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 吕龙德 熊莹
黄埔文冲建造的超大型智能化自航绞吸挖泥船“昊海龙”
金风送爽歌盛世,神州处处是欢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这是政治宣言,是行动指南,更是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二十大报告不仅擘画了中国的美好未来,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景,也为我国造船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发展线路。造船界备受鼓舞,认为振兴造船业正逢其时。这是船市回暖后的又一利好消息,我国造船业应珍惜机会,紧跟时代步调,在积极响应和落实国家战略过程中乘势而上,努力开创新局面,快速进入世界造船领先行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同样,我国造船业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深化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升级,强化企业管理,坚持创新驱动,取得了十年大飞跃的进步,造船三大指标连续位居全球首位,有力地巩固了造船大国的地位,不但在一些高端、核心技术研发上成绩显著,而且呈现多领域、多品种发展势头。
首先,供给侧改革和兼并重组成效明显。我国造船业这些年有效地化解了逾千万载重吨过剩产能,一批管理能力差、产品技术含量低、经营效益欠佳的企业逐步退出市场。2019 年,招商局工业集团整合了金陵船厂、中航威海和中航鼎衡,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合并为中国船舶集团,掀起了船舶央企重组高潮。重组效果初步凸现,整合后的中国船舶集团更加精简高效了,在科技创新、市场开拓和经营效益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连续三年获得业绩考核A 级,成为世界第一造船集团。去年,该集团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指标,新接订单量比年度计划翻一番,创2008 年以来新纪录。今年,中国船舶集团延续好趋势,上半年净利润、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2.22%和21.27%,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保持全球第一。
其次,三大产业群与主力船型拥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我国三大造船基地规模不断扩大,能力和集中度持续提升,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船企。其中,长三角产业集群综合能力最强,造船完工量占全国60%,不仅产品覆盖所有船型,而且产业链配套完善。目前,我国有6 家造船企业排名世界前10;在18 个主力船型中,我国有10 个船型在市场份额中占据首位,其中三大常规船、多用途船和汽车运输船等市场占有率均超过50%。
再次,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飙升。我国造船业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开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研发,交付了全球首艘LNG 双燃料豪华客滚船、全球首艘甲醇动力油船、全球首艘极地重载甲板运输船、全球最大火车滚装船、全球首艘10 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24000TEU 集装箱船、全球最大乙烯运输船、全球首艘深水工程勘察船和极地探险邮轮等。最近,大船集团还开建两艘7500 方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率先在全球发力该船型建造。另外,绿色船舶的研制和创新也相当出彩。目前,我国除了沪东中华外,江南造船、大船集团、扬子江船业和招商局重工也获得了GTT 许可建造全尺寸LNG 运输船,成为全球获此资质船厂最多的国家。与此同时,成功研制了一批锂电池船、氢燃料电池船,氨燃料船设计已获得船级社认可。此外,国产船配本土化率逐步提高,如中国船舶集团推出了自主品牌X92DF 双燃料低速机,建成了世界领先的柴油机和双燃料机整机试验验证平台,完成了国内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船用脱碳系统。我国不但具备了海上风电安装平台、风电运维船的自主设计建造能力,而且向运维母船建造进军,如马尾造船今年就签订了“多功能运维母船建造项目”。
第四,国产大型邮轮进入“双轮”同造时代。2019年10 月18 日,我国造船业迎来历史性时刻,外高桥造船点火开建首艘国产邮轮。迄今为止,国产首制大型邮轮已完成坞内首次起浮、首个重大调试和舱室样板舱完工报验复检等重要节点,进入了关键内装和系统完工调试攻坚期。今年8 月8 日,我国第二艘大型邮轮又在外高桥造船开工。我国初步掌握了大型邮轮设计建造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成功建造大型邮轮目标指日可待。
第五,智能化绿色化造船取得新突破。我国智能造船进入推广应用阶段,涌现了一些智能船厂、智能车间,许多智能制造模式和设施投入生产,如南通中远海运川崎的智能自动生产线、黄埔文冲的平面分段生产流水线、外高桥造船的邮轮薄板智能生产线……我国交付了全球首艘智能船舶“大智”号、全球首艘超大型智能矿砂船“明远”号、全球首艘超大型智能油船“凯征”号和全球首艘大型智能集装箱船“中远海运荷花”号等。我国小型无人驾驶船研制也取得了不俗成绩,呈现方兴未艾的局面。我国许多船企改变粗放式发展模式,加大绿色制造投资建设,低碳环保效果日益彰显,如广船国际实现了工业垃圾产生量、碳排放量强度持续下降,继去年被评为广州市“绿色工厂”,今年又入选工信部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公示名单。
中国船舶605 院设计的“绿色珠江”工程LNG 单一燃料动力船“达峰3009”号
黄埔文冲建造的全球首艘智能商船
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并对此进行具体部署,如“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二十大记者招待会也提出,要稳定工业生产,优化产业布局,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运转,抓好大宗商品、原材料保供稳价。这些政策将为实体经济尤其是疫情下的制造业提供信心和惠及。同样,对于正在复苏的造船业也是趁势发展的一个极好机遇。
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发展实体经济,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为物质富足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决定因素之一。由于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激烈,我国造船业与其它制造业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生产成本攀升、劳动力短缺、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船企生存发展处境依旧严峻。造船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在营商环境、技术创新、金融财政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引导和支持。从近年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到二十大报告也可看出,国家重点发展制造业的战略部署越来越纵深和完善,倾斜度越来越大。
首先,在推动制造业科研进步上予以更大引导和扶持。当前,全球造船业正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智能绿色化革命。我国造船业要从中脱颖而出,最终实现技术领先,就必须有赖于国家战略性的规划和重点支持。事实上,我国近年高度重视制造业研发能力的提升,不但出台系列举措,如发展工业互联网、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推进5G 规模化应用和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等,而且实行科技激励制度,给科研人员松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可以说,我国造船业近年创新能力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很大程度得益于国家和政府发展实体经济的策略。二十大报告还提到“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这不仅为我国造船业指明了未来方向,也提出了新的发展课题。在全球竞争格局重构时代,制造业数字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产品要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就必须掌握数字基础技术。未来,国家必定会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升级方面推出更多鼓励和扶持的举措,以加快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进程。
其次,在减轻制造企业成本负担方面,或有更多针对性扶持,以帮助制造企业实现健康、良性发展。在疫情爆发和反弹的这些年,国家实行了声势浩大的减税降费,如2020 年降减规模超过2.5 亿元,2021 年再增800 亿元,今年两会又提出全年减税降费2.5 亿元。由此推测,2022 年的降减力度相比年初目标只会有增无少。虽然全球造船市场自去年开始逐渐回暖,船企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但随之而来的是原材料价格推高、疫情反弹导致停工停产和用工短缺等现实问题叠加,船企盈利情况依然不容乐观。这时候,国家持续坚持大规模减税降费,既体现了重抓实体经济的决心,又为船企缓解资金压力、抢抓机会促发展提供了帮助和信心。
沪东中华建造的18600 立方米LNG 加注船
最后,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融资难度上打出系列组合拳。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国家作出这样部署,将有利于船企从繁琐的行政事务解放出来,赢得得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从而聚精会神做强做优企业。二十大报告还强调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国家发改委在日前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里也提出,扶持民间投资参与根据“十四五”规划102 项重大工程、国家重大战略等明确的重点建设任务,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加大先进制造业投资,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此外,为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顽症,二十大报告还提出了一揽子金融财政政策。未来,相信民营船企的融资困局会得到较好破解,为推动船企轻装上阵提供动力。
于制造业而言,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国资国企改革和鼓励、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经济体制是决定企业发展的深层因素,要推进国有、民营经济跨越发展,破除其中障碍和藩篱,完善经济体制必不可少。对此,国家进行了坚持不懈的革新和实践,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新形势新阶段下出现的新情况更是亟待解决。
国企改革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头戏,近年更是展现了大刀阔斧的魄力,不但完成了重要领域的国企混改试点,而且出台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旨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在这些改革措施的推动下,我国造船业率先垂范,取得了巨大进步:混改方面,既树起了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这样的示范企业,又使一批船企在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结合中实现了优势互补,为打造更多世界一流船企创造了条件;重组兼并方面,中远海运集团和中国船舶集团的成立,不仅打造了航运造船行业的世界性巨头,极大增强了国际市场竞争力,还为我国有效解决产能过剩、同业竞争、资源浪费、建设重复等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补短创优方面,许多国有船企主动对标先进找差距,求新求变促发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平。其中,中国船舶集团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收获了累累硕果。党的十八大以来,该集团已实现湖北久之洋红外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中船重工汉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香港)航运租赁有限公司等企业上市,促进了企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利用上市契机实施股权激励,规范企业管理,极大提高了企业组织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
“绿色珠江”LNG 动力首改船“穗航906”
今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年,一些未能实现预期改革目标的船企将是压力倍增。未来国企改革将何去何从?二十大报告给出了鲜明答案: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大,提升核心竞争力;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化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这表明,国企改革一直都会绷紧弦,不断触向深水区,后续在增强国企活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还会有更大动作。因此,国有船企面对的不单是挑战,更多 的是抓住市场机遇做大做强的借力。
我国历来重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其对国民经济的补充促进作用。二十大报告强调: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这些提法是适应我国经济新发展的需要,也是以往经验总结升华的智慧结晶。我国一直致力于从保护产权、经营权、合法权益,以及营商环境、创业创新、资本信贷等层面来支持民企,为民企扫除发展障碍,民营经济发展条件、生存环境日益趋好。具体到造船业,虽然民营船企的经营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相较于国有船企,不管是信贷融资、行业话语权,还是人才引进和科研支持都是无法比肩的。这里既有实力规模、地位作用因素,也有营商政策的差异性。有些民营船企破产倒闭了,主要原因是在市场低迷和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因为技术落后、经营不善而不得不退出市场,但也有经营管理模式、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俱佳的船企同样跳不出破产的命运,这就值得反思了。编辑在采访中曾听到一些民营船企反映:他们需要的是平等发展的条件和公平竞争的环境,希望国家在融资、企业权益保护等方面做到公正平等。二十大报告对发展民营经济的要求虽然文字不多,但无疑是直击问题要害。可以预见,国家未来必然会在破解民营经济发展困局中投入更大决心和力量,努力为民企打造良好环境,让他们安心经营、放心办企。总之,二十大将给民企带来广阔的展现舞台,民营船企大有可为。
广船国际建造的4.99 万吨甲醇双燃料油船
二十大报告对科技创新的部署,核心要求有三点:一是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二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其中,第一点最为重要,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科技政策的基调,更是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总引擎。为了落实上述要求,二十大报告提出了详细的方案和路径。这些创新之策不仅展示了我国实现制造强国的雄心壮志,也必将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迈入波澜壮阔的大发展时代。我国坚持走科研和创新之路,虽然有艰辛有曲折,但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据统计,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0 年前一万亿元升至现在二万八千亿元,位居世界第二,研发人员总量占世界首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我国现代造船业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元素闪耀的历史,通过高起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我国建立起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造船技术体系,实现了造船规模和实力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造船业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加强船海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和配套设备的自主研发,涌现了一批专精特新船企,推动了我国造船能力跳跃式提升。以中国船舶集团为例,该集团瞄准前沿技术,加大科研投入,持续优化造船能力和主建船型布局,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精品船型,包括大型LNG 运输船、双燃料超大型集装箱船、豪华客滚船等,打入大型豪华邮轮建造行列,实现了核心零部件自主配套,推出了自主品牌X92DF 双燃料低速机、M23G 中速气体机等。
但是,我国造船业与世界造船强国比较,还存在产品结构低端、生产效率低、核心技术欠缺、配套发展滞后等不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在科技创新上做文章,通过技术提升推动我国快速入列造船强国。当前,制约我国造船技术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我国船舶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基础性研究处于跟踪模仿状态,原创性、集成性研究成果少,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领域存在“卡脖子”现象。二是前沿高端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不强,突破性成果不多,在一些引领性领域未能确立领先优势。智能化、绿色化是未来造船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最前沿、竞争最激烈的技术。我国造船智能化、绿色化的整体水平还落后于欧洲和日韩,需要提升的空间很大。三是科技创新体制和人才机制仍存在一些弊端,不利于调动科研积极性、创造性,也不利于高端人才的培育使用。我国虽然实施了“揭榜挂帅”、科研经费“包干制”等改革措施,但仍存在落实难、形式化等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些制约因素,就难以彻底推动我国造船业在技术创新上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科技创新措施涵盖了我国造船业未来发展的着力点,譬如:在创新发展和技术攻关上,要求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新生态。在科技创新体制上,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人才机制上,要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要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
七一二所交付的国内第一艘纯电动客船“君旅号”
二十大已经为我国科技创新定了发展调子,下步重点是抓好新规落实。日前,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和国资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巩固回升向好趋势加力振作工业经济的通知》,要求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重大技术装备自主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力,促进邮轮游艇装备等产业创新发展。面对大好形势和积极政策,船企必须按照国家要求,加大科研投入,在原创性研究、前沿技术创新、核心技术研发和培育人才等方面争取有大的突破。我国造船业一定要紧跟智能造船和绿色造船趋势,主动补齐短板,加快新工艺、新技术特别是5G 技术的应用推广,推进绿色化、智能化设备更新迭代,全力提升智能船舶和新能源船舶的设计建造水平。唯有这样,二十大的创新举措才会在造船领域转化为动力和成果。崇尚科技和创新的最好时代已经到来,造船行业正是大展身手的时候。
2020 年全球性疫情爆发,面对国际市场断崖式下滑,我国及时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战略。两年多以来,我国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稳定和扩大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和基建投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国内市场繁荣,为制造业渡难关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正是依赖这一战略决策,我国造船业顶住了市场寒冬,在市场回暖时快速步入正常发展轨道,在抢占新市场中赢得了先机。2020 年和2021 年上半年是造船市场极度低迷的时候,但我国造船业通过积极把握和挖掘国内需求,如紧紧抓粤港澳湾区建设、深海养殖装备、海上风电和“气化珠江”等显性和潜在需求,实现了新船接单量远超日韩,成为当时世界造船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随着2021年下半年国际船市逐渐复苏,我国造船业更是迎来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今年1~11 月,我国三大造船指标延续良好势头,其中新船接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全球总量47.3%%和43.8%,均居世界第一。
在疫情没有结束的当下,全球经济依然没有明显复苏迹象,造船市场趋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并不牢固。这时,继续扩大国内需求既必要,又是应对复杂形势的稳妥方略。正是这样,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首先,造船落后产能化解问题。据估算,全球造船产能在本周期已减少了6000 万载重吨,大量船厂退出了造船市场。这其中就有中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利用“有形手”和“无形手”来削减低端落后造船产能的贡献。现在看来,这一做法将来仍会继续。其次,要素配置改革。近年,我国实行市场要素、土地要素、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等要素配置改革,大力推动各要素自由流通。这些举措已为船企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大这方面力度,这是一个积极信号,对造船业也是全面性利好。最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疫情影响已达三年,我国造船业深受其累,特别是今年上海、广州大面积疫情反弹带来的严控、封控导致停工停产,给长三角和珠三角船企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二十大召开后,我国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面对病毒毒性减弱等新变化重新调整防控策略,推出了优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条和新十条。这无疑是国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行动诠释,也是进一步刺激消费需求的决心展示。随着广州打响放开封控第一枪,重庆、北京和山东等越来越多地方放宽了疫情管控要求。种种变化预示,封控时代即将终结,国内市场将迎来新的繁荣,我国造船业将在这场改变中获得更多实质性红利。
江南造船设计、建造的30000 立方米LNG 运输船
玉柴船动制造的双燃料低速发动机
10 年来,我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我国成为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在开放政策不断升级下,我国造船业不但产业越来越强大,设计建造技术突飞猛进,船型覆盖面不断拓展,而且行业地位愈显重要,世界造船大国地位更加巩固,品牌效应和全球影响力与日俱增。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既拉动了造船和海工装备市场需求,又使我国船企在加快“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过程中实现了国际深度合作交流,如大连市船舶业实现了大批品牌、服务和产品进入沿带沿路国家市场,广船国际获得了阿尔及利亚豪华客滚船订单……
广船国际建造的全球首艘双燃料高速豪华客滚船“威斯堡”号
我国对外开放不会满足于既有成绩,也不会止步于眼前,而是沿着“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的战略构想继续前进。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我国不但推出了更大力度的开放政策,而且用行动向世界展示了强大决心。二十大闭幕不久,我国就先后发布了《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 年版)》,提出着力解决外商投资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鼓励外商投资6 大类船用清洁能源动力研发等要求。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会晤了美国总统拜登、法国总统马克龙,就开展国际对话合作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铿锵有力地宣布:“我们要以开放纾发展之困、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开放聚创新之势、以开放谋共享之福,推动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增强各国发展动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所有这些都表明,我国扩大对外开放是坚定不移和义无反顾的。扩大开放政策必将为我国造船业的外贸出口铺造更宽广的道路,为船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交流和提升竞争力带来更加有利条件。虽然目前船市向好,但中日韩的激烈竞争格局始终未变,所以国内船企必须居安思危,主动抓住开放政策带来的机遇,加强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提升,努力开拓国外市场,增强品牌影响力和企业竞争力,在擦亮中国造船名片中不断实现发展壮大。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二十大为我国造船业指明了前进方向,勾勒了充满希望的新蓝图。站在两个百年交汇点,只要认真落实好新举措,更加主动融入国家新政策,既脚踏实地又敢于创新,永葆理想和热情,我国造船业就一定能在新的时代迎来更大发展,谱写更加辉煌篇章!
黄埔文冲建造的1400TEU 双燃料集装箱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