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雨欣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网络语言是指网络上广泛流行,并为网民理解和使用的一些特殊用语。狭义的网络语言指专用于网络的汉语词语;广义的网络语言还包括字母语、数字语、或字母、数字、汉字三者的组合语以及符号语等。①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每一个网民都能通过网络传递信息、表达观点,这为网络语言的出现与使用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同时,在融媒体时代下,网络语言的使用范围也逐渐扩展到新闻当中,在《人民日报》首次使用“给力”一词后,新闻中使用网络语言的局面彻底被打开。
网络语言来源于日常生活,因此网络语言不仅仅是象征符号,更是具有动态语义的文化现象。溯源当下的网络流行语,按其产生缘由划分,大致可划分为两类。
1.大众生活中热点事件的衍生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一个事件或话题一旦受到网民广泛的关注,就容易被推上舆论顶峰,成为热点事件、话题。在被繁冗的信息包围后,人们开始追求精简、高效的表达方式,并倾向于使用带有主观情绪的词语或语言表达网民共同的情感,以寻求认同感。例如,“霸座”“洪荒之力”“内卷”“社畜”等网络用语就是衍生于热点事件或是特定群体所关注的话题。此类网络语言不仅折射出网民共同的社会情绪,同时也是网民进行社会监督的一种表现。
2.小众生活中文化交流的密码
亚文化亦称“副文化”“支流文化”,与主文化相对。②部分网络语言就诞生于亚文化之中。亚文化圈的局部性、小众性、反抗性的特点决定着圈内有着其独特的文化交流密码。这些“专业话语”多以缩写、拼音、谐音等形式来表达。在国内,Z 时代网络原住民所形成的亚文化圈更热衷于此类表达方式。动漫圈、电竞圈、饭圈的一些“专业术语”渐渐走进大众视野、流入日常生活,“YYDS”“凡尔赛文学”等就是产生于亚文化圈中,向圈外流动之后成为大众广泛使用的网络语言。
在“万众皆媒”的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这意味着网络的传播相对平等,传播权的下沉为网民相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自媒体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首先,互联网为网民提供了更广阔的表达自我的空间。如今,受众不仅仅是信息的消费者,还是信息的生产者,受众也更为频繁地参与信息、新闻的生产。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具有“平民性”“接近性”特点的语言更易被受众接受、使用与传播。积极的网络参与行为是网民成为意见领袖的前提条件,而网络赋予了网民更多成为意见领袖的机会。
其次,网络所提供的自由开放的环境,不仅加快了网络语言的传播速度,而且这也使得新闻传播中的各种力量可能随时会被颠覆。相对于传统媒体集权式的传播,自媒体摒弃了传统的“你说我听”的传播观念,而是选择基于受众的喜好与特点进行传播。自媒体倾向主观性的观点表达,网络语言多含有主观色彩,所以自媒体成为了新闻中使用网络语言的主力军。
自媒体的产生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地位,近年来传统媒体纷纷构建自己的新媒体矩阵,力图实现多种媒体形态,利用视频、音频、文字、图片在报纸、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不同媒介传播,因此融媒报道形式成为大势所趋。在拓宽传播渠道的同时,传统媒体也开始注重调整语态。因为在“全民投票”的信息筛选机制下③,传统媒体不得不为了形成更好的用户黏性而转变传播思维,开始适应受众的“信息体验”的需求,改变集权的、对受众俯视的姿态,主动打破传统媒体“严肃庄重”的刻板印象,在新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尝试使用网络语言。
碎片化的阅读、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等现象无不与“YYDS”等诸如此类的网络语言兴起的形势相互证明——Z 世代的网络原住民偏好简洁、高效的表达方式,隐喻、戏谑、模糊语义、缩写、谐音等成为使网络语言的表达特点。所以,如今新闻中网络语言的使用就是满足受众的“使用与需求”来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网络语言在新闻中的运用在某种意义上采用的就是“全民投票”模式。
“YYDS”为亚文化圈语言文化的衍生品,是“永远的神”的缩写,最早出自一位游戏主播之口,由百度指数提供的数据可知,“YYDS”首次出现在网络的时间是2020年8月18日,之后“YYDS”的使用扩散至饭圈。如今,“YYDS”不再是亚文化群体相互认同的符号,而成为被广泛使用的网络热词。
回顾网络语言在新闻报道中正式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给力”一词的使用。2010年11月10日,以严肃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刊登了一条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头条新闻,立刻引发如潮热议。此后“给力”一词在新闻得到多次引用。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传统媒体开始转型,并从内容、渠道、技术、组织到运营进行全面改革与提升,实现深度整合。我国的媒体开始新的扩展,“两微一端”成为媒体转型的标配。除此之外,在语言表达上的变革和创新也是显著的。
本研究依据权威性、综合性、关注度等多重因素选择《人民日报》作为研究样本,并对《人民日报》在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客户端中“YYDS”的使用频率进行分析。从2021年1月1日到2021年12月31日,在微信平台,《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所发布的文章中含有“YYDS”词条的共9 篇,其中7 篇“YYDS”的使用对象是中国队与中国奥运健儿、1 篇是中国制造、1 篇是主旋律剧;在新浪微博平台,《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所发布的微博中含有“YYDS”词条的共22 条,其中15 条“YYDS”的使用对象是中国队与中国奥运健儿、3 条是中国红、1 条是中国航天、1 条是人民教师,2 条是在讨论网络流行语;在《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日报客户端官方发布的文章中含有“YYDS”词条的共6 篇,其中5 篇“YYDS”的使用对象是中国队与中国奥运健儿,1 篇是在讨论网络流行语。
由此可知,《人民日报》积极在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营造亲民与“接地气”的形象并较为普遍地使用网络语言。
1.在微博平台应用最广泛
从时间上看,《人民日报》最早使用“YYDS”是在6月11日在新浪微博发布的一条关于“班主任写赋体毕业寄语嵌入48 个学生名字”的微博中,《人民日报》引用了学生们“您是我们的yyds!”的原话。“YYDS”出自电竞圈,广泛使用于饭圈。而新浪微博被视为饭圈的根据地,那么《人民日报》在新浪微博首次使用“YYDS”就不难理解。
从数量上看,《人民日报》在三个平台上,使用“YYDS”频率最高的是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次之。新浪微博具有随时随地发布消息、内容简短、表现形式多样、更新速度快等特征,所以《人民日报》在新浪微博发布的内容也有着简短、更新速度快、语言活泼等特点。而客户端是其向新媒体领域进军并进行全面升级的一个平台,是实现母媒体内容向新媒体迁移的一个载体,所以其目的是向用户及时提供优质的原创新闻信息,以更高质量的内容提升用户黏度。相比于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的轻松活泼,人民日报客户端的内容更严肃庄重,使用“YYDS”的频率自然有所下降。
从内容上看,《人民日报》在新浪微博中使用“YYDS”的内容所涉及到的对象更广泛。虽然在三个平台“YYDS”的使用都主要涉及国家重大主题,但相对微信公众号平台和客户端比较单一地形容中国队与中国的奥运健儿,新浪微博中“YYDS”的使用对象有所扩展。
图1 2021年《人民日报》在“两微一端”中使用“YYDS”的次数统计
2.以教育导向作用为主
从内容上看,《人民日报》在“两微一端”中“YYDS”的使用对象极大部分都是中国、中国队、中国奥运健儿等与国家息息相关的,具有教育导向。而融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达到其宣传的目的,就要借助新媒体的方式更好的融入到大众的生活中来,渐渐从“庙堂之上”走入“江湖之中”,进行角色的转变、传播姿态的改变。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语态的变革,而网络语言使得新闻语言从严肃高调的权威告知语态向充满网感与共情的淡化权威的平等对话语态倾斜,所以《人民日报》主动打破传受双方的壁垒,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教育受众、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图2 2021年《人民日报》在“两微一端”中“YYDS”的使用对象的分布情况
新闻中网络语言的合理性在对于新闻媒体来说,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新时代党对新闻舆论工作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新闻中网络语言的使用实则就是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贯穿于新闻宣传实践当中。《人民日报》“YYDS”的使用大多都是在奥运健儿、榜样模范或是国家重大成就上,既是国人对于祖国成就的自豪之情和对于榜样英雄的敬佩之情的集中表达,又符合主旋律,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强化了舆论引导,新闻中网络语言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
在百度资讯搜索“YYDS”并按时间排序截取的200 条资讯中,121 条为自媒体发布,由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平台发布的不足5%。而使用“YYDS”的语境多为娱乐新闻,使用对象多为明星网红。从以上数据可知,新闻中网络语言的使用情况因没有严格具体的规定限制还存在较多问题。
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多样,并多以缩写、拼音、谐音等形式出现。部分网络语言中隐含着蔑视、贬低、歧视等含义。一些媒体抓住受众的猎奇心理,为了赚流量而在新闻中使用不文明的网络语言,从而导致了新闻传播内容低俗化的情况。网络语言的使用使得新闻语言简单易懂并更具有时代感,但是不文明网络语言的使用则会引发错误的舆论导向,更会损害媒体的形象、削弱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2021年9月1日,《新华每日电讯》所收录的曹林《不用“yyds”“绝绝子”就不会说话了?》的评论中披露了在广泛使用网络语言的背景下许多人表达能力退化的现象。此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 002 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④当新闻中无边界地充斥着网络语言,并逐渐抛弃对语言“信达雅”的追求,那么新闻的受众也会被其所影响,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新闻受众语言匮乏、语言表达能力退化的情况。
新闻的功能是消除受众的不确定性,反映和指导舆论,服务社会、指导生活,传播知识,提供娱乐等。新闻中使用网络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实现其传播功能与效果。网络语言可以拉近传受双方的心理距离,使受众产生亲近感与归属感,进而感染受众、潜移默化地完成主流价值观宣传引导的责任。但是过度、错误地使用网络语言会造成新闻语言、新闻内容空洞缺乏深度,会使新闻传播效果欠佳。加之部分网络语言的泛娱乐化、媚俗化的趋势导致一些新闻内容浮于表面、缺乏内涵与深度。这将使得新闻传播主体无法肩负起弘扬主旋律、政治宣传与文化教育等社会责任。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的从业者都应规范自身使用新闻语言的方式,守住使用新闻语言的底线。在推动新闻语言多元化、融合化发展的同时,谨防其向媚俗化、泛娱乐化的方向发展,所以这就需要新闻报道主体对自身进行约束与规范。新闻从业者应在提高语言文字应用功底的同时,还要自觉提高媒介素养,充当好“把关人”的角色。但也要紧随时代潮流做出调整与变革,新闻语言的表达也要适时适度地新媒体化、网络化。
1.适时、适度、适当使用网络语言
网络用语的使用要适时适度,网络语言的产生与使用类似经济学中的排浪式消费,因此一个网络流行词的火爆通常只能维持很短的一段时间,所以对于某一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要注意使用的时间与频次。此外,并非所有的新闻报道中都需要融入轻松活泼的网络用语,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以及强调客观性的消息中就不适合加入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使用还要适当,新闻语言在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环境时有着不同的特点。媒体融合的趋势下,同一个媒体在不同的传播平台及渠道下就会形成不同的新闻语体以及新闻语言风格。
2.明晰网络语言的使用边界
要明晰网络语言的使用边界,就要对不同媒体区别对待,并制定不同的规范标准。“不同的媒介受众定位不同,规范的要求也应不同。传统媒介的受众群体比较广,考虑到不同受众接受能力的差异,用语方面应尽量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新媒体受众呈年轻化态势,较之传统媒体,用语方面可适当放宽要求。针对不同传播主体,分层规范。”⑤但是网络语言的使用也应以真实、准确、文明为底线,其次要符合主流价值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并在此基础上增强语言的生命力与表现力。网络语言需要经过各媒体的升级加工,剔除其中肤浅、错误的成分后再应用到新闻报道中。
媒体作为“把关人”,就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与行业规范,恪守新闻职业道德,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并要有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对媒体资源协调、组织和整合的能力。使新闻报道更有深度、内涵,引起受众的共鸣、引发受众的思考,达到教育的目的。除此之外,媒体要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增强受众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新闻中网络语言使用的规范除了内在的约束,也需要外力的监管。有关部门及媒体联合对于有着不良影响的网络语言进行坚决的抵制和禁止。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并采取问责制度,加强对网络语言使用的监管力度,对于传播不良信息的个体或者单位进行处罚。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技术进行一定的信息筛查和过滤,及时发现各平台中错误的网络语言,加以清理与纠正,并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固步自封、拒绝创新会被时代所抛弃,全盘抛弃原有的新闻语体是向专业性的背离。如何捍卫新闻语言的纯洁性又能将网络语言更好地融入新闻中,如何在新闻中适时、适度、适当地使用新闻语言,如何对新闻中网络语言的使用进行规治,进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闻语言风格,是接下来需要新闻人共同思考的问题。
注释
①刘海润,亢世勇.新词语10000条[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②庞元正,丁冬红.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③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④曹林.拿什么拯救被梗住的文字失语者[N].人民日报,2021-09-01(07).
⑤邹晓玲.全媒体时代我国新闻语言的多元化变迁及其对传媒语言规范的启示[J].编辑之友,2014(11):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