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腺法新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对患者免疫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2022-02-07 02:40任茂谢云王天轶韩丙超高聪慧刘晓虎任建平高秀华
河北医药 2022年21期
关键词:性反应呼吸衰竭炎性

任茂 谢云 王天轶 韩丙超 高聪慧 刘晓虎 任建平 高秀华

重症肺炎(severe pneumonia)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由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具有发病急骤、进展迅速及病情危重等特征,可导致呼吸衰竭和感染性休克等多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1]。针对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临床多用抗菌药物、机械通气的治疗。但单用抗菌药物常难以达到预期,且多种抗生素联合长期应用易引起各种感染和病细菌耐药,致临床治疗难度升高[2]。机械通气是治疗各种原因所致呼吸衰竭的一种有效方法,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缺氧状况,纠正高碳酸血症和持续性低氧血症,防治多器官功能损害,但通气时间较长,可诱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呼吸机依赖,使患者病情加重[3]。研究表明,重症肺炎患者普遍存在免疫功能低下,且免疫功能与患者感染程度具有负相关,临床治疗应加以重视[4]。胸腺法新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免疫调节剂,可用于各种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疾病及肿瘤的辅助治疗[5]。本研究拟在常规抗感染和机械辅助通气基础上结合注射用胸腺法新对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治疗,以期提高机体免疫水平,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更佳治疗方案,使更多患者获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0月我院确诊的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观察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62.22±9.39)岁;肺炎病程2~10 d,平均(5.74±1.25)d;Ⅰ型呼吸衰竭26例,Ⅱ型呼吸衰竭9例。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38~68岁,平均年龄(63.77±8.05)岁;肺炎病程1~9 d,平均病程(5.36±1.44) d。2组患者性别比、年龄、肺炎病程和呼吸衰竭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年版)》中关于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6];②自愿参加本研究,对本研究方案知情同意;③临床资料完整,能够遵医嘱用药。

1.2.2 排除标准:①入院<24 h死亡或自动出院者;②合并严重的内脏器官(肝脏、肾脏等)衰竭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栓塞者,肺结核及其他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者,凝血功能障碍者等;③有免疫系统疾病者;④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⑤预计生存期<7 d者;⑥严重酸中毒者;⑦药物和呼吸机治疗禁忌证者;⑧存在重度营养不良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氧气吸入、补液、祛痰、止咳平喘、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等常规治疗,加强呼吸道管理,提供营养支持,无创正压通气等常规治疗。

1.3.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加用注射用胸腺法新(生产厂家:江苏诺泰澳赛诺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6 mg溶于灭菌注射用水1 ml)皮下注射,2次/d,治疗1周。

2 结果

2.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4%高于对照组的8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n=35,例(%)

2.2 2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撤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n=35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比较 2组患者PaO2、SaO2及PaO2/FiO2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aCO2显著下降,且观察组PaO2、SaO2及PaO2/FiO2水平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比较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2组肺功能指标FEV1、FVC、PEF、FEV1/FVC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2.5 2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组炎性因子hs-CRP、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表6 2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比较

3 讨论

重症肺炎是一种进展性肺部炎症,多由革兰阳性球菌或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所致,这类菌株致病力较强,若治疗不及时,易引起呼吸衰竭,并且可引发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危及患者生命,尤其是老年人,由于自身免疫功能较低,且多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病死率较高[7]。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排气功能严重减弱,呼吸道变窄堵塞,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窘迫。重症肺炎的病理改变为肺水肿、炎性渗出、肺泡部分闭合、实变,肺顺应性下降,通气量与血流量比失衡,进而导致顽固性低氧血症[8],各脏器严重受累,患者预后极差。

目前,临床对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常规抗感染、通气、祛痰、及营养支持等治疗措施一般无法有效控制病情。如何有效的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改善患者生存情况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问题。早期呼吸功能支持治疗非常重要。无创呼吸机在治疗呼吸衰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给予患者较高的吸气压和较低的呼气压,提高通气量,能促进肺泡再扩、开放,避免塌陷,克服气道阻力,改善通气/血流比,降低患者耗氧量,抑制二氧化碳的产生,增加气体交换,纠正低氧血症,同时可增加肺泡末残气量和氧浓度,改善肺顺应性和肺泡氧合功能,使患者恢复正常的肺泡通气,从而缓解患者呼吸窘迫的症状,能够使患者的呼吸频率下降,减少呼吸肌作功,改善呼吸肌疲劳,为药物治疗争取时间,挽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减少抗生素用量和时间,减少药物不良反应[9-11]。

随着对重症肺炎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认为,重症肺炎的发病与基因基础、炎性反应、免疫失调、炎症信号通路以及细胞凋亡等有关[12]。其中炎性反应和免疫失调具有重要的作用。临床上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是由于肺部发生炎症的面积过大或感染的病原体毒力过强所致,具有感染严重和多种其他合并症的特点。重症肺炎患者体内毒素含量增加,与相关受体结合后炎性细胞被过度激活,从而产生较高水平的炎性介质,并形成连锁反应,导致机体免疫调节异常,引发机体对全身炎性反应的失控,最终表现为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缺陷,导致呼吸衰竭。因此从提高患者免疫功能的角度入手是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基本思路。最新研究也发现,多种免疫、炎性细胞及炎性介质参与重症肺炎的发病过程,免疫治疗重症肺炎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免疫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促使患者早日康复[10]。

重症肺炎患者因遭受细菌或内毒素等打击后,白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大量炎性细胞激活并释放大量炎性因子,促使机体出现强烈炎性反应。同时,肺脏局部炎性反应和炎性反应失控导致弥漫性肺泡上皮细胞和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增加了肺毛细微血管的通透性,导致毛细血管内容物外渗并流入肺间质、肺泡腔内,产生高渗透性肺间质水肿,降低肺氧合功能,导致呼吸衰竭。由此可见,炎症在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炎性因子对疾病的早期监测、鉴别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CRP由IL-6诱导肝细胞合成的急性时相蛋白,是临床常用的非特异性炎症指标,可监测炎性反应及病情发展情况。IL-6、TNF-α是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的炎性因子,在调节细胞增殖、免疫应答及机体抗感染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19]。在非炎症状态下,二者的血清含量较少,主要起到调节细胞增殖及活化的作用。但在炎症状态下,二者血清含量增多,诱导中性粒细胞聚集,进一步释放炎性介质,从而使得炎性反应逐渐扩大,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炎性渗出增多,并引起免疫反应,导致肺受损。李成理等[20]研究证实重症肺炎患者发病后其血IL-6、CRP呈高表达,且随病情加重血清IL-6、CRP水平越来越高。张黎蕾等[21]研究显示炎症指标比较,重症肺炎死亡组患者PCT、CRP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二者的变化与病情和预后密切相关,及早监测上述指标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患者炎性因子TNF-α、IL-6、CRP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充分说明加用胸腺法新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能更有效的降低患者体内的炎性反应程度。

综上所述,胸腺法新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肺部通气,提高呼吸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促进患者病情转归,可能与其调节免疫及抗炎作用有关,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性反应呼吸衰竭炎性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临床护理观察
呼吸衰竭的护理分析
促酰化蛋白对3T3-L1脂肪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探析NO结合高频震荡治疗严重呼吸衰竭的效果
益气活血、舒筋通络法联合西药干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炎性反应5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