映社会生活和塑造人物形象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明确一点的是,如果只是单纯地描述影片的环境镜头,盲人并不一定能很好地在脑海中呈现画面感,这就需要我们用盲人的感触来描述。比如,电影《青春雷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年轻的雷锋得到了进工厂工作的机会,他兴奋地奔跑在家乡那片绿色的麦田里,头上是一片湛蓝的天空。讲述时,如果我们很直白地把麦田描述成绿油油的,天空描述成蓝色的,盲人朋友是难以想象画面的,他们对色彩根本就没有概念。那如何让盲人理解电影里的色彩?绿油油的麦田代表着希望,是新生命的开始,在讲解这个片段时,主讲人就用了婴儿来形容这片麦田:“一颗颗麦苗就像一个个婴儿围绕在雷锋周围,婴儿象征着生机勃勃,而头顶上那片蔚蓝天空,纯净、明亮得就像是一个大冰块儿,伸手就能触碰到,让人在炎炎夏日舒爽。”也就是说,在讲述中,尽量用盲人能够理解、感知的事物和概念去补白电影。

第二类,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人物进行初步的概貌介绍,这要根据电影留白的时间长短,对人物进行具体、细致的外貌刻画,或长或短,目的只有一个,让盲人对人物有一个较深刻的印象,突出人物典型特点。比如,电影《跑出一片天》中的主人公男孩儿小天,高兴地走在公园小路上。主讲人是这样对小天进行描述的:“他有一双圆圆的眼睛,爱笑的脸上最突出的就是那一对儿大门牙!”二十几个字,在短短的10 秒不到的电影时间中,就非常细腻地刻画出了一个机灵男孩的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的叙述语言的另一部分,是直接表现人物行为的。比如,人物在做什么,怎么做的,人物是以怎样的心情和态度在说话,人物与对手交流中,双方的心境、关系如何,以及对人物行为意义的认识与评价等等。这种叙述一般出现在人物动作之前或者之后,在此,一定要介绍清楚,人物关系如何,将人物在对话中的反应、心理活动及动作做些渲染,给盲人较鲜明的感觉。

第三类,是交代情节的。说电影中的叙述部分,有不少是交代情节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主讲人先要弄清此段叙述在电影中是起什么作用,找准其与情节前后或人物语言的衔接点和情感、态度的分寸与变化,转换自然,承接顺畅。讲述交代情节发展变化的这类叙述语言,特别要注意节奏的运用,利用虚实、强弱、高低、快慢、明暗等对比变化来加强情节的发展、转折与变化,以免电影说得过于平板。在这里,快慢变化是最常用的,但也要适度调整。慢,不能拖,要有重点;快,也不能不限制,要让听众听得清楚、舒服。另外,在电影中,有不少是表现时空转换的叙述,比如,是从现实进入回忆或从回忆回到现实。这就要主讲人特别注意虚实结合与转换。一般情况而言,回忆部分应当表现得虚一些,给人一种遥远感。比如,电影《逆光飞翔》中,主人公裕翔回忆起小时候比赛的情景。主讲人讲述道:“那是裕翔最后一次参加钢琴比赛……”在叙述这段回忆时,在“那是”的前面,可适当根据影片的补白时间,做适当的停歇,待“那是”用较虚的声音说出之后,还可将“是”字的尾音拖长些,以便把听众慢慢带入到那特定的时间中去,也显出回忆的性质。同样,回到现实,也可用间隔,只是改用比较实的用声方法去体现现实的内容,以示区别。

3.声音表现自如

要把一部电影说好,必须要把影片情节中人物的情感、性格、还有剧情中赋予的潜台词表达出来。电影解说不是照着稿子念出来的,而是发自肺腑而说出来的,声音好听或普通话标准不等于说好了电影,而把影片背得滚瓜烂熟也不代表解说就会很好,只有按照人物的思想、情感并赋有潜台词含义而说出来的语言,才是真正的说电影。所以念出来的台词是空洞乏力的。说电影时候主讲人的声音表现也很重要,要随着镜头的转化或加快语速,或娓娓道来,或设置悬念,让现场的听众彻底投入,调动他们的情绪。用声应用中声部,即最舒服的自如声区,语言自然、有情、流畅、平稳,达到渲染影片的效果。

4.现场感引起共鸣

为盲人说电影很重要一点就是现场感的把握。说电影的感觉,要遵循一条基本原则,即主讲人不是“客观的旁观者”,而应为“热情的知情人”,主讲人也是一个有具体身份和心灵的人物。由于对电影的理解程度不同,有的盲人朋友在听电影时容易走神,这就要求主讲人要根据现场及时补充更多信息,准备电影时要考虑周全一些。那如何让盲人听众身临其境?现场感,首先是主讲人在反复观看、理解电影中产生的现场感受,之后再把最能体现影片情节现场的描述和声音传达给盲人。进而引起他们的共鸣,留下深刻印象。这就需要我们在做准备工作时,将每个片段的场景大致理出来,影片表现不明确的,要通过我们自己的理解提示合理想象,再通过声音表现出来,首先让自己进入影片的场景中。

比如,电影《逆光飞翔》中,裕翔和小洁深夜偷偷进入学校的舞蹈教室,感受舞蹈。主讲人在讲到这一段时,就不能太大声,即便裕翔表现出第一次感受舞蹈的兴奋情绪时,也得压住音量,这样的表达才符合当时的规定情境。主讲人每讲述一部电影的过程,都是现场创作的过程,应适时把握自己正处在什么规定情境之中,始终沉浸其中,不脱离真实的现场感。只有主讲人有了现场感,对于听众来说才能有带入感。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影片里的音乐、音效等要素,在讲解过程中,可适当停顿,突出电影音效,同样能达到引人入胜、突出现场的效果。

三、结语

总之,为盲人说电影需要的不仅仅是讲述技巧,更重要的是有一颗真诚的爱心,才能为盲人打开心灵的眼睛。很难想象,一个性情冷漠的人能够讲述好一部电影。其实,关爱盲人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海伦·凯勒的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曾震撼过无数人的内心,或许我们没有能力给盲人真正的光明,但是在盲人的生活中,我们却可以清理掉盲人世界里的障碍,当好盲人的眼睛,给盲人提供最暖人心的帮助。只要拥有了这种担当和责任,给予特殊的关爱,盲人朋友的世界必然充满光明。给他们一双翅膀,他们就能够飞翔!

猜你喜欢
主讲人盲人语言
盲人取袜
浅谈当前党课教学的面临问题与完善建议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随声附和的盲人
由一道测试题所引发的思考
自首的盲人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盲人节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开讲啦》做正能量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