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 张大伟
2型糖尿病在临床中又被称之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机体能自行产生胰岛素,但细胞对胰岛素无法作出反应,导致胰岛作用降低[1,2]。2型糖尿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40~60岁群体为高发人群,而患者的长期高血糖状态可损伤机体器官组织,引起微炎性反应,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构成极大威胁[3]。目前,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多以控制血糖为主,吡格列酮二甲双胍为常用的降糖药物,其主要通过抑制患者餐后对血糖的吸收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以达到控制血糖目的[4]。然而,该药物的单一应用整体效果还有待提升。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是一种通过促使DPP-4失活、减少胰高血糖素样肽来控制血糖,该抑制剂常与吡格列酮二甲双胍联合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中[5]。本次研究为了进一步了解吡格列酮二甲双胍联合DPP4抑制剂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体态的影响,进行如下研究。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11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每组58例。研究已获得院伦理委员会会批准,且患者及其家属对此次研究均知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单一组:男30例,女28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55.36±11.09)岁;病程2~13年,平均病程(8.06±2.19)年;体重指数(BMI)22.3~27.1 kg/m2,平均(23.18±5.11)kg/m2;糖化血红蛋白(HbA1c)7.2%~9.6%,平均(8.23±1.42)%。联合组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36~77岁,平均年龄(55.59±11.17)岁;病程2~14年,平均病程(6.23±2.25)年;BMI 22.5~27.0 kg/m2,平均(23.74±5.26)kg/m2;HbA1c7.1%~9.5%,平均(8.36±1.47)%。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4版)》[6]中有关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者;②入组前未接受过DPP4抑制剂治疗者;③临床资料完整者。
1.2.2 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或严重脏器疾病者;②合并高渗综合征、酸铜中毒、糖尿病足溃疡、终末期肾病等并发症者;③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④对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⑤存在严重精神疾病既往史或认知、意识障碍者;⑥合并感染性疾病者。
1.2.3 退出标准:①未按时按量服药用药者;②未按要求定期复查者;③出现不可耐受不良反应或自愿要求退出研究者。
1.3 方法 治疗前,对2组患者进行常规健康宣教,为患者讲解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药物的具有作用及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使患者能严格遵医嘱用药。
1.3.1 单一组:采用吡格列酮二甲双胍(江苏德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0005,规格15 mg*10 s)治疗,口服,初始剂量15 mg/次,2次/d;每周增加15 mg,增加至45 mg/d维持剂量,连续治疗3个月。
1.3.2 联合组:采用二甲双胍联合DPP4抑制剂[Merch Sharp&DohmeLtd.(United Kingdom),分包装厂名称: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40095,规格100 mg*14 s],口服,100 mg/饮,1次/d,于早晨空腹或餐后服用。二甲双胍的用药方法与单一组一致,连续治疗3个月。
1.4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的血糖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BMI、腰围、臀围、氧化应激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4.1 血糖水平: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血糖分析仪检测患者的空腹血糖(FBG)水平。在餐后2 h以同样的方式检测患者的餐后2 h血糖(2hPBG)、HbA1c水平。
1.4.2 检测患者血糖水平后,计算其HOMA-IR,并记录BMI,测量腰围和臀围。氧化应激指标: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分离血清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的丙二醛(MDA)、谷胱肽过氧化物酶(GSH-Px)、脂质过氧化氢(LHP)水平。在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的低血糖、头晕头痛、水肿、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1 2组血糖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FBG、2hPBG、HbA1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联合组各项水平均低于单一组(P<0.05)。见表1。
表1 2组血糖水平比较
2.2 2组HOMA-IR和体态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的HOMA-IR和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联合组的HOMA-IR低于单一组(P<0.05),而2组的BMI、腰围、臀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HOMA-IR和体态指标比较
2.3 2组过氧应激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的MDA、GSH-Px、LH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联合组的MDA、LHP水平均低于单一组,其GSH-Px水平高于单一组(P<0.05)。见表3。
表3 2组过氧应激指标比较
2.4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n=58,例(%)
2型糖尿病作为临床常见的代谢系统疾病,其所引起的高血糖状态会损伤患者的器官、血管内皮功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增加[7,8]。吡格列酮二甲双胍是临床常见的降糖药物,组分为盐酸吡格列酮和盐酸二甲双胍,主要用于单纯饮食控制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该药物能有效抑制糖异生、糖原分解,有利于增强患者胰岛素敏感性,通过减缓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来控制血糖水平[9,10]。但由于受到患者胰岛素功能衰退程度不同的影响,导致二甲双胍的单一应用效果还有待提升。
DPP4抑制剂是一种新型降糖药物,常被用于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中。陈月英等[11]研究指出,将DPP4抑制剂联合二甲双胍应用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而冯渭宁等[12]研究发现,上述两种药物的联合应用,不仅能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还不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从上述研究得知,吡格列酮二甲双胍+DPP4抑制剂应用于2型糖尿病中有相应的循证依据。在本次研究中发现,治疗3个月,联合组的FBG、2hPBG、HbA1c水平以及HOMA-IR均低于单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提示,吡格列酮二甲双胍+DPP4抑制剂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并减轻胰岛素抵抗。
DPP4抑制剂主要是通过增加内源性GIP水平来增加CIP活性,促进胰岛素β细胞分泌,维持良好的胰岛素功能[13,14]。同时,该药物能有效抑制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使患者的血糖水平下降。通过抑制DPP4活性能增强患者机体胰岛素敏感性,有利于减轻胰岛素抵抗[15]。将该药物与吡格列酮二甲双胍联用,能在二者的协同作用下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并改善其胰岛素抵抗状态,使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予以患者服用吡格列酮二甲双胍+DPP4抑制剂后,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而血糖水平的降低能有效纠正患者的糖代谢异常,使其机体器官组织损伤减轻,有利于降低炎性因子水平[16]。同时,患者的机体微炎性反应减轻也有利于血糖水平的控制以及胰岛素抵抗的改善[17]。
糖尿病患者的长期高血状态会引起机体氧化应激反应,而过度氧化应激反应会损伤线粒体功能,抑制胰岛素分泌[18]。MDA、LHP是人体氧化应激反应代谢产物,氧化应激反应越强,此类指标的升高就越高;GSH-Px则是抗氧化应激物质[19]。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期间,其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能在一定程度反映治疗效果。
经本次研究观察发现,治疗3个月,联合组的MDA、LHP水平均低于单一组,其GSH-Px水平高于单一组(P<0.05)。该结果提示,吡格列酮二甲双胍+DPP4抑制剂能有效减轻患者的机体氧化应激反应,这主要与其血糖水得到有效控制有关。此外,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用药治疗中,发现联合用药可能会增加患者的体重、不良反应,导致用药方案的可行性降低。然而,在本次研究中发现,治疗3个月,2组的BMI、腰围、臀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提示,吡格列酮二甲双胍+DPP4抑制剂不会对患者的体态造成明显影响,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通常情况下,在使用降糖药物时患者机体对葡萄糖利用率增加,使其脂肪合成相对增多,引起患者体态变化。而将DPP4抑制剂与吡格列酮二甲双胍联合,能充分利用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的减轻体重作用来避免DPP4抑制剂影响患者的体态[20]。同时,DPP4抑制剂的生物利用度较高,不良反应少,故与吡格列酮二甲双胍联用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将吡格列酮二甲双胍+DPP4抑制剂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中,不仅能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抵抗,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反应,且不会对患者体态造成影响,无明显不良反应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